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本地也產小龍蝦|和平縣試點“稻蝦共作”生態養殖模式

廣東河源本地也產小龍蝦|和平縣試點“稻蝦共作”生態養殖模式

在 5 月 13 日舉行的 2018 年和平縣稻蝦養殖技術培訓班上,和平縣 100 多位農民集中上了一堂 " 特殊 " 課——小龍蝦養殖實用技術。他們懷著增收致富的願景,第一次親密接觸了 " 小龍蝦 " 這一新鮮事物,聆聽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王廣軍所作的《小龍蝦養殖技術及發展前景》主題報告。 養殖小龍蝦對和平大部分農戶來說,實為 " 新鮮事物 ",而在廣東七疊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陳國富眼裡,經過幾年來與小龍蝦的 " 親密接觸 ",他致力於把小龍蝦變為當地農戶的 " 致富蝦 "。

小龍蝦 , 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於北美洲,1929 年經過日本引進我國,現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秋季是其主要繁殖季節。近年來,小龍蝦餐飲市場可謂 " 火爆 ",餐館已經遍地開花。因為市場銷售量大,全國各地紛紛 " 開啟 " 各種不同的小龍蝦養殖模式。

2016 年,和平縣以廣東七疊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提供技術指導,在林寨鎮開展 " 蝦稻共作 " 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實驗工作,對小龍蝦的繁殖進行初步探索,並在小龍蝦養殖的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成功。目前,林寨鎮已經建成了 600 畝稻蝦綜合種養示範基地和 300 畝小龍蝦繁育示範基地。

日前在位於林寨鎮石鎮村的稻蝦綜合種養示範點看到,水田裡,水稻長勢喜人,在水田四周開挖了一條淺溝,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這一動一靜,正是 " 稻蝦共作 " 生態養殖模式的生動寫照。陳國富介紹,在 " 稻蝦共作 " 模式下,稻蝦共生,稻田不施農藥,既能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質量,形成良性生態循環體系。" 去年,示範基地不僅稻米產量沒有減少,每畝小龍蝦的產量達 300 多斤,算下來,一畝田的產值過萬元,比單純種植水稻的收入大大增加。"

廣東河源本地也產小龍蝦|和平縣試點“稻蝦共作”生態養殖模式

林寨鎮明星村村民陳永盟今年打算在自家的五畝稻田裡養小龍蝦。在他看來," 蝦稻共作 " 實現了 " 一田兩用 ",不僅小龍蝦的養殖技術有人指導,銷路還不用發愁。

和平小龍蝦的養殖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近日,省農業廳副廳長鄭惠典、省海洋漁業廳副巡視員楊文葵、市農業局局長葉發興等相繼到養殖基地調研小龍蝦產業化發展情況。

瞭解到,和平縣在前期養殖探索的基礎上,接下來將採用 " 公司 + 基地 + 農戶 " 的模式發展小龍蝦產業,通過企業提供蝦苗、技術指導、保價收購等方式,打消農戶顧慮。該縣還計劃在林寨鎮興井、樓鎮、石鎮等 8 個村,建設總面積約 6000 畝的稻蝦綜合種養示範區,帶動各鎮村農戶走稻蝦綜合種養致富之路,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