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讓雍正做孤臣的時候是不是無論太子是否被廢,已經有打算培養雍正做太子?

風中追鳳_xcar

從《雍正王朝》電視劇來分析,康熙讓雍正做孤臣的時候,並沒有打算培養雍正做太子。

康熙第一次讓雍正做孤臣是追討國庫欠款的時候

“冷麵王”胤禛江南賑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康熙對雍正很滿意,緊接著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追討國庫欠款,雍正又選擇為康熙分憂,願意主動去追討欠款。康熙沒有讓十三阿哥協助雍正,而是告訴雍正讓他獨立完成此任務,希望他做個孤臣。

這個時候,康熙對雍正是很有好感的,希望他能做個心中有國家,對社稷有用的人,將來輔佐新皇帝。

太子胤礽接連讓康熙失望,不得已讓康熙對太子的人選重新考慮

太子因為牽扯刑部冤案,第一次被廢,並不是康熙本意,只是給萬民一個交代,畢竟培養一個太子不容易。而第二次被廢,是因為太子逼宮謀反,康熙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這次廢除後,康熙已經打算另立新君。

但是這個時候,雍正還不是唯一人選,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禎都是很有實力的備選人,康熙同樣對他們寄予厚望。

康熙經過仔細的對比與觀察,最終確定立胤禛為太子,並把皇位傳給他

八阿哥胤禩,號稱“八賢王”,此人善於籠絡人心,不僅有老九、老十的支持,朝廷當中也有很多大臣支持,康熙把他作為候選人,也是正確的。

十四阿哥胤禎,康熙任命為大將軍王,掌握十萬大軍,而且可以有代天子出征的權力,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康熙也把他作為一個候選人。

但是康熙不能變現的太過明顯,他知道幾個皇子為了皇位已經競爭到白熱化的狀態,稍有不慎,祖宗的江山就有可能受到威脅,他也是為了保護新君,只能暗自觀察,畢竟自己年紀大了,必須謹慎處理此事。

經過推薦大將軍王人選這件事,讓康熙看到了雍正的氣魄,並最決定讓雍正繼承皇位

西北戰事吃緊,急需要派兵討伐,康熙要在眾皇子裡挑選一個作為大將軍王,代替他平叛,在國家利益面前,這個阿哥卻心懷叵測,認為這是奪權爭利的好機會,都想做這個大將軍王。

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十四阿哥是最合適人選,雍正在聽從了鄔思道的建議之後,摒棄了與十四阿哥政見的不同,決定舉薦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

能夠站在國家的利益面前,以大局為重,是新君應有的氣魄,從那一刻,康熙就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了。


小燦哥說歷史

康熙的心思真是深,一般人真的難以明白他的意圖,特別是在晚年面對朝堂一團亂麻和眾多兒子為了繼承人明爭暗鬥,康熙看著眼裡,但是他從來不輕易去表露自己任何一點兒的意思,甚至眾多皇子猜都猜不到他的一些舉動的意圖,而其實康熙不讓人看出他想法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觀察和考驗每個皇子。

其實,康熙讓四爺胤禛做孤臣是在他追回國庫欠款的時候。此時,難道康熙就認定胤禛為繼承人嗎,當然是不會的。

康熙二廢太子本不是他的本意,可以看出康熙對太子胤礽其實抱有很大的期望,如果不是的話他也不會重新恢復太子之位。畢竟康熙對赫舍裡皇后的感情太深太深。他內心對赫舍裡皇后的虧欠全部加在對胤礽的愛護上了,故而導致胤礽一直就是太子,而這個太子一坐就是40多年,在各種勢力的影響下,他的內心也發生了變化,最終目的性太強,導致一次次讓康熙失望。

其實,我認為康熙一直想幫胤礽,哪怕四爺胤禛的能力得到康熙的認可之時,他還是想幫胤礽,在開始,他並不是想要四爺胤禛成為繼承人,這個念頭也不能說沒有過,可能念頭一閃而過還是有的,但是我認為康熙更希望四爺胤禛能夠去輔佐太子胤礽,這樣才能讓國家得到更好的治理,讓胤礽能夠做出更好的成績。

