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讀後感

《賣米》讀後感

米,,農民對糧食的感情最深

《賣米》讀後感

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最深,反而不是錢

我讀了《賣米》。

這篇文章很平實,很淡然,有一種安和的力量。

作者飛花寫這篇文章的年紀,是多大不清楚,面對貧弱的現實,有無奈和傷心,抱怨,或許是因為當時經歷賣米這件事情時,飛花那時候是中學生,十五六歲,仍然純潔,質樸。

然而,通常底層人民的嚴肅在於,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費盡所有力氣,僅能維持生活。

一旦健康不保,或者遭遇意外的傷害、打擊,挫折,就真的很難,陷入雪霜的境界。

這真的是一種很脆弱的微平衡,就像站在一根線上的不倒翁,一點點風吹草動,它就要掉下去。

不幸的是飛花的家庭,她爸爸多病,媽媽的手有不便,弟弟年幼。

這在農村,真的是很難。農村的農業,在過去機械不發達的年代,田地裡的農活都是體力活,男主人病了,雖然女人也很能幹,但依然是很弱的。

所以貧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狀況。而農民又是底層。所以在賣米這種交易中,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不僅是他們,就是其他的農民也是沒有的。但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願意在當時的價格上1塊5分加三分錢,他們呢,想按上場的價格,在加兩分錢,就死一塊一毛,結果沒有談妥。

在臨近收場的時候,收米人依然出1塊5分,她們想賣1塊8分錢,收米人說,開場時,都沒賣出去一塊8分,現在收場了,誰收?還說了一句,做夢。

她們也生氣,於是就擔著米回家了。

她擔的是重一點的,途中米撒了,媽媽說了她一句,因為心疼米,沒有關心她的腳扭傷否,她難受了一下,後來很快調整過來,回家了。

到家後,她跟爸爸彙報了經過,爸爸,沒有怪媽媽,直說那些米販子黑心,只賺農民的錢,並說,在城裡一斤米賣一塊5毛呢。但是轉而,媽媽說,明天去轉步的場,賣米,爸爸說,少擔一點,一個人擔50斤左右就可以了。但,那是十幾裡的山路啊。

她說,別因為價錢又賣不出去,媽媽說,不會了不會了,無論是1塊8分,還是1塊5分,都要賣掉的。

她很糾結,難過,想哭,但是不想當著父母的面哭,想被窩裡哭的。

但是頭一佔枕頭,就睡著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這件事就算完了。

也許是她仍然年輕,十五六歲,天真,淳樸,雖然現實幸苦,那時候不那麼敏感。她的父母,心態上,卻高於一般的農民,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暴躁的情緒。不然,就是她在寫作時加工過了。她後來在身前最後一封信種寫到了,她是屬於心態比較好的,她說她她素來有些傻氣,對於太過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適應環境的動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隨遇而安的一個人。她也有傷心難過的時候,不過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飄渺的擔憂很少困擾到,反而是那些瑣碎的細節更令她關注。生活從來不會是完全的光明,也不會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陰雲漫天的日子裡,也會記住往日的陽光,並憧憬明日的美好。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不那麼深刻,不固執的,心態寬厚的人。她很積極,樂觀,陽光,因為從她現實的經歷看,她從中學開始,都幾乎在輟學的邊緣,是老師的惜才,她在重點高中讀了一年,後來因為經濟,轉到普通高中。

她還出去打工,因為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態還行。如果這種性格可以遺傳的話,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積極的人。雖然他們貧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態也好,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才很平實,很客觀,很實際。才能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動人。所謂力透紙背。那是當時事實的力量。是很有說服力的。

有一句話,說,很多人的努力遠遠沒有到拼天賦的地步,就在自我設限了,這是向上的限制。這大概是真的。現實中,更多維持微弱平衡的窮人呢,還沒有經歷過絕望,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窮人,想要逆襲,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話,留在底層,依然費盡力氣,還談不上半點尊嚴,這種尊重,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周圍人,她得不到,他就不會施捨出去。

所以,要說貧窮是原罪,倒也不誇張。有一個出身貧窮的作家說,窮人不配有夢想。她說這樣的話,也不是歧視窮人,而是她自己就死一個有夢想的窮人,她要改變,她已經改變,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成功,而是她知道,窮人在追夢的路上,有多難,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實現。

苦難本身不值得歌頌,這些故事能被傳頌,是因為作者不是普通的窮人,她是一個天分很高的聰穎的農民子弟,大部分窮人的生活,不被認知。或者他們是如此的相像。

貧窮是一種罪,當你好不容易脫離它後,還會以它為恥。就算你不,你飛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會讓你以為。貧窮本身是落後,但是落後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隻螞蟻。

所以,奮鬥、拼搏,是為了改變,是為了擺脫啊。當然事實有用,現在窮人的底線大大提高,機械化,到現在,農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體力。但是很多窮人,他們下作,他們的想法,思維慣性,依然停留在過去,那是對窮苦的深深的恐懼。那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裡的伴隨一生的烙印。

飛花,沒有被打敗,她是一個貧弱中,高尚的人。但是她短暫的生命,難道不是命運的束縛。好像窮人多病,她說她諱疾忌醫。病本身很客觀,但窮,使得他們自身免疫系統低下。受到一點侵擾,便無能為力。她的大病,從從確診,到離世,也不過短短兩三個月。

我能從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欽佩她的好心態,努力,她的爸爸媽媽。感動,感動是一種feeling,這種心情是很無力的。也許能激發出一股力量。

總之,我們是都記住了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