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

百態千知

看到有人說張儀圓滑,確實是,但這不是他能全身而退的根本條件。下面分析一下三位的死因,或許你就發現,張儀不死真不是他多聰明。

《史記》的記載中,張儀怕秦國群臣相害,給秦武王出了一計:說我張儀為秦國鞠躬盡瘁,在六國手裡坑蒙拐騙搞了很多土地,現在六國的人都恨我,我在哪裡他們就要打哪裡,不如讓我去魏國,別國的軍隊就去打魏國了,大王您也就有時間去收拾周室了。秦武王一聽,可以啊,反正我遲早要去周室舉鼎,就你幫我吸引火力去吧!這樣,張儀就安然逃了。

司馬公這樣記載,個人覺得還是為了表現張儀慣於詐騙,長於取巧的性格。

秦武王就這麼容易被騙?

其實不然,在秦武王眼中,只有通過真刀真槍打下來的土地才是自己的土地。張儀的口舌之能,在這個秦王眼中是不靠譜的,所以註定張儀不會被重用。

用不能用。自己剛繼位就殺前朝功臣也不應該,所以殺也不能殺,在張儀提出這個所謂的計之後,秦武王也就順著臺階下來了。饒你一命,博個美名。


這時候問題來了,為什麼秦惠王上位就要殺前朝功臣商鞅呢?

這也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本,因為商鞅的命運在秦國早已被做成了死局。

秦孝公不忍秦國窮困,邀天下才俊強秦,當時開出的條件是“共治秦國”,而事實上,確實如此,商鞅在秦國,先後掌瞭如下大權:

改革大權--兩次變法,囊括秦國所有法制

執法大權--刑太子傅,放逐太子,渭水殺人,河水變赤

軍權--訓練新軍,領兵取河西

外交權--慫恿魏國稱王,使其成為眾矢之的。

並裂土封侯--領商、於十五邑,有造反前科

這樣的身份地位,對商鞅來說,就是一個必死的局。秦

孝公可與你共治秦國,但是孝公的孩子不能。所以秦王殺商鞅的動機一直在,並不是變法得罪權貴爾爾,那些說法是騙騙孩子的。秦孝公彌留之際就曾試探過商鞅,所幸商鞅過關了,別說什麼惺惺相惜,在國家大義面前,都不足論。

再說白起

而白起,只是老梟秦昭王為制衡范雎的一顆棋子。秦昭王最早是沒有實權的,媽媽和舅舅做了所有的主,他這個王其實就是個擺設。但是范雎在這場鬥爭中幫助了自己,所以他是感謝范雎的,也是允許范雎犯錯誤的(像范雎用鄭安平,妨害白起等)秦昭王都未曾問罪。

秦昭王一方面感謝范雎,一方面也防著范雎,這是其政治頭腦清醒的一種表現,而白起就是制衡范雎的一個重要角色。同樣的,在白起長平大勝一舉可以滅趙時,秦昭王是不願意的,如果白起功成,就沒人能制衡白起了。老梟秦昭王,就是要在這裡找到一個平衡,體驗帝王把控一切的滋味。

但是白起的意志太過自由,常年軍旅的生活,與將士的同甘苦、共進退,讓他具備了鮮活的生命能量,白起效忠的是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秦王,或者說他根本不瞭解秦昭王。在五國攻秦之後,秦昭王就發現白起這傢伙扶不起,我們理解白起為意氣用事,但是秦昭王會覺得白起再無用處了,因白起的拒絕使得白起范雎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而至於帶兵打仗,在秦昭王眼中,秦國有的是人才。