只可惜,胤礽確實讓康熙失望,不但自己做事一次次讓康熙痛心疾首,而且還沒有容人之心,他還總是防備著四爺胤禛,總是擔心他搶了更多的功勞。


胤礽對四爺胤禛的防備也是讓康熙有些失望的,他沒想到自己培養的儲君連這點容人之心都沒有,這樣就真的缺乏一個明君最基本的修養。

而康熙在看到四爺胤禛辦事的出色能力以後,他對其寄託了更大的期望,就讓他做“孤臣”,意思就很明白,你要好好的做事,不要和他們一塊兒攪和,至少要在以後扛大樑,成為國家之棟樑。

此時康熙雖然對胤礽失望,但還給他留了一絲餘地,希望在胤禛的輔佐之下能夠做一名合格的君主,但是胤礽卻實在做不好,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直到最後太子太出格,康熙才不得已而廢掉。

我相信,康熙在決定廢掉太子的那一刻肯定心裡有一些準備,或者說有一些打算,至於選擇是誰做繼承人,他應該心裡有數。

此時,胤禛已然就得到康熙的認可,他做“孤臣”並沒有和其它皇子同流合汙,也沒有顯現爭搶皇位的意圖,這樣就讓康熙對其刮目相看,內心更多的對四爺有更多的認可。

而八爺胤禩一直在明爭暗奪過程中不遺餘力,讓康熙對其更為厭惡和痛恨,八爺的結黨營私是康熙的大忌,故而康熙絕對不會選擇胤禩做繼承人。

這樣來看,康熙內心排除八爺胤禩,欣賞四爺胤禛,繼承人應該就是八九不離十。

康熙的心思真是難以琢磨,唯有一人能夠想的清楚,就是鄔先生!

鄔先生把康熙的帝王心術研究的透徹,而指導四爺胤禛,讓其一步步得到康熙的認可。可以說,四爺能夠繼承大統,鄔先生居功至偉。

其實,康熙簡單的一句話,讓四爺做“孤臣”內涵很多,我覺得康熙更多的還是望四爺能夠真正去治理好國家,哪怕是輔助太子,哪怕太子還能夠輔佐,都不會廢掉。只可惜胤礽在虎視眈眈的眾皇子圍剿之下不夠淡定,心太急,導致最終一步步走錯。

康熙的想法還是好的,為胤礽找到合適的人才,只可惜胤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真正的錯失良機。而胤禛“孤臣”的身份一直如此,著實為他加分不少。



忠肝義膽嶽老三

“孤臣”就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處事哲學,是四阿哥胤禛自己對自己的定位,當追討庫銀的時候,四阿哥胤禛想讓十三阿哥胤祥協助,被康熙帝拒絕了,原因是康熙帝要成全他這位“孤臣”!

天下億兆臣民把他們的命運交給一位君主來管理,那麼要選一位什麼樣的君主,這是康熙帝目前急於解決的問題,因為康熙帝以到了花甲之年,不能猶豫不決了。

不用追查歷史,如果看熱鬧,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康熙帝在熱河木蘭秋獮的一個場面,基本定位了未來儲君人選,那就是一把“如意”。

太子胤礽是自己廢的自己

用錢買賣人命大案的幕後推手就是太子胤礽,這;康熙帝已經掌握了第一手證據,為了不使朝野上下振動,只有草草收場,息事寧人。

康熙帝對張廷玉說;秋草黃了,去熱河秋獮,散散心!

在剛剛到熱河,又發生了一系列太子胤礽失德的事情,這讓康熙不得不把未來江山社稷交給誰的問題重新考慮。

按照滿清王朝慣例,在熱河木蘭秋獮就是與蒙古外番溝通感情和商議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的機會,同時也是蒙古各“王爺”向康熙帝表忠心的時候,更是外番試探“皇儲”機會。

君子不黨,剛正不阿:胤禛

此時的四阿哥胤禛已經三十多歲,幾近於成熟,所謂三十而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康熙帝曾經對四阿哥胤禛有過考語:喜怒無常!可就是這位喜怒無常的四阿哥胤禛落下了一個“冷麵王”的綽號。

冷麵王即是“鐵面無私”,辦事認真還一絲不苟,康熙帝就是看上了四阿哥胤禛這一點,更是看好了孫子“弘曆”,如果能把弘曆培養好,可保大清三代永固。康熙帝動心了!

