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將被逐出廟堂,他哭著請求為後漢高祖守靈 太后說:一切有我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92篇

續:《 》

乾祐元年三月底,後漢治下長安、鳳翔和河中三處舉兵叛亂之際,尚未知曉的朝中宰執大臣正在“窩裡鬥”。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中書省副長官、代理宰相)李濤給隱帝劉承祐建議:“如今潼關以西的形勢很不妙,契丹、後蜀和南唐等外患也未能消除,楊邠、郭威兩位樞密使(副宰相兼國防部長)太勞累了!他們可是輔佐太祖建國的大功臣,儘管職權很重,可是不夠富足。您應該挑選天下最繁華的藩鎮領地,讓他們到那裡做節度使,使他們家業興旺!宰相蘇大人盡忠職守、勇於任事,樞密院的相關事務不妨移交給他。”

郭威將被逐出廟堂,他哭著請求為後漢高祖守靈 太后說:一切有我

同為託孤重臣,宰相蘇逢吉和樞密使楊邠、郭威不對付,所以唆使同僚李濤給他倆“下藥”,嘮這套嗑表面上似乎是為了給楊、郭二人酬功,實際是想將他們逐出廟堂!

劉知遠當初鎮守河東時,楊邠任戰區左都押衙(左大營總管),郭威任戰區蕃漢孔目官(胡漢各族民政事務主任),是名副其實的“從龍舊臣”,朝中自然廣佈耳目。李濤還沒能完全說服劉承祐,楊、郭二人就瞭然於胸了。他們根本就沒去御前分辯,而是使了一招”釜底抽薪”!

兩人直接求見皇太后李氏,哭開了:“微臣二人跟隨先帝創業,駑鈍無功。皇帝陛下準備將我們貶斥到遠地,理所應當。可是朝局不穩,我們怎麼忍心自求安逸,置社稷於危難之中呢?如果您覺得我們實在不堪大任,懇請您把我們發配到睿陵去,我們情願去為先帝守靈,了此殘生!”

李太后見楊、郭二人涕泗交流、哀哀嚎哭,心都碎了,她安慰他們說:“一切有我,你們放心回家!”

楊邠、郭威一走,李太后便召來劉承祐,責罵道:“楊邠和郭威到底犯了什麼錯,你要把他們趕走!這都是伺候我家多年的老臣,先帝屍骨未寒,你就要改弦更張!”

劉承祐急了,楊邠、郭威是否外任,在他看來是無可無不可的事,但太后的責難,他可不能背鍋,急忙分辯說:“這不干我的事,是宰相們的意見!”

第二天上朝,劉承祐大發雷霆,還好李濤不是推諉之輩,自己承擔了罪責,說:“這項人事安排是我個人主張,並非宰相們開會協商的結果。”不久,李濤被削職回家,閉門思過。

劉承祐為了平息太后的餘怒,在罷免李濤後的第五天,任命楊邠兼任李濤的原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一職,郭威主持樞密院全面工作。

郭威將被逐出廟堂,他哭著請求為後漢高祖守靈 太后說:一切有我

顧命大臣們的皮還沒有扯完,趙思綰、王景崇和李守貞同時反叛的噩耗傳來。

趙思綰和王景崇的反叛原先毫無徵兆,宰相、樞密使們倒不吃驚,天塌不下來,無非調兵平叛而已。

自稱“秦王”的李守貞造反早有苗頭。漢、遼接壤的定州幾次抓獲越境的河中府使者,搜出李守貞寫給遼世宗耶律兀欲的蠟丸書,分明是他勾結契丹、裡通外國的鐵證。可李守貞抵死不認,汴京的劉承祐君臣也不敢將矛盾激化,最終都不了了之。

而今他果然起兵謀叛,宰執大臣卻個個大驚失色!

朝中精英大多自後唐明宗年間便步入仕途,二十多年來,少說也目睹了二十場藩鎮叛亂,90%皆以失敗告終。如北平王王都、臨清王範延光、壽王楊光遠等牛人,照樣功敗垂成!

地方扳倒中央的只有兩例,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他們為什麼能成事?非常重要的一條:軍中第一人!

李從珂被朝廷大軍包圍在鳳翔時,前來平叛的將領在城下公然宣稱:“大相公(指李從珂)是我的老首長,我要進城去挺他!”

石敬瑭起兵時,竟有數支近衛軍甘冒家人橫遭株連的風險,也要奔入太原和他共患難。

因此他們登高一呼,全軍贏糧景從,大功告成!

郭威將被逐出廟堂,他哭著請求為後漢高祖守靈 太后說:一切有我

後晉末年,少帝石重貴徵調舉國精銳,組建北面行營抵禦契丹,行營有三大巨頭:都統劉知遠、都招討使杜重威、都監李守貞!

眼下,名列前兩位的劉知遠和杜重威均已辭世,李守貞業已成為軍中第一人,由不得後漢群臣不恐懼!(待續)

延伸閱讀:《 》

《 》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脫脫等《遼史.世宗本紀》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漢書》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