所以,白起也是必死,但是這種死,不像商君那樣,被別人做成死局,而是自己認不清局勢。

而張儀,無非是騙騙這個騙騙那個,不掌實權,不涉軍權,愛騙誰騙誰去,反正在我秦武王眼裡,騙來的終究不如打來的。



枯榮說

為了秦法而死的商君



商君,寡人不得不用秦法殺了你,你的死將使秦法更加威嚴。你創造了秦法,你希望大秦可以東出,那是父王和秦國先君們的理想,也是寡人的理想。

天下都認為寡人殺你,因為當年我還是太子的時候犯罪殺人,你用秦法懲處了我,我被罷黜太子放逐荒野,我的叔叔太傅贏虔被割了鼻子,這種仇恨對於秦人來說比天高海深。

寡人,當時真的很恨你,發誓一定要殺了你!後來,我被無家可歸被鄉民收留,我目睹了貧瘠土地上的改變,奴隸們通過軍功擁有爵位,有爵位就有了土地和地位,可以減免賦稅,家族成員有了榮耀,戰場殺敵更加努力,秦國成為了山東六國口中的虎狼之國。秦國的惡鄰居魏國,也被商鞅之法變革的秦國打得落花流水,秦國收回了百年祖地河西之地。我是老秦人,我為什麼要恨一個讓老秦人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人呢?

寡人,尊敬你,你是大秦的恩人。我要殺了大秦的恩人,為了讓大秦萬年,為了讓太傅贏虔和太師甘龍及秦國老氏族們心理平衡,為了給寡人控制局面爭取空間和時間,當一切都安排好的時候,商君你將永遠被銘記在寡人的子孫萬代,你是為大秦而死。

白起的銘文



白起,你善於用兵,是朕的母舅穰侯魏冉的好兄弟。

白起,你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

白起,你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你長平之戰,讓趙國戶戶帶孝,山東六國再無法與秦劍爭鋒,可是你為什麼開始變得越來越討厭了呢?你與範睢不和,朕認為是武人的脾氣,可是這種竟然影響到了國家大事,六國之中,趙國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打垮了他,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就可以拉枯催巧了,你作為大秦帝國統帥,難道不明白嗎?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張子與羋八子是好朋友



羋月,本相曾經許諾要送你一份天大的富貴。

張子,如今是來兌現的諾言的嗎?

羋月,你願不願到秦國去,嫁給秦王。

張子,我已經有孩子了!

什麼?好白菜被哪頭豬給拱了?

什麼啊!孩子他爹是義渠的王子殿下!

他人在哪裡?

回草原去了,說是坐了王位來接我。

羋月,這蠻夷之人不靠譜,還是跟我到秦國吧!你們的事情,就當我不知道,反正我要兌現承諾。

張儀出使楚國,藉著公事辦了私事,秦國為了攻打韓國和魏國,需要破壞楚國與韓魏的聯盟,許諾秦國隔商淤八百里土地給楚國,換取秦國與楚國聯姻,聯姻的對象就是楚王遠方的表妹羋月,張儀一舉多得。

忽悠老楚王,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還是屢試不爽,犀首公孫衍的合縱聯盟策略被張儀肢解了,老楚王被張儀賣了還幫著數錢。

許多年過去了,秦惠王贏駟英雄暮年,他的勇猛精進的大兒子繼承了王位號秦武王,秦武王怎麼看都看不順眼自己這位油嘴滑舌的丞相,張儀在秦國失去勢力,於是投奔自己母國魏國。魏國曾經被自己搞慘了,現在張儀做魏國丞相,自然面臨挑戰,所以鬱郁不得志。

張儀看慣了諸侯們道貌岸然,迴歸鄉野與自己曾經對手犀首公孫衍一起笑傲江湖,梅妻鶴子,安度晚年!