第三代儲君的父親:胤禛

太子胤礽的“儲君”位置已經動搖,康熙帝把眼光瞄像了“孫子弘曆”的父親四阿哥胤禛,這就有了把蒙古王爺送給太子胤礽的“玉如意”轉賜給弘曆的開場白,康熙帝用盡了心思。

根據對《清史稿》的記載分析,太子胤礽也不是無能之輩,但是自小嬌生慣養是真的,這些難道如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所說:其他人都沒有責任嗎?罵康熙帝是“不教而誅”是有道理的,眾皇子除一二位支持太子胤礽以外,那個阿哥們不是暗地裡使絆子,拆臺起鬨?

說一千道一萬,現在的太子胤礽的確是失德了,他就沒想到,未來的江山社稷都是他的,向戶部借錢幹嘛?缺錢找皇上老爹去要,幹嘛要使人用錢“買賣人命”賺錢?女人有的是,幹嘛要淫亂後宮去動皇帝的女人?未來都是你的臣子,幹嘛要結交外臣,結黨營私?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是他自己把自己害了!

萬里江山不能託付一位無道昏君,說康熙帝選擇了“雍正”,不如說是四阿哥胤禵選擇了“皇帝位置”,一切事物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k古史

康熙讓胤禛做孤臣的時候,還沒有廢太子的想法,自然不會打算培養胤禛做太子。但康熙肯定對胤禛寄以厚望,要對他委以重任,希望他成為未來皇帝的肱股輔弼。

康熙到乾隆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雖被後世稱為“康乾盛世”。但是在康熙晚期,清朝吏治腐敗,已經岌岌可危了。

《雍正王朝》一開場,胤禛清查戶部存銀,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原來官員們都去戶部借錢,竟把國庫快借空了!這時又遇到黃河大水,國家竟已無錢來賑災修堤了。

這件事對康熙的衝擊很大,幸好胤禛和胤祥籌款得力,從江南鹽商那裡弄到了銀子,才度過一關。通過這件事,康熙發現吏治腐敗這一事實,所以他鼓勵胤禛做孤臣,追比欠款。

其實追比欠款還不是最重要的,康熙是希望胤禛以後能以鐵腕整治貪腐,刷新吏治。那麼此時康熙是不是已經打算培養胤禛做太子了呢?並沒有。有兩點原因:

第一,康熙此時還不知道吏治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而太子胤礽此時也沒什麼惡行。

第二,在中國歷史上,太子一向被視為國之根本,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正確”。如果一個皇帝想廢掉太子,或是遲遲不立太子,往往會遭到群臣的反對,後世史書也會對這個皇帝有所批評。

所以,此時康熙還不會有廢太子的心思,他讓胤禛做孤臣,多半是希望他以後能輔佐太子來刷新吏治。

但是,在追比欠款的過程中,太子的問題暴露出來了。他為了還錢,賣官鬻爵,還私自把還款期限給延後了,贏得了一波人心。這下康熙對於胤礽是否能當好皇帝,在心裡打上了一個問號。

此時又爆出了刑部換死囚的驚天大案,而此事的幕後主使正是太子。康熙拿到黃體仁供出太子的供詞,本準備立刻起草詔書廢了太子,沒想到張廷玉竟然大膽地把供詞燒了——這也可以看出想廢太子有多麼不容易,連一向忠心耿耿的張廷玉都反對。

康熙只好先把此事擱下,結果熱河圍獵康熙發現太子竟然和自己的妃子鄭春華私通。再加上十四阿哥胤禵偽造了太子手諭,上演了一場假逼宮的好戲,終於讓康熙廢了太子。


廢了太子之後,康熙已經有意將胤禛培養為儲君。因為他不僅對胤禛的鐵面無私很滿意,還發現胤禛的兒子弘曆非常聰明,深得康熙的喜歡。在熱河,康熙把蒙古王公獻給太子的如意賜給弘曆,就象徵著他選定弘曆為自己的下下任繼承者。

但是康熙並沒有把胤禛立為儲君,而是復立胤礽為太子。其實康熙復立胤礽並非出自真心,而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胤礽被廢當然是他咎由自取,但是有很多原因是沒有公開的。特別是他和鄭春華私通,這是宮闈醜聞,康熙無法公之於眾。因此看上去康熙這次廢太子理由不夠充分,難免引起天下非議。

第二,康熙發現眾皇子為了爭太子之位,明爭暗鬥,還使出種種陰招。如果這時候讓胤禛當太子,胤禛難免中招。所以康熙抬出胤礽來吸引火力,可以保護胤禛。

結果胤礽不負眾望,再次因為胡作非為而被廢,這其實是康熙意料之中的事。



夢露居士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康老爺子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是在生氣。他還活得好好的,滿朝文武就無所顧忌的去站隊,去拉幫結派,這讓他很不爽。不爽的結果就是康老爺子刷起了帝王之術,養備胎,打馬虎眼!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讓胤禛做孤臣,一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挺自己,二是和群臣打心理戰。

你們不是要站隊嗎?那好,老頭我就培養老四做備胎,看你們這幫人是怎麼趨炎附勢的,哼,和老頭我鬥!


