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人,抗日名將,黃埔軍校三期畢業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

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臺兒莊戰役部分戰功、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攻克崑崙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等戰功,因崑崙關一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讚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 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看到祖國處在危難之中,心中十分難過,為了表達自己鎮狂飈於原野,挽巨瀾於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凌雲壯志,正式改名為“安瀾” 。 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 。

1926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 1938年3月,在臺兒莊戰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迫使臺兒莊之敵後撤,得華胄勳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訓班教育長。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被第31集團軍記大功1次。 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4張)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 ,接替杜聿明,年僅35歲 。該師是新建的第五軍的主力師,對外號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


1942年5月10日,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端著刺刀衝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後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剩餘官兵便輪流用擔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 。此地離國境不過三四十里地,可戴安瀾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 。他已經感到生時有限,於是吩咐衛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戴安瀾傷重去世,享年38歲 。官兵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 。

1942年7月31日,在廣西全州,上萬人為壯烈殉國的抗日英雄戴安瀾舉行隆重的安葬悼念儀式。中國共產黨高度頌揚戴安瀾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壯烈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