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在《西小河的夏天》裡,默默長大

《西小河的夏天》不僅是去年韓國釜山電影節唯一獲獎(KNN觀眾選擇獎)的華語電影,還在之後入選了平遙國際電影展等各類影節、影展。

一部兒童題材的獨立處女作,能跑不少的影節,獲得獎項的認可和不錯的口碑。這些都是令我能抱有期待,並尋找到有排片的影院去看這部“艱難一見”的電影的原因(它的排片甚至不到1%)。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可惜,《西小河的夏天》並非是一部佳作,它在中途一度陷入了俗套的中年危機,“知音體”篇幅近三分之一,在偶然與巧合中勉強地維繫著戲劇張力。

不過至少,以兩個家庭互文為框架、個體情感轉變為切入點的它,最終還是能以誠懇的創作態度做好分內之事。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電影講述了九十年代末,發生在紹興老臺門的三代人之間的故事。

時值1998年的夏天,熱愛足球的男孩顧曉陽為了參加足球選拔隊,和自己強勢的父親發生爭執,院子裡的鄰家老頭則成了他的師父。這位爺爺獨自一人居於破舊的房子裡,兒子雖事業有成,可因為一件涉及孫子的往事和土地拆遷帶來的工廠改制,導致雙方不和。

而不太調和的段落,則是顧曉陽的父親顧建華則陷入了所謂的中年危機。學校來了個年輕漂亮的英語教師,身為教導主任的顧建華陷入了自己的一段不倫戀情,從而使家庭處於危機之中。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西小河的夏天》的確在不少場景裡維繫著觀眾的童年體驗,所探討的主題也無疑是能令人代入其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在孤獨與不被大人理解的環境中靠寄託一點點長大?但即便是進入足球校隊——這樣一個在成人世界中可以被隨意碾壓的簡單夢想,卻在兒童的世界中也是如此易碎。

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奪得金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因為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有類似的性格,故事又都從學期末開始,聚焦在七八月份,藉由小孩的視角“展現家庭鄰里關係,寄託對90年代社會變遷的感慨”。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不過,這部電影在創作觀念上,實則與《八月》相去甚遠。《八月》靠生活流的、看似情節稀薄的筆法,深深浸透對特呂弗(《四百擊》)、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侯孝賢(《童年往事》)三者電影語言的致敬。在這些影響下,張大磊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私密的情感體驗做出了凝聚細節的重心,最終營造出一曲散文詩般的時代輓歌,散落而豐滿。

與《八月》不同的是,《西小河的夏天》更像是幾年前的《爸媽不在家》,或是楊德昌的《一一》。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周全並沒有在影片氛圍上呈現出一種散落在童年記憶中的私密感,他也無意於此,而是更注重精密設計的情節構建和橋段間的組接落實,使作品“重情節”且框架工整,意旨清晰。

當然,他的水準並不能與大師楊德昌或拿下金馬最佳影片的陳哲藝同日而語,《西小河的夏天》雖有著精密的設計,內部卻幾乎不存在留白/隱喻的空間,社會性也並沒被系統化地納入討論,很難談得上可以被回味多久。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與《一一》相似,周全同樣將一個家庭各自的秘密與生活,賦予在一個小孩的身上,令他成為了穿針引線的人物。

一方是老年的父親(鄰家老頭)與兒子的不合——不僅因孫子的意外亡佚,同時也不想過著住在深圳的晚年,寧願獨居亦不想被兒子安排。另一方則是中年的父親與兒子的矛盾——對興趣的打壓、對不倫戀情的發現,令顧曉陽的暑假過的並不舒心。

與《一一》中的洋洋相似的,顧曉陽也通過攝像機鏡頭紀錄下了一些對生活的發現。但導演並沒有賦予顧曉陽這個角色更深層次的哲學性,而是將白描進行到底。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歸根結底,《西小河的夏天》的問題,還是太中規中矩了些。

紹興的地域環境並沒有被導演真正利用進作品之中,設定出“地域物語”,而是更多作為故事發生地的簡單幕布與有明確指向的道具。相信浙江人對此能體會地更深,即便從小生活環境相似(“臺門式”的家),卻無法進一步產生共鳴。此外,三代人的苦惱,似乎也如拳拳打在棉絮上,缺乏進一步的發力,沒做出其中的層次感。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電影的主角雖是三位男性,但令人最意想不到的出彩表演,則來自於飾演母親的譚卓。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她曾經出演過《春風沉醉的夜晚》、《Hello!樹先生》和《暴裂無聲》,每部作品都在不多的戲份中獻出了精準的表演,在《西小河的夏天》同樣如此。

即便只是配角,譚卓依舊將南方口音、越劇唱段信手拈來,好幾場具有細膩感的爆發戲也近乎場場都叫人印象深刻。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她的演繹,這部電影會黯然不少。

学会在《西小河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最終,《西小河的夏天》的落腳點是恰當的。

周全選擇在情感上發力,又在關鍵處點到為止。沒有親緣關係的一老一少在彌足珍貴的陪伴和不得不面對的分別裡,學會了與有親緣關係的家人和解;其他人的困惑與苦惱,也在水鄉的溫潤下逐步走向出口。但新的孤獨開始圍繞著顧曉陽,他學會了一個人在臺門的院子裡踢球,此刻,童年走向終結,影片戛然而止。

也就是在這一刻,我承認這部電影雖然在之前有些許的不足與失當,卻依舊是部值得觀看的作品——因為它道出了每個人童年都大同小異的煩惱。

即便只是微小的願景,都要學著去面臨當它失落時所承擔的苦澀,學會在破碎而孤獨的童年裡默默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