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網友一:

我認為,博士畢業生擇業,首先選擇平臺,其次才是待遇,最後是穩定因素。舉個例,一個是清華大學博士後崗位、待遇一般且有淘汰,但可以在大牛團隊工作;一個是非211大學固定教職,入事業編,有安家費(一般非211大學工資不會特別高,除非是年薪制),但去了以後單幹。我個人更推薦選擇前一個職位。當然,針對每個人我可能會有不同的建議,比如年齡比較大、有家庭的博士,那當然是第二種更好。

對選擇學術為職業的博士畢業生來說,擇業有其獨有的特點,尤其是在目前人才流動性加大的大環境下,優秀的學術人才往往不再滿足在一個崗位工作一輩子了,而第一份工作顯得既重要又不重要。

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網友二:

第一博士認為在企業工作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如果真去企業了,會低人一等,被同學歷的人看不起,被周邊朋友看不起。

第二博士認為在企業並不能提供足夠的平臺發揮其能力,目前中國企業研究大環境並不是很好,都比較功利,不會重視基礎和前沿的研究,確實不能提供足夠平臺給博士發揮。

第三博士去企業做研究容易水土不服。目前高校研究和企業研究有點脫軌。兩者關注點不一樣,高校關注單一方面的創新而企業關注能推廣用於市場的創新,雖說都是創新,但科研的思路是不太相同的。兩者主要要求也不一樣,高校對時效性要求不高而企業時效性要放在第一位。

最後企業能提供給博士的崗位不足,再加上博士研究方向一般都比較前沿和基礎使其就業面窄,這些造成了博士只能選擇去高校和研究所。

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網友三:

相對於有能力有科研理想的博士,在大學裡可以縱橫馳騁,穩定的環境,充足的時間,穩定的收入,可以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並且周圍有很多博士教授可以一起探討科研,形成一種好的科研氛圍。並且國家省市的自然科學課題傾向於大學。

再就是錢的問題了,大學老師時間充足,除了拿學校工資在,課外在學校外面搞課題:有跟企業合作的課題,博士都是高端知識分子,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稱為橫向課題,會有很高的報酬的。

網友四:

博士和博士的區別大了去了…你看到的博士是國內普通本科的,原來985的?還是世界級頂尖的大學比如Stanford U , 或者UCLA?給你舉一個例子吧,南京大學的周志華大神知道麼?他帶的博士一年也就發3篇NIPS,這在國內已經很了不起了。我旁邊Ga Tech的Le Song一年發6篇NIPS,外加一篇JMLR和COLT。按照國內標準,我同門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年也就一篇二區SCI,3篇也足以畢業了,但是在Emory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系這裡…一年二區SCI隨便3篇左右,二區以上影響因子且第一作者累計50以上才能畢業,同時90個學分的課程GPA不能低於3.85,否則就沒學位了…所以博士這個群體差異很大的,就像一個社會,所以沒必要一聽到博士就覺得是該領域的頂尖級專家,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博士畢業去社區大學,開快餐館都很正常。

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網友五:

首先 對於高校的生活狀態,是很多在學的畢業生所最為熟悉並覺得可以接受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踏足未知,有可能去犧牲自己數十年的專業學習。

其次 無論是高校的彈性制的工作,還是編制的好處,高校老師的社會地位包括子女培養,還有一些隱形福利待遇使得老師這個職業確實非常被看好。(不能說的太透,但是隻有是跟過導師的研究生,都知道一些吧,生活成本非常低)

再有 純粹的環境以及成熟的晉升體制,和社會不一樣,高校顯得更加樸實,是一個純粹的地方,不能說非常乾淨,不現實,但是一定比外面更好,只有你能拿出成績,至少你確實可以得到回報,你也可以輕鬆的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網友六:

博士跟博士不一樣,差別大了去了,不能一概而論。

工科博士及部分實用的理科博士,只要是985或211高校全日制畢業的、比較年輕的,很多企業高薪爭搶,出路根本不成問題,混得風生水起的不在少數,做高校教師只是他們的選擇之一。

文科博士(除金融法律等實用學科外),大多是百無一用的書生,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本科畢業時找不到工作而考碩,碩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考博,博士畢業後不搶教師崗位,還能幹什麼?本人就是這個群體中資深一員,深知文科博士的無能無聊無奈。能混上高校教師的,還能人五人六的活著,否則就真的很難找到飯碗了。

為何很多博士就業時,會選擇待遇相對較低的高校?985學姐告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