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無城人真了不起!從貧困戶到“小老闆” 他帶著100多戶鄉親致富奔小康

從貧困戶到“小老闆”

初夏的天氣有些悶熱,50歲的胡志林彎下腰扛起一袋飼料,沿著田埂向鴨棚走去,腿部的殘疾讓他的步伐有些搖晃。走進鴨棚,異味撲面而來,鴨棚裡的1300多隻鴨子嘎嘎叫著躲向鴨棚深處。它們身上,寄託著無為縣無城鎮黃汰村27戶貧困戶的增收希望:根據家禽託管養殖協議,貧困戶每在胡志林這裡託管養殖一隻鴨子,能拿到的政府補貼和利潤分成總計在23元左右。

從一年前的貧困戶,到今天的黃汰志林農場“小老闆”,胡志林說,趁著政府扶貧攻堅的政策春風,他不僅要脫貧,還要致富,更要帶動身邊的貧困戶一起走上致富路。

這個無城人真了不起!從貧困戶到“小老闆” 他帶著100多戶鄉親致富奔小康

從胡志林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到農村很多貧困戶的影子:肢體二級殘疾,自幼家庭貧困,小學一年級上完即輟學在家,30多歲時與一名智力殘疾女子結婚,先後生下兩個孩子,家庭負擔極重。幸運的是,政府的扶貧攻堅工程為胡志林的命運帶來了改變:在前期幫忙申請殘疾人生活補貼、農村低保等救助,為其安裝戶用光伏設備的同時,2017年5月,得知胡志林有想承包魚塘養殖魚蝦的願望後,剛到村擔任扶貧隊長的市農委下派幹部陳太華介紹他以“邊做邊學”的方式到三緣養殖事業有限責任公司(扶貧工廠)務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為其下一步發展種養業打下了技術基礎。去年,胡志林一家的務工收入、光伏發電收入、土地託管收入等總計超過1.7萬元,成功地摘掉了伴隨他多年的“窮帽子”。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2017年底,胡志林向村裡遞交了創辦家庭農場的申請書,他說,“一味的‘等靠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得以充分激發,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都非常高興。由陳太華牽頭,大家忙前忙後幫胡志林找場地、找資金、找技術。2018年2月,有著55畝水面、集家禽與水產養殖於一體的黃汰志林家庭農場正式成立。

這個無城人真了不起!從貧困戶到“小老闆” 他帶著100多戶鄉親致富奔小康

在扶貧隊聯繫對接下,胡志林與德伍生態養殖場簽訂供苗、養殖技術、收購為一體的訂單農業協議,並第一時間向貧困群眾伸出了援助之手。“除了本村的27戶貧困戶外,胡志林還與周邊6個行政村的120戶貧困戶簽訂了託管養殖協議,下一步將為他們託管養殖2400只鴨子。”陳太華介紹說,志林家庭農場已吸納本村兩位貧困戶就業,預計兩人將每年增收6000元左右。

“有他們在,我什麼都不怕。”採訪中,胡志林樂呵呵地指著陳太華和扶貧幹部朱斌說,扶貧工作隊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為了讓他的家庭農場早日落地,陳太華忙前忙後跑了兩個多月,“從工商註冊,到確定場地,再到爭取資金建鴨棚、買鴨苗,陳書記是最大的功臣。”朱斌是無為縣國土資源局今年4月份剛剛下派到黃汰村的扶貧幹部,對口幫扶胡志林。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他已經成了胡志林最信任的“老熟人”。前不久,胡志林購買鴨飼料缺少資金,朱斌得知情況後,二話沒說個人掏腰包借了5000元給對方。

扶貧攻堅政策給力,扶貧工作隊責任心重、戰鬥力強,胡志林說,這是自己命運發生轉折的最根本因素。而在陳太華看來,胡志林內生動力的激發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這個人頭腦聰明,不怕吃苦,而且個人品質很高尚,願意出讓自己的部分利益為其他貧困戶託管養殖。”陳太華說,雖然肢體殘疾,但胡志林比很多肢體健全的人更有拼勁,除了養鴨外,他還養了魚和龍蝦等,預計今年的純收入至少在8萬元左右,“有這樣一位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兩個孩子也非常優秀,一家人的未來充滿希望。”

這個無城人真了不起!從貧困戶到“小老闆” 他帶著100多戶鄉親致富奔小康

據悉,黃汰志林農場是黃汰村唯一一家貧困戶創辦的家禽託管養殖基地,也是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在扶貧攻堅路上的新探索,即幫扶鼓勵內生動力強的貧困戶以發展產業的模式先脫貧致富,再“以富幫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摘掉“窮帽子”。在陳太華看來,要扶貧,更要扶志扶智,“我們想把胡志林幫扶打造成為一個貧困戶自養髮展產業致富的典型,以點帶面激發更多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想脫貧、想致富的觀念真正深植於心,並轉化為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