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哪幾霸,哪個最霸道?

AAA福祿壽喜財AAA

春秋五霸的名單有好幾個,一般就在幾位大佬中排列組合,大致如下: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當然有時還要加上晉文公之後的幾位晉國國君。

但無論如何排列,有三位是公認的有實力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他幾位都有爭議,比如秦穆公,主要是在西部稱霸,勢力不能影響到函關以東;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主要在南方活動;而宋襄公稱霸更是一廂情願,想稱霸,還得徵求楚王的同意。

如果不以實力劃分,而以合法性——即是否得到周天子冊封為“侯伯”來劃分,那麼能稱為霸主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

正是因為劃分標準不一,歷代學者列出的“春秋五霸”名單至少有七八個。

(山東臨淄,桓公臺遺址)


如果我來選,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悼公、越王勾踐。晉國之所以有兩人入選,主要因為晉國的霸業實際上貫穿了整個春秋的中後期,過去的學者早就說過,一部《春秋》的中堅,就是晉楚的爭霸,而晉國是始終未曾失掉中原霸主之位的;至於越王勾踐,他既曾得到天子的冊封,勢力也曾北及於魯國,橫行江漢,也算非常厲害了。

那麼,誰最“霸道”呢?

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霸道”?

我們現在說誰霸道,意思大概是有實力,還蠻橫;但在春秋時代,所謂“霸道”實即“伯”道,也就是“臣道”。說白了,稱霸的前提是尊重天子的存在,哪怕只是口頭說說;如果不把天子放在眼裡,那這霸主是無法讓其他諸侯服氣的。

舉個例子,春秋前期的鄭莊公,是當時最厲害的國君,後世稱之為“鄭莊小霸”,但有一次他跟天子打仗,不僅把天子打敗了,還射傷了天子,結果怎樣?從此鄭國失道寡助,迅速衰落。

(山西侯馬,晉文公重耳雕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霸道”的霸主當然是齊桓公。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南與楚鬥,北擊山戎,救邢、燕,存衛國,功莫大焉。齊桓公的時代,“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若非齊桓公之力,諸夏早已淪喪。所以孔子表揚齊桓公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蘭闍讀書

春秋五霸史學界有若干版本,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史記索隱》一一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荀子·王霸》一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但不管那一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廣是毫無爭議的不二霸主。


這裡的"霸"古時是由伯音轉而來,州伯、方伯為西周官名,相當於王室的欽差大臣,職責就是會諸侯、朝天子。而東周之後,王室勢微、諸候坐大,大夥乾脆省了這道工序,有實力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各路諸候的老大,就是霸天下的盟主,盟主自然要霸氣側漏,威震四海,於是乎春秋五霸橫空而出。

有意思的是,周天子分封天下,八百諸候,兼制九州,立七十一國。本意是讓他們有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嫡系居中,旁系居邊。不想東周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王畿核心區域的諸候國紛紛落馬。外圍的諸候國反倒折騰出了名堂,到春秋中後期周天子基本就是個擺設。

如果用現代人的視覺來審視五霸,宋襄公基本可以排除在五霸之外,宋襄公除了舉著春秋大義的旗幟,靠仁義禮智信來打仗外,基本無所作為。相比之下,齊桓公北擊山戎,南合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才是貨真價實的春秋首霸,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乃至戰國是形成華夏版圖雛形的重大時代,西戎北狄南蠻東夷,中原外圈拓展空間很大。五霸的標準應該是既可馳騁中原,又能拓展四方。攘夷又治內,只顧在中原搶地盤不能算真正的霸主,所以能入圍五霸的應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空缺一名,三名有爭議霸主備選:晉悼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五霸中最霸道的霸主當屬晉文公,晉文公與歷代晉侯一樣是個擋道的角,晉國地處中原靠北,一直以中原老大自居,與楚國城濮一戰,成功擋住了楚國問鼎中原的步伐,迫使楚國向東南發展。文公的兒子晉襄公崤之戰全殲秦軍,如法炮製地把秦國擋在西面。踐土會盟後,周天子親自策封晉文公為會盟天下的(侯伯)諸侯長。並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