唐俊龍55398571

商鞅、張儀、白起等人結局,都是時勢造就的,也是個人性格的必然性結局。

商鞅,在沒有遇到秦孝公贏渠梁之前,他是一個默默無聞之人,他曾經立志想在當時戰國中實力最強的魏國,大展宏圖,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可是魏國廟堂之上的魏王,竟然沒有看出商鞅是一個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人,這是商鞅之不幸,也是魏國之大不幸。後來秦孝公贏渠梁對天下士子發佈了求賢令,尋覓治國大才,並且願與之共享秦國。就這樣商鞅進入了秦國,結果贏渠梁和商鞅一見如故,相見甚歡,很快秦孝公就讓商鞅職任秦國的左庶長,著手在秦國實施變法強秦,並且是最徹底最顛覆秦國傳統的變法,經過二十餘年的變法,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並且一舉收復了河西失地,至此商鞅名揚天下。但是因為多年的埋頭苦幹,秦孝公贏渠梁身患重病,不久之後病逝了,繼任者是嬴駟,也是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駟現在面對的是兩股勢力,一個是以贏虔甘龍為代表的秦國王公貴族勢力,一個是以商鞅為代表的秦國的變法派勢力。兩派之間是勢同水火,嬴駟若想今後有所建樹,那麼他就必須要培養出自己的勢力來。現在眼下就是要想好如何解決這兩股勢力,恰好贏虔到嬴駟處狀告商鞅謀反,嬴駟知道商鞅是不會反的,但是嬴駟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機會,他決定藉此機會不動聲色的除掉這兩股勢力,首先他對商鞅發難了,商鞅為秦國是鞠躬盡瘁,盡公不顧私的,得罪了太多的王公貴族,當他們看到商鞅被處死以後,也是欣喜萬分的,可是不久之後,嬴駟也對甘龍等人動手了,至此之後,嬴駟開始大展宏圖了。

秦惠文王上臺之後,華夏大地上一個縱橫奇才蘇秦出山了,蘇秦首先是到秦國來謀求發展的,可是嬴駟竟然沒能留住他,使得蘇秦最後跑到了燕國,蘇秦告訴燕王,秦國現在是戰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沒有之一,並且是意欲一統華夏的,如果想要壓制住秦國擴張的勢頭,必須要山東六國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秦國,燕王非常贊同,緊接著便是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對秦國實施了軍事上的打擊和經濟上的封鎖。這時的嬴駟慌神了,怎麼辦?戰國之初,各國都是以變法為主,現在進入了戰國中期,需要的是合縱大才,嬴駟派出自己的心腹肱骨之人樗裡疾到山東列國中尋覓人才,經多方探聽得知在魏國民間有一位叫張儀的名士,是蘇秦的師弟,同樣師出鬼谷子。當張儀到了咸陽,進入王宮見到嬴駟之後,說出了自己應對蘇秦的合縱之策後,嬴駟大為興奮,覺得天助大秦也,立刻任命張儀為大秦國的開府丞相。著手開始處理和應對山東列國的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張儀雖然在秦國是丞相,但是他專管邦交之事,秦國內部之事,都是交給副相樗裡疾來處理的。所以他在秦國內部是沒什麼政敵的,當嬴駟逝世後,他的兒子嬴蕩即位,這個秦武王是個好兵的人,他喜歡動武的,是個武痴,不喜歡張儀那套邦交辭令,所以就賜予張儀豐厚的財貨,讓你辭官歸隱,頤養天年了。

白起在秦國是從一名普通的士卒一步步的靠著自己戰績做到大將軍的位置上的。他是孤傲和藐視天下的,他的軍事才能也是當世無人可以與之匹敵的,只要白起出手,肯定是戰必勝,攻必克,百戰必勝的。白起的性格是,只要他負責的事情,是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的,包括秦王,當秦國的丞相魏冉在位的時候,魏冉是鼎力支持白起的,因為魏冉是十分清楚白起的軍事能力的,而且白起沒有政治野心,所以白起只管在外面打仗,內部的一切事情都由他魏冉一人扛著。但是當魏冉失勢以後,白起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因為他現在要面對的是兩個戰場了,一個是來自外部的敵人,一個是來自秦國內部的政敵。所以白起在兩個戰場上都不能失敗,否則立刻就會有殺身之禍,不幸的是白起敗給了來自秦國內部的敵人,最終被迫自殺。縱觀白起的一生,殺人無數,人稱殺神,但是他殺的都是當兵的,而從未殺害一名百姓,戰國時期,如果秦國想要一統華夏,就必須要最大限度的殺戮敵國的有生力量,這是時勢的必然性。


