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投降了,怎麼還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青新公寓學緣公寓

理解二戰後的國際秩序,要從二戰期間的幾次大型國際會開始瞭解。它們分別是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這些會議召開時間是在二戰即將結束的1943-1945年召開的,完全安排了戰後國際秩序。

雖然目前有很多國際分析人士認為其中的一些會議帶有太多的大國決定論色彩,也體現出戰後美蘇爭霸的前兆以及大國干涉小國內政的一些理論依據。不過整體上,沒有這些會議,就不會有國際社會清算各種戰爭行為的可能,以及奠定了聯合國在主導國際事務上的地位。所以這些會議的重要性和進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中開羅會議安排了遠東秩序。而後幾個會議對全球局勢,特別是歐洲戰局進行了佈置。提問者所說的法國問題,在這幾次會議上有或明或暗的涉及。

比如1943年底召開的德黑蘭會議,明確了要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第二戰場在哪裡?就是不同於蘇聯東歐地區的西歐,具體而言就是諾曼底登陸。諾曼底在法國,是盟國從英國進入歐洲大陸對德國致命打擊的重要環節。因此法國在這次會議上的分量還是很重的,這次會議隱含有解放法國成立真正的民選法國政府,加入對德國法西斯作戰的含義。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則都提到了二戰後要限制德國權利,恢復德國佔領地區的獨立地位等事宜,當然也適用法國。同時提到了聯合國成立的問題。聯合國當時是按照獨立國家和一些利益集團來劃分的,美國和蘇聯的分歧已經在二戰後期明顯出現,因此美國自然希望有歐洲更多國家加入來壯大自己一派的實力。

法國在擊敗德國後由戴高樂組織政府。該政府當時在歐洲依然僅次於英國的丘吉爾政府,具有重要影響力,也算是大國。而當時主要是歐亞兩大戰場。美蘇自不必說,法國就和英國一道,成為進入聯合國的戰勝的歐洲代表。再加上代表東亞的中方,也是二戰重要的東亞地區戰勝國,這五個國家就組成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木春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舊的世界秩序已經蕩然無存,以美國為首的戰勝國為了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建立新的世界秩序,通過艱苦談判,經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最終決定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以維護來之不易的世界和平。構思中的聯合國最高權利機構——安全理事會原定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四國擔任常任理事國,但由於英國提議要拉法國進入常任理事國,最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最初的四國變為了五國。



究其原因是戰後英國國力空虛,控制不了整個歐洲,必須要在歐洲大陸扶持一個盟友,而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法國臨時政府本來就是英國的盟友,況且兩國都是前殖民大國,戰後美國的崛起勢不可擋,蘇聯也在東歐大肆擴張,英國與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都較為明顯,為了繼續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必須拉上與英國關係較為親密的法國作為夥伴,無論是對抗美國,還是對抗蘇聯都將對英國十分有利。



而美國方面當然也樂享其成,畢竟現在的世界已經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陣營,社會主義的蘇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最大威脅,讓法國入常抵制蘇聯對歐洲的滲透,也是符合美國利益的。蘇聯方面則認為,其與戴高樂將軍的法國臨時政府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友好的,而且蘇聯在聯合國大會上擁有三票的投票權(蘇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各有一票),在一點上蘇聯是佔有很大便宜的,作為交換條件,所以蘇聯也支持法國入常的。1943年10月,美、蘇、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由美國政府起草的,經美、蘇、英、中四國政府簽字的《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明確宣佈:四國政府‘’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參加,以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1943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總統提出了關於建立國際組織的較為具體的計劃,新的國際組織應該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區性的。他強調:‘’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世界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警察‘’思想,這一思想成為後來確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礎。蘇聯政府則主張‘’世界警察‘’應該由美國、蘇聯、英國三國組成,中國無權列入,但是由於美國政府的一再堅持,中國最終還是進入了‘’世界警察‘’的行列。



1944年8月,美、蘇、英、中四國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四個常任理事國和七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建議中、法和美、蘇、英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法國政府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因為法國認為它沒有參加敦巴頓和雅爾塔會議的協商,不能要求其他國家在沒有自己參與制定的憲章上簽字。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憲章同時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被稱為‘’否決權‘’制度,對於保持大國一致行動,集中力量反對地區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體現了人們一直以來希望建立一種國際安全機制,以消除發生世界大戰的危險,維護世界和平的意願。冷戰後,美蘇在全球各地角逐,為了破壞對方的行動計劃,兩國頻繁動用否決權而使‘’大國一致‘’原則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野草鮮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分為兩大陣營:法西斯陣營與反法西斯陣營。法西斯陣營以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為主組成,反法西斯陣營以英國、蘇聯、美國、法國和中國為主組成。在交戰中,法國受到法西斯國家主要是德國的進攻,由於當時法國政府的軟弱無能,加之德軍進攻的迅猛,結果法國政府終於向德國、意大利(主要是德國)法西斯國家投降。雖然如此,但法國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自由法國”陣線仍在頑強抵抗,戴高樂將軍曾一度赴英國組織抵抗運動。二戰以法西斯國家失敗而告終。當時,主要的反法西斯國家考慮到為維護二戰結束後的國際秩序,提出設立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這就是聯合國。但在由哪些國家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議程中,遇到了一個麻煩。在確定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中國屬於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戰勝國)四國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後,產生了一個問題,即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成員組成必須為單數,而不能是雙數,否則在決斷有關國際事務時,表決中容易出現2比2的情況,這樣決斷就下不了。那麼,這樣就必須減少或者是增加一個常任理事國。在已確定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中無論減少誰都不合適,而且數量偏少,於是就只能再增加一個常任理事國了。考慮到法國後來在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自由法國”陣線的頑強、英勇抵抗下直至最後反敗為勝、之後又繼續與德國、意大利法西斯國家奮力作戰的情況,以及法國在歐洲大陸歷史上的地位及國際影響力(法國在海外有著為數不少的殖民地)等諸多因素,美國、蘇聯、英國及中國四國最終決定將法國接納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成員國。因此,後來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就有五個成員國了。


