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觀世音菩薩,朝拜普陀山普濟寺你不可錯過的地方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 舟山市普陀區 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 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後屢興屢毀,清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是 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海印池。又名放生池、蓮花池,面積15畝。始建於明代,池周圍有石欄杆,池上有三座石橋,中間的一座稱平橋(又名富貴橋),是專供皇帝用的。平橋北接普濟寺的正門,中有明黃色的八角亭,南銜御碑亭。這座橋將池塘一分為二,成為東、西蓮花池。

御碑亭。位於海印池、平橋的南端,琉頂重簷,錯彩鏤金。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亭內置漢白玉御碑一尊,碑上鐫刻雍正帝記載普陀山的歷史和普濟寺興建的御書。

普濟寺的方丈殿

天王殿,殿中供奉著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中四位護法天神的合稱,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經過天王殿便可以來到普濟禪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 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

法堂。位於普濟禪寺中軸線,圓通寶殿的後邊。法堂也叫講堂,是演法皈戒集會的地方。

普門殿,位於法堂的東邊。

地藏殿,位於法堂的西邊。

普濟寺的方丈殿

多寶塔。也稱太子塔,位於普濟寺東南。建於元朝,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多寶塔。元朝僧人孚中得到太子宣讓王等資助修建而成,故又名太子塔。建於元朝元統二年(1335年),塔高18米,四面五層。塔的四面雕有佛龕,裡面供著全跏趺坐式佛像。為國家保護單位,普陀山三寶之一。

菩薩牆影壁,位於普濟禪寺的東南。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號圓通。

普濟禪寺是普陀山中最大的寺院,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