文史坊

沒看過這本書和電視劇,不過看過一些人轉述的劇情和小說內容,可說頗為離奇,所以我給它的定位是小說,是藝術作品。不妨來看看歷史記載吧。

張儀這個人按照太史公的說法,是蘇秦之後崛起的一位縱橫家代表人物,但根據出土的《縱橫者家書》,蘇秦應是在張儀死後才登上了歷史舞臺,符合《孟子》書中記載的“公孫衍、張儀”而未涉及“蘇秦”一事。

張儀本是魏國人,此地屬於儒家的大本營之一——曾子的學生吳起曾在魏國做過官(後離開魏國),子夏的學生們則遍佈整個魏國,連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學生,子夏的學生李悝同樣成了魏文侯的老師。

張儀為秦國出謀劃策的辦法其實很像子貢,後世根據蘇秦、張儀的故事提出了“縱橫家”,但在《戰國策》裡也有孟子的幾個故事,包括名家的惠施等人,可見先秦並無“縱橫家”一說,《戰國策》裡只是列入謀士的策略而已,謀士卻可以是不同學派的人。具體提出縱橫家的人是劉氏父子,後為班固所沿襲,主要指蘇秦、張儀、公孫衍之流。太史公提到鬼谷子這個人,說是齊國人,有趣的是,子貢最後回到的正是齊國。即便真的有一個齊人為鬼谷子(在早期史料中,並未記載《鬼谷子》這本著作,提到此人,也不過一兩句話而已),子貢在年代上也要遠早於此人,並且確實在張儀之前已經實踐過這種外交軍事謀略了。從太史公的評價看,他對子貢的讚賞極高,同記載蘇秦、張儀的評價有相似處。因此,我總懷疑子貢的歷史實踐便是張儀學說的原型,隨後,蘇秦出現,仍舊體現了這種外交謀略和軍事攻伐。其實我們看《越絕書》,吳越史書竟然也非常重視子貢、范蠡(范蠡則聽子夏講學於西河,也就是魏國),那麼,子貢當年的外交、政治、軍事活動應當是很有影響力的。

孟子說張儀是妾婦之道,即順君之道,只能順著君主的意思來,而不敢規勸諫議,實在是點中了張儀的要害,故張儀最終為新任秦君所不喜,並於死前逃亡到了魏國,也算是死於驚懼交加之中了。

不過,虧得商鞅死了,否則,張儀絕不可能去秦國,因為到了秦國按照商鞅的法令,他這種遊說之士得去種地。所以,有些人說商鞅雖死,秦國卻完全繼承了商鞅的法令,是時候醒醒了。

商鞅這個人最初也是很有夢想的,他學成於魏國,熟悉儒家學說,成為逃犯後來到秦國,最先想到的就是帝道和王道,奈何秦王想要的不是幾代人的功業,而是一人朝夕可見之功,最後商鞅只得詳說“霸道”。這個霸道,是吸收了李悝和吳起的“儒-法”思想的“新霸道”,為了斷絕反對者,加強集權,商鞅和趙人用論辯尋求變法不同,而是用強權來實行變法,所有的法令都是針對秦王和商鞅以外的人,因此,這種法令不是人人平等的,而是強權式的,同時也是殘酷的,讓民眾和公卿士大夫畏懼的,以致於有些貴族連家門都不敢出,因為不明白自己會犯下什麼錯誤,至於平民,那就更加悲慘了。我們現在出土的秦國律令,可以發現是有很大問題的,法令內容不明確,人為操縱的空間極大,官吏壓榨百姓比較方便。

商鞅的權力憑藉著這些法令也達到了巔峰,此刻,他突發奇想想要尋找一個敢對自己說真話的人,這個人叫做趙良。因為趙良的話裡透露出對商鞅治秦的不滿,於是商鞅就問他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魏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最初秦國的教育無異於野蠻人,父母子女都住在一個屋子,根本就不作區別。現在我改變了他們的教化,幫助他們認識到男女有別,並且大興土木,把秦國弄得跟魯國和魏國一樣(這裡有禮樂教化的意思,因為商鞅早期的魏國和魯國一樣是儒家禮樂文化的中心地區)。那麼,你覺得我跟五羖大夫誰更賢明?

