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胯下之辱

指極大的侮辱。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落魄時,一個同鄉人欺負他,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果真從那個人褲襠下鑽過去。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昌亭之客

原指漢淮陰侯韓信。後以借指懷才未遇而暫寄人籬下者。

出自《漢書·韓信傳》: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從下鄉南昌亭長食。


一飯千金

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鄉利倍義

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一軍皆驚

讓全軍上下每個人都感到震驚。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後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裡化用為“一坐皆驚”。


築壇拜將

指仰仗賢能。設立壇場拜封大將,表示對人才的推崇或敬重,

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


國士無雙

國中傑出的人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向劉邦薦韓信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勳冠三傑

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意思是說,三傑之中,韓信的功勞最大。

出自《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手無縛雞之力

形容身體弱、力氣小。

出自元《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


披腹心

比喻披露真誠、坦誠相待。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蕭何月下追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蕭何用慧眼、熱心和負責精神追回了韓信,也追回了幾乎擦肩而過的大漢400年江山。蕭何識人、留人、用人,為漢王朝的開拓奠定了人才基礎,被傳為千古佳話。


拔旗易幟

比喻取而代之。

出自《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韓信北上滅趙的一個計謀,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兵仙神帥

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出自明代學者茅坤《史記鈔》:“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解衣推食

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獨當一面

意思是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略不世出

指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戰無不勝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自《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背水一戰

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在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採取背水一戰的計謀,贏得了戰爭勝利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金石之交

比喻像金石一樣牢不可破的交情。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禽矣。”


婦人之仁

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形容婦女的軟心腸。

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推陳出新

指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多指繼承文化遺產)。

劉邦讓韓信管理糧倉,韓信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送進,把舊糧從後門運出,這樣可以防止糧食腐敗變質。指的是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不賞之功

形容功勞極大。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人心難測

喻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多用於貶義。亦做“人心莫測”。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問路斬樵

出自《西漢演義》,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協助漢王劉邦同楚兵作戰。韓信為出奇謀襲楚,繞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馬問樵夫路向,韓信聽後,把樵夫斬殺,部將問為什麼,韓信稱恐樵夫洩露他們的行蹤。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能屈能伸

指人在不得志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其抱負。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在故鄉淮陰曾經受過胯下受辱,當時有許多人都笑韓信外勇內怯,稱他為"胯夫"。

韓信被封為楚王后,以德報怨,給屠中少年授職。因此,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俚語有云"能屈能伸大丈夫"。


匹夫之勇

謂不用智謀,單憑個人血氣的勇氣。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半渡而擊

謂渡河作戰乘敵人尚未全部渡過河時進攻他們。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濰水之戰中,韓信利用敵人實行"半渡擊"的作戰原則,以沙囊壅水,引軍半渡而擊,先佯敗而退,以誘敵半渡,導敵就範,爾後決水,分割殲敵,一氣呵成,制敵於死命。見"囊沙壅水"。

《百戰奇略》一書將韓信"沈沙決水,半渡而擊"戰法列為"水戰"法則。


十面埋伏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出自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韓信和彭越把項羽圍困於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四面楚歌

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逐鹿中原

比喻爭奪天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語:"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氣吞山河

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氣魄很大。

出自《元曲雜劇·蕭何月下追韓信》:"背漢投楚,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人自為戰

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鬥,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後以"人自為戰"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痛入骨髓

指悲痛之極、痛心之深或怨恨之切。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秋毫無犯

絲毫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多指軍隊紀律嚴明。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掉三寸舌

玩弄口舌,多指進行遊說。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戰無不勝。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案甲休兵

謂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李左車言:"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咫尺之書

指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李左車言:"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為民請命

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頭足異處

即身首異處,被斬殺的意思。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肝膽照人

比喻真心誠意,也比喻以真心相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肝膽塗地

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 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為德不卒

指好事沒有做到底。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數年後,信封淮陰侯,見下鄉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兼人之勇

抵得上幾個人的勇氣,形容十分勇敢。

出自《漢書·韓信傳》:受辱於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胯下蒲伏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漢朝韓信年少時有胯下之辱。

出自宋·秦觀《人材》:將如韓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


納諫如流

接受勸諫就像流水那樣自然。形容非常樂意聽取別人意見。

出自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三折:“豁達大度,納諫如流,為宗而罷刑肉。”


口尚乳臭

意思是嘴裡還有奶腥味,表示對年輕人的輕視。

出自《漢書·高帝紀》:“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


氣吞山河

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

出自元·金仁杰《追韓信》:“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積德累善

積累德行與善事。

出自《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論》:“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


鮮血淋漓

形容鮮血流淌不止。

出自元·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猿背彎躬,醉眼朦朧,腰項斜稱,呀!他可早鮮血淋漓了戰袍領!”


情見力屈

指在軍事上情況暴露而又處在劣勢的地位。

出自《漢書·韓信傳》:“今足下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情見力屈,欲戰不拔,曠日持久,糧食單竭。”


靡衣偷食

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出自《漢書·韓信傳》:“眾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偷食,傾耳以待命者。”


恥與噲伍

指不願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初,韓信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出來後,韓信笑著說:‘生乃與噲等為伍。’”


同功一體

功勞與地位相符合。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出自《史記·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捋袖揎拳

拉起袖子,伸出拳頭。成語用來形容怒氣衝衝準備動武的樣子。

出自元·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前後軍兵緊相併,左右槍刀廄圍定。捋袖揎拳挺盔頂,破步撩衣扯劍迎。”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偽遊雲夢

指劉邦偽遊雲夢,詐捕韓信事。後以“雲夢遊”代指陰謀詭計。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楚漢戰爭勝利後,劉邦襲奪韓信兵權,將其徙封為楚王。當劉邦聽說韓信在楚陳兵出入,又採取陳平偽遊雲夢之計,逮捕韓信,貶為淮陰侯。


功高震主

意思是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當一個人功高震主時,意味著危險將不期而遇。


居常鞅鞅

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鬱不樂。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劉邦建立漢朝後,奪去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


鍾室之禍

比喻功臣遭忌被殺。

出自《漢書·韓信傳》: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后,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后忌,被斬於長樂宮懸鐘之室。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出自《史記·淮陰候列傳》,韓信為了東進中原,採取麻痺敵人的辦法,讓士兵去修理棧道,而卻領大軍從陳倉出來,佔領了關中。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反其道而行之

採取跟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出自《晏子春秋》,後被《史記 ·淮陰侯列傳》引用。

李左車在和韓信談話中,李左車提出的這個觀點。指的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

劉邦當皇帝后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後又貶為“淮陰侯”,幾個月後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與“成語王”韓信有關的66個成語典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指事情的成敗或好壞全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故事,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一知己說的是漢相蕭何,他追回了韓信並舉薦其成為大將,但最終也騙得韓信入宮被殺。兩婦人指的是施捨韓信飯菜的漂母,最後誅殺韓信的呂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