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仇士良是如何控制皇帝的?

俞達

宦官干政之禍,以東漢、唐、明三朝為甚,而為患最深、流毒最廣者非唐朝莫屬。從唐肅宗開始,宦官掌管禁軍(即神策軍),並由此操控皇帝廢立、生死,儼然成為帝國的“太上皇”,軍國重事若無宦官首領的首肯,根本無法實施。中晚唐的皇帝大多淪為閹豎的傀儡,因不順其意而遇害者,竟然有四位之多,由此可見宦官氣焰囂張之極。


中晚唐時期,專制朝政、飛揚跋扈的大宦官為數不少,其中得寵時間最久、最兇殘狠毒者,非仇士良莫屬。仇士良歷事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干涉朝政20餘年,先後殺害二王、一妃、四宰相,委實兇悍無比。仇士良一生作惡多端,最後卻能得以善終,究其原因,是他參透了能長期得寵的“秘訣”,這“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仇士良入宮時間不明,順宗在位時侍奉太子李純(即唐憲宗),屬於後者的心腹宦官。憲宗登基後,對心腹加官進爵,仇士良被任命為內給事,不久又外放為平盧、鳳翔監軍,由此步步高昇。


從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到唐文宗大和年間(827-835年),仇士良數次出任內外五坊使。每當秋季來臨之際,仇士良便藉助放鷹走狗的機會,在民間四處勒索、胡作非為,搞得地方上烏煙瘴氣(“元和、大和間,數任內外五坊使,秋按鷹內畿,所至邀吏供餉,暴甚寇盜。”見《新唐書·卷二百零七·宦者上》)。



在憲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雖然寵遇不衰,但卻並非宦官集團的頭號人物,屬於他的時代,要等到文宗朝(826-840年)才正式到來。


文宗雖然依靠大宦官王守澄、梁守謙上臺,但內心深處卻一直想剷除宦官集團,奪回軍政大權,為此提拔李訓等人為心腹,並制定剷除宦官集團的計劃。太和五年(835年),文宗設計將王守澄免職、賜死,而將仇士良提拔為左神策中尉。至此,手握禁軍的仇士良成為宦官集團的新首領。


然而文宗並不想製造另一個“王守澄”,他之所以提拔仇士良掌管禁軍,不過是權宜之計,待局勢穩定後,馬上便會向其“開刀”。就在王守澄被殺的同年,李訓等人以左金吾衛中庭後面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由,請求文宗派仇士良等宦官探查是否真實,但暗中早已埋伏下大批士兵,等到仇士良等人一到,便大開殺戒。



然而仇士良等人抵達左金吾衛中庭後不久,便發覺伏兵,於是急忙返回,並挾持了文宗。隨後,仇士良指揮神策軍大肆屠殺參與其事的“賊黨”,凡與己不合者必屠戮之,一日之間將政敵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


在這場大變故中,四位宰相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同時遇難,其他遇難的公卿及被株連之人,數目竟多達一千餘人,使得朝堂為之一空(“士良因縱兵捕,無輕重悉斃兩軍,公卿半空。”見《新唐書·卷二百零七·宦者上》)。


“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徹底掌控軍國大政,文宗則淪落為傀儡皇帝,最終竟鬱鬱而終。文宗駕崩後,宰相李珏、楊嗣復準備擁立太子李成美即位,但仇士良自認為與李成美關係不睦,竟然頒發偽詔,擁立文宗之弟、潁王李瀍為帝,是為唐武宗(即位後改名李炎),時在公元840年。



武宗登基後,仇士良升任驃騎大將軍,封楚國公,更加飛揚跋扈,凡武宗信用之人,無論公卿還是內侍,都要進行迫害剷除。不僅如此,仇士良還誣陷楊賢妃(文宗寵妃)、安王李溶(武宗之弟)、故太子李成美,慫恿武宗將三人賜死,實在是囂張至極。


武宗雖然靠仇士良上位,但內心深處同文宗一樣,對宦官干政深惡痛絕,待皇位穩固後,便開始著手削弱仇士良權勢的工作。會昌二年(842年),仇士良被降職為內侍監、知省事,失去對禁軍的指揮權。次年(843年),心灰意冷的仇士良告老還鄉,同年病故,僥倖得以善終。


仇士良在離開長安前,曾向自己的黨羽們傳授如何駕馭皇帝、邀寵固位的兩條“秘訣”:“不能讓皇帝閒著,應該時時以奢靡享樂之事來誘惑他,使皇帝閉目塞聽,沉溺於宴樂中,沒工夫處理政務,然後我輩才能得志;千萬不要讓皇帝接近學者,否則皇帝一旦知曉前朝的興亡,內心便會有憂懼,接著就要疏斥我輩了。”此言一出如醍醐灌頂,讓仇士良的黨羽們佩服的五體投地。



士良之老,中人舉送還第,謝曰:“諸君善事天子,能聽老夫語乎?”眾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令閒暇,暇必觀書,見儒臣,則又納諫,智深慮遠,減玩好,省遊幸,吾屬恩且薄而權輕矣。為諸君計,莫若殖財貨,盛鷹馬,日以球獵聲色蠱其心,極侈靡,使悅不知息,則必斥經術,闍外事,萬機在我,恩澤權力慾焉往哉?”眾再拜。引文同上。


文史磚家

仇士良是個太監,大家不要小看太監這個身份,那個年代,宦官可以說是一手遮天。我給大夥捋一捋,永貞元年,宦官俱文珍等逼迫唐順宗禪位於太子。太子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王守澄等宦官擁立李恆繼位,是為唐穆宗。後來唐穆宗病死,唐敬宗繼位,又被宦官劉克明殺死在更衣室裡,劉克朋想擁立絳王李悟為帝,另一個宦官王守澄又殺了劉克朋擁立李昂出來當皇帝,是為唐文宗。

這個唐文宗就是被仇士良控制的皇帝,唐文宗當上了皇帝,也認識到了宦官為禍甚重,於是設計毒殺了王守澄,仇士良就是在這個時候趁勢而起的,並掌握了禁軍。唐文宗毒殺王守澄後,對外沒宣佈其罪證,而是厚葬。其原因是想趁宦官們為其送葬的時候一網打盡,結果事情敗露,被仇士良發現,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劫持了皇帝,挾天子以誅群臣,瞞過了天下的耳目。史稱“甘露之變”。

仇士良控制了皇帝,一手遮天,朝中大權完全掌握在了宦官集團手中。仇士良甚至不允許唐文宗過問政事,只能吃喝玩樂,最後鬱悶而死,臨死想立太子李成美,仇士良知道後卻偽造詔書廢太子為陳王,立潁王李炎為唐武宗。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悲哀

最後奉勸大家一句,沒事別惹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