這裡的五羖大夫,指的是百里奚,因為百里奚在秦國的時候秦國從弱國開始成為一霸。但早期人們並未曾關注百里奚,評價百里奚並使得其聞名的是孔子,此時孔子才三十歲。事情源於齊景公來到魯國訪問,作為新興霸主的齊景公很好奇秦國這種弱雞當年是怎麼稱霸的,孔子就說,秦穆公談話三天就敢任用“奴隸”百里奚,那麼不僅僅是稱霸,王天下可也。百里奚正是把周文化帶到野蠻秦國的早期人士,商鞅在這裡顯然是想自比百里奚,並且覺得自己超越了百里奚,因為“男女有別”、“營如魯魏”都是百里奚沒有做到的。

趙良的評價是:“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又說,你雖然表面上像魯魏,但沒有從百姓入手,反而勞民傷財。商鞅受到震撼,想讓趙良這種直言之士留在身邊時刻提醒自己,可惜趙良引詩、書的諫議商鞅不聽,便知道自己不能留下來。因為,商鞅在政治上已經開始南面稱寡,以此來苛責秦國的貴族子弟,並且憑著秦孝公的恩寵鎮壓百姓,這可以說離死已經不遠了。果然,公子虔的人在秦孝公死後告發商鞅謀反。最終,商鞅被誅滅全家,自己慘遭車裂。他有兩句話很引後人深思,一個是他被自己的連坐之法迫得走投無路時所言,另一個是他談到的“各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這兩句話起碼還有點學術價值。

白起跟商鞅一樣,都有性格的原因,秦王不聽他的意見,他就以拒不從命來對抗,但他可能忘了商鞅的法令是給誰制定的了,那些為君王服務的條律可是依舊健在的,隔了幾十年你就把全忘了?他又不像張儀那樣知道逃跑,以為自己憑藉軍功不會死,結果就死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這些將相里,張儀的個人結局應該算是最好的了。我們可以數數有多少人是死於非命的:商鞅,白起,呂不韋,李斯,蒙恬,范雎也有說是被處死的。只有張儀活下來了。我的理解是,這是他在秦國的地位、工作的性質決定的。

商鞅、白起等人,都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完全綁在了秦國這輛戰車身上。商鞅不在秦國變法,他還能有地方去嗎?白起不帶領秦軍打仗,他們可能有其他選擇嗎?當然,往好的方面理解,秦國是他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平臺。他們已經類似於秦國這個超級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為它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很正常,這裡當然也包括在必要情況下,犧牲掉自己的性命。

張儀不一樣。他的情況更接近於客卿,儘管也在秦國享有很高的位置,但他的“工具”屬性非常強,主要任務就是為秦國遊說列國,甚至相當長時間是在魏國生活的。這就決定了他在秦國沒有自己的根基和班底,隨時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工作需要被其他人取代。並不是說張儀的職業操守就不如商鞅白起,事實上他對秦國的忠誠仍然很突出,敢於在楚懷王一心要殺自己的情況下來楚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只能說,張儀的工作性質和別人不一樣,可以理解為職業經理人。

他離開秦國也是同樣的原因:為秦國拆散了合縱,他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秦武王又即了位,不說私人恩怨,秦國的國策必定會產生重大調整,完全可以預見到這位好戰的君王必定會以軍事進攻作為主要手段,縱橫家的重要性沒那麼大了。張儀就算留在秦國,也不會有太多用武之地,及時離開是明智選擇。


