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枪击案,无“枪”,无“案”

美国人可以持枪这一显著差别常常令人困惑,而且经常需要一些

匪夷所思的解释。在18日的德州枪击案发生后,德州副州长丹·帕特里克表示:问题可能在于高中教学楼有太多的出入口。“如果教学楼只有一个出入口,枪击者或许会就此被阻止。”发生在当地时间五月十八日的美国德州校园枪击案

其他时候,据说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更好地预测到哪些“问题青少年”将来可能会成为谋杀犯,或是我们需要解决男性人口过多的问题,抑或是缓解世俗化现代社会中,人们自我价值与身份意识的危机。然而,也有一个更简单、更有力的说法。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自2009年以来,加拿大自2016年以来,英国自1996年以来从未有过类似的枪击事件,而美国2018年死于校园枪击的青少年人数比美国在世界任何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这是凭直觉都可以想得到的,也仅有这才是真正原因——美国人可以持枪。持枪与否成为政治分水岭今年稍早的佛罗里达州帕克兰校园枪击案似乎最终激起了公众对这类犯罪的强烈回应。然而即使是一次又一次暴行所累积的影响,也未能化解美国人在是否持枪上的意见分歧。

早在2012年,作家内特·希尔发现:“一个人持枪与否更有力地暗示着她的政治倾向而不是性别,不论她是否是同性恋、是否来自拉美国家、是否住在南部,以及其他的人口特质。”

2016年大选中,超过70%的特朗普支持者认为持枪合法对于他们十分重要,而只有40%认为堕胎合法十分重要,仅有25%认为同性恋者的权利十分重要。随着同性婚姻和堕胎合法斗争的火药味渐散,以及保守意识形态其他方面的崩塌,持枪与否可能是美国21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分水岭。饱受争议的控枪措施

仅有30%的美国人持枪。迄今为止,这些少数人有能力阻止联邦政府的控枪法案,但他们,尤其是非城镇居民,可能不再足以塑造美国的文化观念。

帕克兰枪击案后公众的义愤并不像一场政治运动,而更像是自1840年来断断续续的以高尚的道德理想为名,挑战现存的政治秩序的“道德改革之潮”。例如,20世纪80年代,“反对酒后驾车母亲协会”的巨大成功不在于它改变了法律(尽管确实改变了一些),而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心灵:劝告美国人,醉酒驾车不好玩,不诱人,而且无法令人接受。

“枪支文化”缺乏社会责任感21世纪初的美国枪支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饮酒文化一样,十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美国枪支文化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仅有四分之一的持枪者认为“告诫带着小孩的客人,家中有枪”是必要的。(这仅为不持枪者认同这一观点的人的一半)仅有66%的持枪者认为不使用枪支时,把它们锁起来是必要的。(而90%的不持枪者认同这一观点)仅有45%的人真正去这样做。

翻译/穆伯扬

校对/董一

排版/余稷荣

校园枪击案,无“枪”,无“案”

校园枪击案,无“枪”,无“案”

校园枪击案,无“枪”,无“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