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持續下滑,國內手機企業需注重三大“逆向思維”

[釘科技述評]“逆向思考讓我們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而不至於一條路走到黑。”現代逆向思考理論的創始人漢弗萊·B·尼爾在該理論開山之作《逆向思考的藝術》一書中寫道。

對於個人、家庭、團隊、企業乃至行業而言,有時候擅用逆向思維,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面臨困境,亟需尋求新的出路之時,改變慣用思路,逆向思考,通常是度過難關的有效方法。比如當下凜冬已至的國產智能手機,擅用逆向思維,或許能加速重見曙光。

寒冬凜冽的大環境

持續一年的急速滑落之後,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至今不僅未能止住跌勢反而有著愈演愈烈之勢。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4.443億臺,同比上年下降4.9%,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首次下跌。

進入2018年,國內整體手機市場依舊呈下降趨勢,形勢嚴峻。根據另一市調機構Canalys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1.14億臺下滑至9100萬臺,跌幅高達21%。這也是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單季出貨量首次跌破1億臺。並且國內市場的疲軟表現也拖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在2018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4%。

另外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 年1-3月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累計出貨量8187.0萬臺,同比下跌27.0%。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7586.4萬臺,同比下降27.8%。

種種數據顯示,國產智能手機已迎來凜冬。釘科技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受制於用戶需求逐漸下滑,換機週期拉長等因素。

一方面,國產智能手機售價逐漸上揚,而產品創新卻多數不及用戶預期,新舊產品在功能體驗上的升級幅度不夠大,許多產品深陷同質化泥潭,導致用戶換機需求疲軟,難以刺激其消費慾望。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當下國產智能手機的耐用度越來越高,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用戶換機週期拉長。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此前對不同國家的民眾調查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顯示,中國用戶更換手機的平均週期為22個月,長於全球均值。

那麼,凜冬之下,國產手機的出路在何方?在釘科技看來,擅用以下三大逆向思維或是破局之道。

適當學會消費降級,更加註重產品性價比

近兩年來,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將“消費升級”作為主旋律,產品、企業也都在向著高端化邁進。對於智能手機行業而言,自然也不例外。我們看到華為成功塑造了高端形象,在全球高端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進一步縮小了其與蘋果、三星之間的差距。

實際上,消費升級雖是趨勢,但就目前而言,這卻並非是整個消費市場的全部表現,或者說消費升級還並未達到預期的高度。這一點體現在智能手機行業,也有小米這個顯著的例證。

銷量持續下滑,國內手機企業需注重三大“逆向思維”

根據IDC發佈的數據顯示,小米2017年全年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5510萬臺,同比上年增長32.6%,在前五大廠商中增幅最大。2018年一季度,小米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為1320萬臺,取得同比41.8%的高增幅,同樣實現前五大廠商中增幅最大。而前五大廠商中增幅第二的蘋果,增幅僅為2.5%。

這一數據實際上是值得探究的,畢竟從產品價格和品牌形象來說,小米和蘋果都是存在較大差距的。而在市場下跌的情況下,小米從去年的觸底反彈到今年一季度的飛速增長,顯然表明了國內中低端市場依然有較大發展空間,值得挖掘。

當然,蘋果取得的小幅增長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高端市場也存在不小的用戶需求。而對於多數國內手機廠商而言,發展超高端市場,在品牌形象的建立和用戶接受度的培養上,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反而,小米的性價比模式,在當下似乎更容易被市場和消費者接受。

此外,小米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等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也表明了更具性價比的產品才是國產手機擴展海外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的有力武器。

因此,對於如今的國內手機廠商而言,在抓住消費升級機遇的同時,也不能盲目衝擊高端。如果產品力達不到相匹配的高度,回過頭來看看中低端市場,適當學會消費降級,更加註重性價比,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木桶機型”向“長板機型”轉變

在“木桶理論”的指導下,手機廠商過去幾年都在力求打造全方位無明顯短板的均衡性產品,為的就是不讓用戶“揪住辮子”。

但就目前而言,這種均衡發展的產品似乎已經陷入一種略顯“平庸”的尷尬境地,難以刺激用戶強烈的換新慾望。而有著突出長板、鮮明特色的產品,卻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銷量持續下滑,國內手機企業需注重三大“逆向思維”

華為已經擁有了自主研發的AI芯片麒麟970,並將其AI能力應用到用戶最為注重的功能之一拍照上,再結合與高端相機品牌徠卡的合作,我們由此也看到了華為P20 Pro後置徠卡三攝的獨特設計以及其為用戶帶來的強大拍照性能和體驗。實際上,在很多消費者的認知中,拍照已經成為華為的優良基因。

此外,我們也看到了以往給不少消費者留下“重營銷”印象的Ov正在往技術方向轉型,並選定方向進一步增強技術差異化。比如vivo率先引入了屏幕指紋,X21機型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成績和用戶口碑。而OPPO現階段則似乎更多的在機身色彩、工藝設計等方面下功夫,從星空紫、夢境紅,再到最近的三葉星雲,OPPO對漸變色頻繁發力,R15機型也受到不少好評。

由此也可見,在當下產品同質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廠商們打造“木桶機型”的策略也應加速向“長板機型”轉變。產品創新、升級方向由此前的綜合、均衡、全方位的小幅體驗提升過渡到更加突出某一個細分功能、賣點,進而為用戶帶來新的產品認知。

從大而全向小而美髮展

餘承東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未來的手機廠商能留下來的只有三四家。暫且不對此進行預測,但當下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個顯著特性便是,不僅凜冬已至,市場還愈發向頭部品牌集中,T型格局凸顯,強者愈強已成趨勢。

根據IDC基於中國市場的統計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除了華為、OPPO、vivo、小米和蘋果這前五大廠商之外,其他廠商的整體出貨量同比跌了59.3%。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多數二三線品牌,尤其是小眾品牌而言,擺在其面前的首要問題或許是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如何進一步擴大規模。

在釘科技看來,與前文提到的產品向增強技術差異化的方向發展類似,“Others”中的很多廠商也應調整發展策略,專注細分市場,打造小而美品牌,從而俘獲一部分特定用戶群體,以免在市場洗牌加劇的浪潮中淘汰出局。

而小而美的發展方向則要根據企業自身特性來酌情進行選擇,比如360手機正在打造安全這一差異化優勢,畢竟360就是靠安全起家的。在移動支付已成為主流支付方式的當下,安全或許能成為國產手機發展的一條可持續化之路。

比如向來注重工業設計的錘子、一加等品牌,但如今似乎越來越多的聲音稱其逐漸丟失個性,向大眾市場妥協。由此可見,很多用戶之所以支持這些品牌,就是因為其鮮明的設計特色。而在未來,錘子、一加等或許還是應該繼續往小而美路線發展,畢竟“情懷牌”也是一個有力武器。

銷量持續下滑,國內手機企業需注重三大“逆向思維”

又比如遊戲手機,隨著黑鯊、努比亞紅魔等遊戲手機面世,遊戲手機這一概念逐漸進入消費者視野。手遊市場愈發繁榮,為遊戲手機也創造了發展空間,其前景可期。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分市場有待廠商進一步挖掘。簡而言之,對於很多規模較小的廠商來說,走小而美髮展路線,找準方向並進一步發力細分市場,在當下看來或許會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