有了這個霸道的霸主,客觀上形成中原及周邊的戰略平衡。西方的秦國放棄東岀中原的打算,一心一意向西北發展,滅犬戎二十國,擴地千里,獨霸西戎,為日後統一六國打實了基礎。南面的楚國,也暫時擱置問鼎中原的圖謀,止戈為武,迅速融入中原文化,完成南方的局部統一,一度時期成為地盤最大的諸候國,接近中國現代版圖的半壁江山。

試想,如果沒晉文公這個霸道的諸候在中路檔著,各路諸侯可能混戰中原,短時內形成一統,但一統的江山或許就中原這片地盤。所以後人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後來的三家分晉,晉國就是泰國一統華夏最強勁的竟爭對手。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道德三皇五帝,功業春秋五霸!正史記載的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茲甫,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熊旅。我認為齊桓公最霸道,首先他知人善用,發展齊國經濟軍事;其次他尊王攘夷,維護了華夏的尊嚴,被孔子譽為明君!


周王室東遷後,實力衰微,無力約束諸侯兼併,更無力驅逐四夷入侵。姜小白把國政委任給管仲,讓管仲治理齊國,他自己則披頭散髮以御婦人,陲拱而天下治!齊桓公在國富兵強後,開始了代天子征伐蠻夷,討伐不臣諸侯的事業。齊桓公先後九次聯合天下諸侯驅逐蠻夷,最終保護了華夏文明。

宋襄公徒有虛名,不值一提,他的一生就是在追隨齊桓公。姬重耳利用秦國登位,取子侄媳婦為妻,作三軍六卿制最終導致三家分晉。秦穆公西霸西域,並沒有稱霸中原。楚莊王則是不尊王,以力服人,德行不佳。




大秦鐵鷹劍士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霸主,時間較早的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也不例外。



在這290多年間,周朝的皇帝失去了權威,諸侯們不再聽命於他,而是藉著自己廣闊的封地而發展自己的軍隊和勢力。

皇帝因為實力弱小,於是依附於強大的諸侯,諸侯於是自顧自地稱霸起來,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分別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他是一位賢德之主,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國力上升。

公元前639年,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稱霸,但卻因為急功近利而失敗,他有名無實,不能算作真正的霸主。但因為他講信用、以仁義待人而名列春秋五霸。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稱霸,他得到了當朝皇帝的賞賜,可以自由征戰,成了中原霸主。

在晉國稱霸的同時,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吞併十幾個小國,並最終成為了西部霸主,史稱“稱霸西戎”。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稱霸。當齊國衰落之後,楚國實力大增,並同晉國爭霸,最終成功。


AAA福祿壽喜財AAA

春秋五霸是哪些人,說法很多。比如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說(《史記》),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說(《荀子》),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說(《漢書》),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說(《鮚崎亭集外編》,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都有可商榷之處。

就拿最常見的《史記》說法吧,宋襄公和秦穆公明顯是不符合這個資格的,因為秦穆公只是西方霸主,而宋襄公不但難說有何霸業,自己也敗於楚成王;《荀子》的說法倒是相對公允,但是吳國霸業的巔峰偏偏不是闔閭而是夫差,但闔閭又是夫差的奠基者,兩者密不可分;至於《鮚崎亭集外編》,則明顯偏向晉國,連楚國都沒有一席之地。難以反映春秋爭霸全貌。

但這恰恰也給我們一個提示:春秋霸主更應該像戰國七雄一樣,從國家整體評判,而不用拘泥個人。

個人意見,春秋五霸應該是齊、晉、楚、吳、越,因為這五個國家都達到了“中原盟主”的地位,這是鄭、宋、秦所沒有的地位。齊、晉兩國自然不必多說,楚國雖然不服周,但楚莊王大敗晉軍、楚共王蜀之盟,確實成為了中原霸主。而吳、越兩國儘管曇花一現,不過霸業仍然可觀,吳王闔閭攻破楚都,吳王夫差降服越國、大敗齊軍、挾盟晉人,越王勾踐北上稱“霸王”,都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