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1941年6月25日,蘇聯空軍突然空襲了芬蘭18個城市的機場,壓抑三年的芬蘭正式向蘇聯宣戰,繼續戰爭爆發!

1941年8月31日,芬蘭部隊抵達維堡,宣佈收復1939年失去的全部領土。

1941年10月21日,攻佔蘇聯城市彼得羅扎沃茨克市。

1944年6月9日,蘇聯開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蘭防線。

1944年7月,芬蘭軍隊退回到冬季戰爭結束時的戰線,蘇聯停止進攻芬蘭。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蘇芬之間的戰爭卻鮮有人知。

可偏偏有這樣一個故事,它完整講述了蘇芬“繼續戰爭”的全過程,並且被三次翻拍成了電影,它的名字叫

《無名戰士》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在1940年蘇芬冬季戰爭後,芬蘭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區,其中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

對此,芬蘭始終耿耿於懷,在森林中訓練新兵等待時機收回領土。直到1941年6月德國閃擊蘇聯,芬蘭看到了收復國土的機會,毫不猶豫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從歷史角度來看,冬季戰爭裡贏得國際聲望的芬蘭完全可以將本片拍成一部“犯我國土、雖遠必誅”的熱血戰爭片。可偏偏長達3小時的《無名戰士》被拍得極為剋制和冷靜,這種“冷靜”讓人感覺太過平淡、甚至是無聊。

為了將這種“冷靜”氛圍營造出來,全片的色調幾乎以灰暗的冷色調為主。這倒將也挺符合芬蘭這個北歐國家的性格,另一方面灰暗的畫面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戰爭的陰暗面。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不僅如此,客觀而真實的鏡頭將觀眾帶回到了那個悲壯而殘酷的戰爭歲月裡。

戰場上的槍林彈雨猶如在眼前,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被炸瞎雙眼後飆濺的鮮血、痛徹心扉的叫聲,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從屍體上搜刮而來的麵包拿來就直接咬一口,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即便是被運回的傷員也難逃敵方的埋伏而慘遭殺害。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作為一部描繪戰爭眾生相的電影,《無名戰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可每一個人物恰恰都是主角。

初入戰場膽小怯弱的指揮官,在打了幾場勝仗後意氣風發;跟著戰爭一起成長的新兵從毫不留情地槍殺俘虜,到學會憐憫、主動把槍放到傷員的身旁,讓其解脫痛苦。還有初入伍的新兵蛋子,因為沒經驗會抬頭過高而被爆頭身亡。

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那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這個參加過冬季戰爭的老兵再次入伍,經常對於上級的命令不屑一顧,不爽時更是直接破口大罵、毫不留情。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但他對戰友又十分照顧,不僅細心教導剛轉來的新兵如何巡邏,還冒著槍林彈雨將受傷的戰友背過河。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別看人家整天一副老油條的樣子,打起仗來可絲毫都不含糊。不僅握槍姿勢極為實用,連清戰壕的戰術都十分精準高效。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明明有著一身好本事,可以在戰爭裡建立豐功偉績的他,卻一臉不在乎:

你想成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種事,只有需要時才前進,否則就趴著,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被殺,而是殺戮。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家中的三個兒女和即將生產的妻子。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當他終於有假期回家照顧妻兒時,還不忘一起收割家中田地裡的黑麥,而這一幕是全片少有的暖色調的溫馨畫面。

沒有真正意義主角的《無名戰士》,反倒每一個人物身上獨有的特點給刻畫了出來。即使看完電影的我們仍舊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各自鮮明的性格卻能夠被人深深地記在腦海裡。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這種看似是“弱化”單一角色的講述方式,其實是用一種最直白的方式告訴我們戰爭所帶來的影響:普通人在戰爭面前的無奈、悲傷,還有失去親人、失去生活的迷茫。

這種影響其實是我們在超級英雄電影裡看不到的,因為那些戰鬥力爆棚、能夠死而復生的超級英雄更多時候考慮的不是麵包,而是如何打敗敵人。

或許我們在看這些超級英雄電影時會感覺熱血沸騰、興奮不已,也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行俠仗義、鋤強扶弱,但是他們卻不會告訴我們做一名光鮮的英雄背後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即便芬蘭在這場戰爭裡佔據著聲譽優勢,但是在《無名戰士》裡我們幾乎看不到蘇聯方面大規模的軍隊,只有偶爾零星的幾個蘇聯小兵還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場國家之間的戰爭。

這種刻意不渲染敵方形象的做法,與去年諾蘭的《敦刻爾克》頗為相似,這樣做的本意是想要讓觀眾去反思戰爭所來的影響,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去建立敵對情緒。

在這場戰爭之後芬蘭選擇了維持中立外交政策,即便在東西冷戰時期也維持中立。這樣的深遠影響足以見得戰爭帶給芬蘭人民的傷痕有多麼的深。

這場沒有特效的戰爭,卻讓人看得靈魂顫抖

那個老兵曾一語道出了這個傷疤: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是誰發動的已經不重要了,所有經歷的人都會受難。

當老兵在戰爭結束後回到家中,妻子飛撲入懷、女兒眼神裡的開心,我們才會明白,家是最值得去守護的東西。

文/冷子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