虎拍藝術網:大明成化鬥彩群鶴杯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製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陶瓷杯的主要成分是高嶺土、粘土、瓷石、瓷土、 著色劑、青花料、石灰釉、石灰鹼釉等。景德鎮陶瓷杯主要以高嶺土陶瓷原料,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純淨高嶺土為緻密或松疏的塊狀,外觀呈白色、淺灰色。被其他雜質汙染時,可呈黑褐、粉紅、米黃色等,具有滑膩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燒後顏色潔白,耐火度高,是一種優良的制瓷原料。

成化鬥彩瓷胎薄體輕,釉脂瑩潤,色彩鮮豔,畫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雞缸杯、成化鬥彩三秋紋碗、高士杯、葡萄杯、嬰戲杯、天字罐等。成化鬥彩瓷器都以青花料署款,青料署款,字體皆為楷書體,不見篆書。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虎拍藝術網:大明成化鬥彩群鶴杯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

目前就有這樣一件大明成化鬥彩群鶴杯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該藏品保存完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裝飾花紋較簡練。杯內底繪有彩鶴,杯身繪有群鶴飛舞,色彩明豔,杯外底鑄有銘文。鶴紋始見於唐代,越窯青瓷上有刻劃鶴在雲間飛翔的圖案,習稱“雲鶴紋”。藏品發晶釉面,成化鬥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以鉤勒填充、點綴、渲染、覆蓋、拼湊等裝飾方法表現的彩瓷工藝,在現代可作為一件藝術品欣賞。

虎拍藝術網:大明成化鬥彩群鶴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