自然之議評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很多人很奇怪,一直都在說聯合國五常都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查過二戰史的會發現,法國在德國進攻開始後,六個星期就投降了。一個戰敗國為什麼會變成五常?真是情況是怎麼樣的,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法國並不是二戰戰敗國。雖然法國在德國的閃電戰進攻中只堅持了一個多月,但是失敗後的法國,也在奮力抵抗的。在投降後,戴高樂就成立了流亡政府去進行反抗。之後流亡政府又和法傀儡政府合作,成立可法蘭西民族解放政府。這點上可以看出法國政府和人民還是在積極抗戰的,並不是所謂的戰敗國!



第二,英國國家利益的需要。在聯合國成立之初,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提到過著名的“四警察”思想。大體意思就是說,美蘇英中這四個國家及其盟國的人口能代表世界人口的4分之3,並且如果這四個國家的保持軍事合作,可以防止再次發生世界大戰!

所以剛開始的聯合國只有四常。後來是因為英國覺得受美蘇兩國的夾擊(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我的一邊是巨大的俄國熊,而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就把他的兄弟法國給拉進來。而美國方面也覺得法國的加入可以遏制住蘇聯的影響力,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不過,總得來說,法國能進去聯合國也是一種法國之間相互制衡的結果。


鐵腕時局

首先,法國雖然投降了,但是他的殖民地有很多並未投降,依然源源不斷的為自由法國輸送兵力。

敦刻爾克撤到英國的法國軍人以及法國海外和本土陸續到達英國的法國人都是戴高樂‘自由法國’的後盾。

法國本土的游擊隊也一直在抵抗。諾曼底登陸後,自由法國的軍隊也參加了戰鬥,並解放巴黎。

解放法國本土,收編了‘偽軍’後,法國也參與了後續作戰。

所以法國在戰爭中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有限的作用的。

而最重要的是當時世界上已經找不到第五個有實力的大國了。

作為常任理事國,必須是單數,此時已經有四個國家,而且把誰排除出去都不好,那麼必須找到第五個。

這個國家必須是反法西斯同盟,還必須有一定實力和威望,那就只有法國了。

澳大利亞加拿大當時還是英聯邦,而且派出的兵力並不比法國多。

南美各國一直態度曖昧,沒有加入任何一方。直到快結束,才倒向反法西斯一方。未能分享二戰勝利果實,也是南美錯過的一大歷史時機。

其他國家要麼還是殖民地,要麼徹底被法西斯佔領,要麼實力太弱難以服眾。


天眼觀世界

投降的是維希政府,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雖然流亡英國,但卻是貞潔烈女,一直與法西斯做鬥爭,而且法國的海外有大量的殖民地,在亞洲打鬼子,在非洲和德軍戰鬥,為反法西斯做出不小的貢獻。

還有當時的世界還是很多殖民地國家,獨立的戰勝國也就那麼幾個,除了法國最有希望的就是加拿大了,美蘇都不會同意第二個英國的加拿大加入的,法國則不同,可以牽制德國,又可以為歐洲加砝碼平衡美蘇,當時那幾巨頭都有自個的打算吧


自由奔跑



首先,法國是西方精神文明的發源地,歐美國家的價值觀都從法國起源,尤其是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產生,都得益於法國,對西方意識形態形成意義重大。



其次,法國抵抗力量並不弱小,在戴高樂的帶領下,法國人民一直沒有停止抵抗活動。戴高樂在二戰中的政治影響力是巨大的,為法國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地位。



再就是戰後勢力平衡的結果。法國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美國吸取失敗教訓後建議多納入成員,同時也是美、蘇、英三國在政治上博弈的結果。


星下靜思

法國戰敗於德國,並不可恥,當時誰也打不敢單挑德國。就是號稱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也差點被德國滅國。

最主要的是,法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實力雄厚,文化燦爛。法國號稱歐洲文化中心。法國的殖民地遍及五大洲。一時戰敗的法國,也不是全部投降德國。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法國人在世界各地跟德國死鬥。法國革命軍,也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同盟軍。也是中堅力量。

更主要是,二戰後,大英帝國被打爛了。實力不行了。英國一向實行的是鋤強扶弱的大陸政策。二戰後,德國慘敗,法國不行,蘇聯高歌猛進。為了制衡蘇聯。英國無論如何要拉法國一把。如同美帝要拉中國進理事國一樣,都是找幫手。五大理事國,如果大半是自己的幫手,世界還不是我們的。

天下只有永恆的利益。


大俠獨狐求敗

一是因為新的國際秩序需要得到法國眾多海外殖民地國家的支持(雖然法國投降,但英國在亞洲望風而逃也好不到哪裡去)。二是英國曆來不是歐陸國家,因此在歐洲大陸上要有遏制蘇聯的力量。三是在歐洲的資本主義陣營裡要有兩種勢力,這樣美國才能安心當Bo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