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推車身和APP廣告,共享單車亟需新盈利模式

[釘科技述評] 在摩拜被美團收購後,摩拜的競爭對手ofo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原因在於,ofo堅持若真的堅持獨立發展的道路,不像摩拜一樣,去背靠一座“大山”,那麼在資金、業務協同等方面都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ofo推車身和APP廣告,共享單車亟需新盈利模式

共享單車在經過了一輪洗牌期後,市場上還能堅持的品牌已經很少,除了背靠美團的摩拜之外,還有背靠阿里的哈羅單車,以及堅持獨立發展的ofo。

獨立發展的夢想雖好,但商業現實卻很殘酷。共享單車當前的模式,屬於重資本、重資產運營,而單靠用戶騎行的收益,很難彌補運營支出。這也是此前不少媒體曝出共享單車企業挪用用戶押金、鉅虧的原因之一。

而押金模式目前來看,也基本難以為繼。特別是政府部門相繼出臺措施,不僅鼓勵共享單車企業提供免押金騎行服務,同時在銀行押金賬戶的監管方面也加大了力度,收取押金以及挪用押金都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成為共享單車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釘科技注意到,ofo日前就表示要推出車身廣告和App廣告。在大體量用戶的基礎上推出廣告業務,這對於亟需資金支持的ofo而言,不失為一個選擇。

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月活躍用戶數方面,3月ofo月活躍用戶達2620.55萬人。Ofo 4月公佈的數據則顯示,ofo連接了全球22個國家1400萬輛共享單車。這樣的用戶體量,對於廣告商而言,還是有不小吸引力的。

ofo推車身和APP廣告,共享單車亟需新盈利模式

但釘科技認為,廣告模式對於ofo而言,仍有很多侷限性,比如車身廣告不像互聯網廣告那樣可以做到快速更新,而APP廣告形式可植入的位置非常有限,並且會影響用戶體驗。

對於ofo而言,廣告業務能帶來營收的增長,但很難規模提升盈利能力。因此,未來仍需要拓展新的商業模式。

那麼,對於共享單車行業來說,還有哪些可能的商業變現模式呢?在釘科技看來,大體的思路有兩條:

一是在C端,提高單次騎行資費。這個思路和網約車此前的策略類似,就是先通過低價、補貼等方式實現市場的普及,在用戶教育完成、使用習慣養成後,再提高使用成本,收割市場。

二是在B端,跨界合作拓展收入來源。廣告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本質上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互聯網盈利模式。還可以與景區、學校、工廠、園區等合作,不直接向封閉區域的用戶收費,而向相關運營機構收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