太子胤礽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裡所出,情感的傾斜是諸位皇子中力度最大的。所以老康頭不會輕易更換皇位繼承人,他只是在賭氣。

皇帝要以江山為重,而皇儲的廢立關係著王朝的長治久安,所以國本的穩定在皇權時代是第一要務!

康熙是有位君主,他在太子的廢立上是非常謹慎的。

胤礽前後兩次廢立就可以看出康熙的深思熟慮,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將大清國的希望寄託在太子身上。


所以他讓胤禛做孤臣,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真心實意的為他做事,為大清朝做事,而不是僅僅盯著那把龍椅。

同時也是告訴群臣,老頭我很生氣,現在培養胤禛,太子也是可以更換的,你們看著辦!畢竟皇帝都討厭朋黨,皇帝喜歡的都是孤臣!

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八胤禩,即使是廢了胤礽,他也是沒有資格坐龍椅的,你們站隊他的小算盤就此打住吧!


江東汪郎

羽菱君個人觀點,根據《雍正王朝》電視劇的設定,康熙的確是有這樣的打算。



先說點題外話,單說《雍正王朝》的電視劇(不說小說),劇名是雍正的王朝,但總共44集裡雍正是到第20集才繼位,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時間講述的其實是發生在“康熙王朝”裡的故事。這段故事圍繞的就只有一個主題“奪嫡之爭”。根據電視劇的設定,這部講解雍正偉光史的作品,從一開始就設定了他的光輝形象,在前半部中一條非常明顯的主線就是雍正的繼位是必然的。基於雍正的品質和能力,無論是對當時的大清還是對康熙自己而言,睿智的康熙早就把他當作最理想的接班人,併為他的繼位不斷的奠定基礎,最終傳位給他。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故事開始於康熙四十六年,一場黃河水災掀開了此時康熙盛世下本來面目。這時候的胤礽已經是做了三十二年的太子,在劇中的這場大水過後,胤礽在康熙的心裡就已經被廢了。康熙看到了胤礽的無能,看到自己所立的太子並沒有與他同心同德,也看到了朝廷上下除了太子一黨,其他皇子官員與太子背向離棄。劇中幾集過後,到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黃河水災幾個月後,太子就第一次被廢了,難道僅僅就是因為這幾個月的“水災”“追討國庫欠款”“刑部冤案”這幾件事的所作所為就讓康熙決定廢了太子嗎,分明不是。康熙四十六年之前的太子肯定是還有一些失德和過錯引起了康熙的不滿,讓他有了廢儲另立新儲君的想法,因為他必須對祖宗的江山社稷負責,不能毀了大清的江山。按電視劇的設定,劇中所講的這幾件主要的事情只是加深了康熙對於廢儲的決心而已。





黃河水災,只有老四胤禛在做實事,康熙對太子毫無主張的作為相當失望甚至是絕望,對太子不是“仁君”和“能君”之選的想法更加強烈,劇中康熙就訓斥了一番太子。從這件事後,太子在康熙的心裡就已經是被廢了。而且,這件事讓康熙下定決心要整頓吏治,整頓吏治要靠的人只能是康熙心裡像老四這種替君父分憂、有能力辦實事的人。熱河行宮老十四策劃的“兵變”只不過是給了康熙一個順水推舟的機會。至於後來的復立太子,完全是康熙的權宜之計,因為他沒想到自己最擔心的奪嫡之爭會愈演愈烈,為了穩定朝局,也是為了保護心目中新儲君人選,此時的康熙知道是不能提前洩露他心目中新太子的人選的,一是會讓新太子變成眾矢之的,二是怕新太子會走上舊太子的老路,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暫時復立太子,平息奪嫡風波。



綜合電視劇的這些設定,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從電視劇一開始就認定了胤禛是新的太子人選,往後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這個決定來培養胤禛,為他奠定繼位的基礎。因此,當康熙跟胤禛說要讓他做孤臣的時候,就是在跟他說,你用心辦好實事就行,不要去結黨,也不用去營私,未來的皇位是你的。也就是在跟觀眾說,此時的他雖然還沒廢太子,但在他的心目中胤禛就已經是太子了,未來繼位的肯定會是胤禛。



