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裡面多次提到“小學、訓詁”具體都是哪些書籍?

梔子70139025

古代的所謂“小學”與現在所說的小學是完全不一樣,風馬牛不相及的。現代的小學,就不必說了。古代的“小學”與現代一樣的是,他也是與“大學”相對而言的。當然,古代的大學,與現在的大學與是不一樣的。

古代的“小學”指的是音韻、訓詁兩門學問,稱之為小學。說的明白一點,大概類似於現在的文字學。音韻研究的是文字的發音及其變化。訓詁研究的是文字的意義。訓詁二字,訓是解釋的意思,詁有研究探討之意。因為語言文字在使用的過程中,無論是語音和語意,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的。同樣一個字,出現在不同時代的書籍中,他的發音和意思是有不同的。解釋文字的發音與意義的學問,就是所謂的小學。

小學是為大學服務的。大學,說白了,就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大道理,再直白一點,古代所謂的“大學”教育,就是培養正確的三觀。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連續幾千年沒有中斷的。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是由文化典籍的傳承的。正是因為語言文字的意思在發展中不斷變化演進,使得人們對典籍的理解上,會產生岐義,出現理解的不同。根據語言文字展的規律,準確的解釋每個漢字在不同典籍中的意思,既小學。

中國古代小學方面的書籍是很豐富的。文字學方面比較有名的有《說文解字》《爾雅》。音韻學方面比較系統的,有《廣韻》,其它還有很多。現在的《新華字典》《辭海》《康熙字典》等等,都是文字學方面的書籍。如果對小學有興趣,想要學習,還是要從現代的工具書入手。直接從古代的《爾雅》《說文》等入手,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以此可見,古代的“小學”與現代的小學與現在小學的不一樣,古代的“大學”地“小學”有分別,相當於課程分類不同,現在的大學與小學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古代治小學的學術水平,可能比現在某些博導都要高。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治小學的學者,漢代的許慎,五代宋初的,徐鍇、徐鉉兄弟,清初的段玉裁,清末民初的章太炎,都是治小學的大家,都是堪稱國學大師的人物。

曾國藩是理學名家,他的儒家造詣是很高的。他的治家及對子女的教育,是遵循儒家修齊治平的路徑的。他希望孩子們的治學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基礎打勞了,才能取得學術上的成就,才能建立牢固的立身處世的原則。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七月流火140400643

先來講講“小學訓詁”是什麼,再聊一聊曾國藩為什麼反覆在家書裡提到“小學訓詁”。

一、曾國藩提到的“小學訓詁”是什麼

曾國藩家書裡提到的“小學訓詁”指的是語言文字之學即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

為什麼把這些學科稱作“小學”呢?

古代的學校也有“小學”、“大學”之分,在讀“大學”之前,先讀“小學”,學習語言文字知識。這個過程與當代的兒童在小學學習拼音、寫字、造句是相似的。

《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

因為這些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學科是古人在讀“小學”時學的,所以後人把這些學科也稱為“小學”。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學科就很簡單,只是古代的“小學”生學的知識。實際上,古代“小學”生所能掌握的,只是這些學科的基礎部分。就像現在的小學生能熟練地掌握拼音字母,但不能說他就通曉語音學了。

那麼,訓詁、文字、音韻之學涉及哪些書籍呢?以下舉出三本代表性典籍,並對它們的體例略作介紹。

(一)訓詁學典籍的代表:《爾雅》

《爾雅》是一部訓詁書,被認為是我國首部詞典。

這張圖片是《爾雅》的第一篇《釋詁》,它的體例是把訓釋相同的詞聚集到一塊,比如圖片上的劃線部分:

:“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初”“哉”“首”等詞都可以用“始也”訓釋,於是古人便把它們集合到一塊了,其邏輯是這樣的:

因為:

初,始也;哉,始也;首,始也;基,始也;肈,始也;祖,始也;元,始也;胎,始也;俶,始也;落,始也;權,始也;輿,始也。

所以:

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二)文字學典籍的代表:《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一部字書,是我國首部字典。《說文》把同部首的字聚集到一塊,一共有540個部首。圖片右邊的是《說文》第一部:一部。《說文》訓釋的體例是先釋字義,再分析偏旁。

比如:“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治人者”是“吏”的字義,“從一”、“從史”是說“吏”以“一”、“史”為形旁,“史亦聲”是說“史”也是“吏”的聲旁。

圖片中有“某某切”等字,比如“帝”字下面的“都計切”,這是反切,是宋人徐鉉加上的,用來給“帝”字記音。“都”的聲母為d,“計”的韻母加聲調為ì,合到一塊,就是dì。

(三)音韻學典籍的代表:《廣韻》



《廣韻》是一部韻書,它將同韻的字聚集到一塊。同韻有兩個條件:

首先是聲調要相同。《廣韻》分為平、上、去、入四大塊,平聲字因為數量比較多,又分為上平與下平。

其次是韻腹、韻尾要相同。韻腹、韻尾是什麼呢?比如ong韻,o就是韻腹,ng就是韻尾。

韻書成書的首要目的是為漢字注音,不過也會順帶釋義。

比如上面這張圖片,圈起來的部分是“冬”字的讀音“都宗切”(“都宗切”之前是“冬”的訓釋),“都”的聲母為d,“宗”的韻母加聲調是ōng,合到一塊兒就是“冬”的讀音dōng。