張不叄讀秦史

這個就得提到這三位老兄的品性問題了。

商鞅和白起很明顯就是那種脾氣比較倔的人,有人說我這是胡說,或者說這是被影視作品給影響,但是事實上你去看當時歷史上面的一些小事情的話,你就能看的出來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品格。

商鞅這個人原先是當時魏國丞相手裡的一個門客,魏國丞相對他特別看好,認為這個人有大的才能,他向魏王舉薦這個人,並要求魏王,如果不能夠重用,他就殺死他,那個時候,魏惠王覺得沒那個必要,商量覺得自己不受重用了,立刻就離開魏國!

如果覺得這件事情看不出什麼來的話,那我再想這些事情就是著名的秦孝公的太子,也就是秦惠文王犯的事情,一般比較圓滑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未來將要繼承王位,此時此刻不能夠得罪他,但是商鞅覺得自己變得法是正確的,所有人犯了法就該受到懲罰,因此選擇將它的老師的鼻子給割掉,這脾氣,這對於自己的認的死理,是倔強到什麼地方才會這麼幹?這為了他以後遭到了車裂埋下了一個伏筆。

至於說白起他的事情就比較好分析了,秦昭襄王要求他在長平之戰,以後不要去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白起認為這是錯失的大是好時機,但是還是這麼做了。在這之後秦昭襄王要求他再去進攻邯鄲,白起說我不幹,順便還罵了一句媽賣皮,最後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將這個人給刺死了。

反觀張儀這個人呢,比較圓滑,這個人本身做的就是坑蒙拐騙的伎倆,對於他來說,天底下任何的諸侯這一刻是敵人,下一刻就有可能是朋友,比如說前一刻,楚懷王還咬牙切齒的想要宰了他,後一刻,楚懷王立刻把他奉為座上賓,這個人就跟泥鰍一樣滑不溜手,你根本把他抓不住,也只有秦惠文王能夠把他死死的攥在手裡。

並且天下的所有諸侯對於張儀而言,除了楚國得罪的比較狠以外,基本上哪個國家都可以過去,尤其是魏國他曾經在魏國當過幾年的宰相,是反觀商鞅他曾經為了能夠使秦國影響河西之戰自己作為誘餌。綁架了魏國的公子,本來他在逃難的時候是選擇去魏國的,但是問題就是魏國由於之前河西之戰商鞅欺騙了魏國人民的感情,最後把他驅逐出境,交給秦國人自己處理。

至於說白起,說真的,每一個國家,他都惹下了幾十萬的血債,都想把他拉過去祭奠祖宗,他是真的無路可走……

並且說實話,秦國人之所以對自己的工程,毫不手下留情,這一點可以說是商鞅的罪過。商鞅推行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當時所有的大臣都是將自己的權利全部歸功於自己的君王,你的所有的榮譽,你的所有的功勞,你的所有的權利全部是你情王給你們的,所以你的一切都是秦王的,這種洗腦,同時也是一種對於秦國所有子民的一種統治正是因為這種高效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秦國能夠率七國之間步入封建時代,同時對於所有的秦國的功臣而言,他們也是可悲的,秦國的國君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一塊寶貝,秦國的國君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整個秦國的垃圾……

張儀雖然說離開了秦國,但是事實上也是他自己主動離開的,而商鞅跟白起都是被當時的情況,國君賜死,張儀是唱著當時秦武列王沒有對他痛下殺手的時候趕緊離開了秦國。

……

後面的話真的說不出來了。這關乎的是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整個國家的改變,尤其是在那種時代背景之下,等我有時間真的再把這其中的東西給分析清楚。