畢竟,孤臣做到北,走到最後就會變成“孤家寡人”,什麼人才是孤家寡人,就是隻能稱自己為“孤”,叫自己是“寡人”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孤寡之人,這是從孤臣到孤王的必然結果。


羽菱君

要看時機,首先說這時康熙讓雍正做孤臣,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清理戶部,這裡面就有大文章。

首先說戶部該八阿哥管,虧空大首先責任人在八阿哥,而且他已經有奪嫡的苗頭和行動,要不太子之前怎麼會處處被下絆子。讓雍正去查這一招叫敲山震虎,首先要敲的就是八阿哥。第二既敲也保的是太子,有問題就查你,但讓你的人去查,即是恫嚇也是保護。第三敲的是雍正,告訴他不要站錯隊,明著要站太子,根子還在皇帝這。同時也敲打群臣和其他皇子,皇帝有的是辦法整治意圖奪權的人。可謂一石數鳥,高明之極。

第二,考察的也是雍正的能力和品行,他是既信任,又擔心,又要保護,又要讓他背鍋。之前在南方賑災幾件事上,雍正很得康熙賞識。但說起來都不是縱覽全局的大工程,他能不能勝任這是未知數。在這裡可做文章的事情太多,該急該緩,有沒有內部交易,能不能借機攬權或者收攬人心,康熙拿不準,所以一再強調讓他做孤臣,連讓十三爺幫忙都不許。同時如果牽連太大,最後事情難以完成,康熙不好處理,也不好保護自己這個兒子,因此十分為難,只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影響。但是事情不了了之的情況是基本一定要發生的,皇帝心裡是十分清楚的,也必須找人頂一下缸,既保護了太子也保護了自己的面子。鄔先生勸他“天將降大任”不是沒有道理,根子就在此處。

第三,對太子也是警醒。因為此時康熙已經認識到,這個皇太子並不真正具備統御全局的能力。自己活著尚且如此狼狽,自己死後會是什麼樣?因此讓雍正去辦這件事,既要看太子在其中的表現,也要看他對能臣的態度。如果太子振奮精神藉此興利除弊,打擊敵對勢力,康熙是會支持他的,至少會削掉八阿哥的權柄,把錯誤全推到八阿哥頭上去。自己是一代聖主,繼承人也是雷厲風行,殺伐決斷,何愁江山不穩。

第四,如果一定要太子即位,那雍正就是獨一無二的能臣,在有能力的君主管理下,他應該必受重用。因此也必須限制雍正的實力,以免繼承人尾大不掉難以駕馭,因此必須在這個時候加以警告。給他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如果將來他意圖非分,那這件事就是一個名正言順處理雍正的理由。

第五,貿然廢太子很不利,康熙也在等,也一定會有意培養雍正。既保護自己又要打擊敵人。這就是帝王心術。


千里雲煙一陣風

我感覺只是康熙在培養備胎,並不是真正的想把皇位傳給老四、老八或者其他阿哥,畢竟這麼多年他最疼愛的和最大力度培養的是太子。

1、作為皇帝時刻以江山為重,江山穩定就是最大的責任,在皇儲的廢立上康熙是非常謹慎的,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政局的失控,親兄弟之間的廝殺,而康熙最不願意聽到看到的就是無情最是帝王家,在諸多選擇前,他仍然把希望寄託在太子身上。

2、但是太子能不能當好皇帝?周圍的人能不能輔助他當皇帝?從局勢來看太子並不比佔便宜,太子可能最好的選擇不斷的趨向於宗人府,而非紫禁城。否則太子恐怕連命都可能丟了。倘若下了大本培養的太子一旦倒臺,作為皇帝,那必須迅速推出新人選。

3、老四也好,老八也好,這些阿哥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實心辦事,皇帝會給他們機會表現,他們表現好了總是有好處的,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康熙。康熙讓老四老八力盡所能為新君掃除弊端,新君是他們,他們是為自己幹活,新君不是他們,那也是為愛新覺羅的江山幹活。
個人意見,歡迎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康熙皇帝的帝王之術其實已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是大臣還是自己的親兒子,能號得準他脈的人並不多。電視劇中他對雍正和其他皇子的態度其實也只是對帝王之術的一種運用而已,因為表面的親疏關係能反應的未必是皇帝最真實的想法,所以才給人更多的遐想。他讓雍正做孤臣這件事和廢立太子培養皇儲有關係,但是關係不大。



