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崩潰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武昌首義發生,官員們在忙什麼?

進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權的人們,沒有一個想到他們快完蛋了。我看到那個時代掌握大權的人留下來的日記,包括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書信,沒有一個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過大清朝快完蛋了,從上到下都沒有。他們的日記整天記錄的就是吃飯送禮,看上去似乎真是繁華的“盛世”。街上到處是燈紅酒綠,衚衕裡的生意好極了,澡堂裡的生意好極了,就像香港今年出版的英國爵士巴恪思塵封了68年的《太后與我》所說的,不少有權有勢的人都在澡堂裡忙著同性戀。這是一百年前的中國。 巴恪思告訴我們晚清最後十年中王公大臣和將軍們的私生活。由於缺乏旁證,他的回憶錄不能完全當做信史來看待,但是也不能當做完全的八卦來看待,八卦中有信史,信史中有八卦,歷史就是這樣的複雜。王公大臣們的私生活是高度保密的,像巴恪思爵士這樣進入他們生活核心的,才有可能看到他們的真實生活。 晚清當然是一個敗壞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被消滅,大家會拍手稱快,沒有人會為它惋惜,所以大清朝脫軌是一個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過不在掌權人的意料之中。

  

糧食危機可以說是大清王朝脫軌的第一個主要原因,反對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鴻銘寫信給上海的《字林西報》說,參與武昌起義的新軍,海外留學回來的革命黨人還比較文明,革命有節制,但是長江流域有幾百萬饑民,這幾百萬嗷嗷待哺的饑民一旦捲入革命,革命就會失控。辜鴻銘已洞察饑荒對於大清朝的威脅了。

  當時清廷度支部已沒有什麼錢,隆裕太后至少三次從宮中拿出現銀賑災,給江蘇、四川和湖北,當革命發生以後,她一面壓制革命,一面賑災,因為饑民才是她政權最大的威脅。

  糧食危機還帶來了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在近代化的社會永遠是一個致命的威脅。當大米危機出現的時候,大清朝或許還有救,當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就真正沒救了。1911年10月12日以後金融危機首先在北京出現。武昌兵變的消息傳到北京已經是10月11日,11日到12日之間, 內閣竟然沒開會,王公大臣沒有做出一個決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點,他們做出了一個決策:出兵鎮壓,派蔭昌去。蔭昌曾在德國留學,學過軍事,曾作為清朝的使節出使德國,他最拿手的是唱京戲,但這次他自己就打退堂鼓了,在北京城足足逗留了三天才緩緩出發。其實他是在運作重新起用袁世凱,當他15日傍晚登火車的時候,朝廷前一天已下達重新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的詔令。

大清朝崩潰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武昌首義發生,官員們在忙什麼?

武昌首義

大清朝崩潰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武昌首義發生,官員們在忙什麼?

盛宣懷被稱為間接點燃武昌首義之火

  但是,這個消息一登出來,老百姓認為清朝沒錢了,意味著自己存在銀行的錢不安全了,大家都到銀行取錢, 最起勁的是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他一家就取出至少幾百萬兩以上的鉅額存款,直接存入英國匯豐銀行。只有兩天的時間,北京有幾家銀行就關門了,以前可以給銀票、紙幣,現在都沒有人要了,只要現大洋,寧肯背在身上重一點,但是踏實,能買到米,米也越來越貴了。他們每天在日記裡寫著:今天大米價格又飆升了,而且店裡沒有那麼多米賣給你,警察出來維持都沒用。

  接下來發生金融危機的是上海,昔日富庶繁華的十里洋場一夜之間現金不夠了,他們向外國人緊急呼救,外國銀行原來對中國銀行很好,這個時候就不好了,因為不相信中國銀行了。上海幾家大的民營銀行都關門了,門口貼出告示“因現金告急,暫停營運”。從南到北,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穩定的東三省像奉天、營口、大連等地都出現了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機。

大清朝崩潰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武昌首義發生,官員們在忙什麼?

武昌首義

大清朝之所以脫軌,不光金融有問題,銀行要關門,國庫也沒錢,這是財政困難。一個天朝大國,到了國庫山窮水盡的時候就一天也混不下去了。錢都到哪裡去了?毫無疑問是落到私人的口袋裡了,許多親王、貝勒和大臣家裡都很有錢,唯獨大清朝的國庫沒錢。最困難的時候,國庫裡只有二十萬兩白銀,許多部因為沒有辦法發工資,紛紛關門,度支部不斷地想辦法借款。顯赫的盛宣懷第二個女婿在司法部任職,離開北京時,竟然找不到路費,因為司法部已經不發工資了,等了45天,終於等到了二百兩銀子,船票漲價,路費都不夠,最後在天津的典當行典當湊齊了450兩,終於南下上海,但是拖了很長時間。袁世凱後來逼隆裕太后把私房錢吐出來,一次一次的逼,拿到鉅款後他還是不肯出兵打仗。為什麼清朝最後沒有以血流成河告終?南北之間沒有發生大規模集聚的南北戰爭,只是在武漢、南京、陝西打得比較激烈?原因就是袁世凱從來沒打算動真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