“都宗切”之後有個“七”,是說“冬”及“冬”之後的“苳”“笗”等六字的讀音也是“都宗切”。

二、曾國藩在家書裡反覆提及“小學訓詁”的原因

曾國藩之所在家書裡反覆提到“小學訓詁”,是希望他的兒子曾紀澤能好好研習語言文字之學,打下寫文章的基礎。

曾國藩以文學觀點及實踐而論,屬於赫赫有名的桐城派,桐城派奉行的寫作原則是“義理、考據、辭章並重”。

所謂“義理”,指宋學即宋明理學存天理、明心性的思想;所謂“考據”,指漢學即乾嘉考據學考證語言文字、名物制度的方法。曾國藩一再提及的“小學訓詁”,就是漢學家的領域。

漢學與宋學是清代學術界、思想界相互攻伐的兩大壁壘,它們之間的爭鬥與調和對當時的知識階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桐城派就是在此“鬥爭—調和”過程中結出的文學上的果子。

與漢學、宋學不同,桐城派是文學的派別。它在宗奉宋學義理的同時,又主張學習漢學的考證法,其目的是為了寫出既有思想、又有品位的文章來。

其祖師姚鼐曾寫道:

“鼐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苟不善用之,則或至於相害。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惜抱軒詩文集·述菴文鈔序》)

姚鼐《惜抱軒詩文集》

姚鼐認為寫作者應該兼顧“考證”與“義理”,而不應太過“考證”、太過“義理”。

他的私淑弟子曾國藩繼承了他對“考證”的重視。曾國藩在傳授兒子曾紀澤文章之學時,一再提及要重視“小學訓詁”。

請看《曾文正公家訓》裡收錄的這兩封家書(節選):

(一)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爾(指曾紀澤)《說文》將看畢,擬先看各經註疏,再從事於詞章之學。

餘觀漢人詞章,未有不精於小學訓詁者,如相如、子云、孟堅,於小學皆專著一書。

《文選》於此三人之文,著錄最多。餘於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並司馬遷、韓愈五家,以此五家之文精於小學訓詁,不妄下一字也。

爾於小學,既粗有所見,正好從詞章上用功。《說文》看畢之後,可將《文選》細讀一過,一面細讀,一面鈔記,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訓,不手鈔則不能記,不摹仿則不慣用。

自宋以後,能文章者不通小學,國朝諸儒通小學者又不能文章

餘早歲窺此門徑,因人事太繁,又久歷戎行,不克卒業,至今用為疾憾

爾之天分長於看書短於作文。此道太短,則於古書之用意、行氣,必不能看得諦當。目下宜從短處下工夫,專肆力於《文選》,手鈔及摹仿,二者皆不可少。待文筆稍有長進,則以後詁經、讀史,事事易於著手矣。

(二)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爾(亦指曾紀澤)於小學訓詁,頗識古人源流,而文章又窺見漢魏六朝之門徑,欣慰無已

餘嘗怪國朝大儒如戴東原、錢辛楣、段懋堂、王懷祖諸老,其小學訓詁實能超越近古、直逼漢唐,而文章不能追尋古人深處,達於本而閡於末,知其一而昧其二,頗覺不解。

私竊有志欲以戴、錢、段、王之訓詁,發為班、張、左、郭之文章。久事戎行,斯願莫遂

若爾曹能成我未竟之志,則至樂莫大乎是。即日當批改付歸。爾既得此津筏,以後更當專心壹志,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

曾國藩在這兩通家信中闡發了他熔“文章”、“小學”於一爐的願景,但他事務繁忙,無法專注於此。在家信中,他將悟得的讀書、作文的門徑開示給了曾紀澤,希望兒子能成其未竟之志,做到“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

而曾紀澤也不負所望,頗有進步,在收到第一封信時對語言文字之學僅“粗有所見”,正致力於詞章;不到一年後,已然“小學訓詁,頗識古人源流”、“而文章又窺見漢魏六朝之門”了。


說文而解字,汲古以雕今。

分析形體與音義,賞讀辭賦及詩詞。

更期待收到您的評論,榮幸之至!




讀籀書也


null108161361

《小學》由朱熹編纂,其核心內容是教育兒童如何處事待人,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尊敬長輩,如何灑掃應對進退,如何做人做事。全書共6卷,分內外篇。內篇4卷有《立教》主要講教育的重要和方法;《明倫》主要講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交;《敬身》主要講恭敬修養功夫;《稽古》輯錄了歷代思想家的行為表現。外篇2卷,分為《嘉言》、《善行》,分別輯錄了漢至宋代思想家的言論和行為表現,作為《立教》、《明倫》、《敬身》的補充和說明。

《訓詁》指兩類: 一是隨文釋義的註釋,如《毛詩故訓傳》、《毛詩箋》、《儀禮注》、《春秋公平傳釋詁》等。二是通釋語義的專著,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等。


mulin30311368

小學,一般指文字學;章太炎大師則指小學當兼“小節”、“小藝”二者。小節,為灑掃應對進退;小藝,即文字學,含造字之"六書”、字音、字義等基本功夫。相關書籍,主要有《說文解字》、《爾雅》、《方言》、《廣韻》、《康熙字典》以及當今的《新華字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