在統治者尤其是君王眼裡,國家就是一盤棋局,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棋子,怎麼下才能使這盤棋活起來,棋子的作用是首要考慮的。所以皇帝允許朝廷上下有不同類型的人設存在,貪的,壞的,直的,廉的,忠的,笨的等,每種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帝王要做的就是了解這些棋子的秉性和作用,並知道如何來運用好他們。



雍正在辦幾件大案的時候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辦事的時候他有才,但為人刻薄,嚴峻而不近人情;任何時候,一個國家要整頓吏治,幹成某些大事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冷麵人,畢竟得罪人的差事在一個以人情世故為重的國家,誰也不想去做。只是有些事情是必須做的,也必須有人來做,所以雍正的性格和手腕符合這樣的設定,康熙只是物盡其用。說直白點,用好了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的皇子,用不好,自己兒子那麼多,也沒多大損失,還可以有人來擋槍。



當然,上面說的更多是出於公義,除此之外還有私情。雍正對待自己的兄弟,特別是太子這件事上給了康熙良好的印象。公事上他不講情面,被人稱為冷麵王。但在對自己的手足,處理家事方面,雍正的表現是讓康熙滿意的。康熙讓雍正成為孤臣,嚴禁老十三參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怕走了八王爺,九王爺,和十王爺的老路,說簡單點就是在保護他。康熙晚年在嚴格防範黨爭,對以皇子為首的勢力團伙特別警覺甚至是反感,看看最後老八在康熙面前的下場就知道。



所以無論康熙是有意還是無意,讓雍正成為孤臣,除了利用之外,遠近不說也是給他的一種保護和培養。


二二相偶

(胤禛、胤祥)

康熙讓胤禛做孤臣,是胤禛追查戶部虧空一案,希望有胤祥做幫手,而康熙表示希望胤禛做“孤臣”。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追討戶部虧空是一場血雨腥風,抄了無數人的家,老臣魏東亭還不上欠款而自殺引康熙悲哀,十爺到前門大街賣家當又痛打前來阻止的田文鏡丟盡皇家臉面,群臣到暢春園找康熙哭訴。這樣一個差事有多得罪人可想而知。


(追繳國庫虧空案逼的老臣魏東亭自盡)

胤禛素稱“冷麵王”,他的狠辣不留情在朝中已有名聲,用胤禛來處理國庫虧空案再合適不過。但是此時關係重大,如果再有其他阿哥如胤祥加入,雖然力量上增強,但會讓更多的皇子被捲入風波,被大臣記恨。對康熙而言,如果說讓胤禛去是不得已,讓胤祥再去則是沒必要了。

(十爺因還不出欠款,在前門大街賣家當,並羞辱前來阻止的田文鏡)

另外,孤臣是什麼?就是不結黨營私,孑然一身,浩然正氣。所謂君子不黨。康熙讓胤禛做“孤臣”,就是要胤禛做君子,做一個諍臣。無論別人是什麼風向,胤禛都能做最對的事,這無疑都是按照臣子的標準在衡量。

(第一次廢太子之前,太子胤礽是康熙心中接班人不二人選)

看過《雍正王朝》,我們知道,在康熙心中,朝廷的穩定是第一位的。而在要胤禛做“孤臣”之時,康熙並沒有發現太子胤礽有什麼嚴重明顯的過錯。而胤礽一直是康熙心中繼位之君的不二人選,直到第一次廢太子。所以當時,康熙絕不會動讓胤禛做太子的心,最多也就是對這個兒子比較欣賞罷了。甚至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康熙讓群臣舉薦新太子人選,此時在康熙心中,胤禛仍然沒有被列為太子候選人。因為很明顯,胤禛是“孤臣”。依靠群臣推薦的太子人選,一定不會選上他。此時康熙不過是對朝廷眾臣的一種試探。最後發現了胤禩結黨營私,阿哥們分門立派。這時候即使康熙再對胤礽失望,為了朝局穩定,他仍然決定復立胤礽為太子。

至於胤禛成為康熙心中的繼位之君候選人,那是第二次廢太子之後再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才認定胤禛可靠的。跟當年的“孤臣”沒有關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