漩渦鳴人yy

很榮幸為您解答。

商鞅遭車裂的原因是秦惠文王為鞏固貴族勢力迫不得已而殺死的,當時的秦孝公已經去世,年幼的惠文王無法控制這些貴族集團。他也很惋惜,但商鞅作為人臣,必須盡忠。這就是當王的都認為:大王叫你死,萬死不辭的道理。但商鞅知道這個消息後已晚,沒有逃掉。

白起行伍出身,勇於拼戰.善於用兵,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被賜死的原因在於他的性格和功高蓋主,讓秦昭襄王屢生懷疑。功勞太大,又擁兵自重,秦王多次試探他,他都沒有察覺,完全被光芒掩蓋了他的缺點,加上其他大臣與他處事不合,多次在秦王面前離間他,這些原因導致了白起被殺。

張儀能夠全身而退的原因是他吸取了前者商鞅的教訓,知道自己將來會是什麼下場。聰明的張儀深知惠文王的兒子秦武王並不是和自己一派的人,將來必死。他比商鞅聰明,當一知道惠文王遺昭是武王繼位時,連夜就跑了。張儀並不貪戀名聲,他要的是天下人能佩服他。而商鞅在幹嘛,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沉溺在自己的功勞之中。


綠光心晴

通俗地說,蘇秦大學畢業後找到外企大企業,做了好幾家大公司的CEO。張儀作為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剛開始大公司面試都不要他,只能去了秦國民營創業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而且沒有工作經驗,當然對公司有感情,再加上後來運營公司不錯,老總對他也是十分器重,再者民營待久了,外企的氛圍就不習慣了,所以呢,張子就一直待在民營企業了。至於有商鞅前車之鑑神馬的,民營嘛,你懂的,底層小弟哪個不苦逼,噁心的小領導多了去了,但是一旦大老闆直接賞識你,你到達那個位置了,那還是不錯的

張儀算是史上最能忽悠的人了,在說他如何忽悠的時候先說說忽悠,它是一門學問。忽悠要具備兩項能力,第一要能說會道,第二就是在對方放鬆警惕的情況下再來點兒坑蒙拐騙,忽悠就成功了,而張儀把忽悠的這兩項技能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會忽悠的人在戰國還有一個高雅的名字,叫縱橫家。為什麼叫縱橫家呢?縱橫家是這樣產生的:戰國時期七國並立,國與國之間為了自我利益的實現,常常派一些能說會道的使者去遊說以達到目的。
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

戰國時期的秦國脫穎而出,成為各國最大的敵人。為了對付秦國,蘇秦提出了縱向聯合的策略對付秦國,蘇秦就是那位“頭懸樑、錐刺股”的哥們。縱向聯合效果極好,秦國害怕了,秦於是找到了張儀,想出了一招破解縱向聯合的橫向聯合,一橫一縱說來簡單,卻是一項大事業。這邊兩個國家結盟了,秦過去拉攏關係乘機破壞聯盟,各國在秦國那裡吃了虧後又重新結盟,如此反覆,縱橫就是這樣來的,當然管遊說各國的就叫縱橫家。

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

張儀與蘇秦是同門,共同拜師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二人一同下山,蘇秦的仕途一開始並不順暢,同和他一起下山的蘇秦卻在趙國大展宏圖。他曾陪著楚國國相喝酒,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大家只好釋放了張儀。

張儀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沒有自暴自棄,暗下決心,一定要靠這張嘴來大展宏圖,這一次機會終於來了。
趙國給了蘇秦施展才能的土壤,他成功聯合六國共同抗秦,六國任命蘇秦為相,配六國相印,威風無比。秦國為了阻止合縱,想方設法地破壞聯盟,蘇秦怕秦國惱羞成怒集中兵力攻打趙國,於是想到了張儀。他對張儀一直很欣賞,認為他業務比自己還強,於是他派人從楚國請來了張儀。但是他提供給張儀的招待很特別:當眾的侮辱和諷刺。受辱的張儀沒想蘇秦這樣不是東西,恨得咬牙切齒,想來想去只有利用秦國的力量才能瓦解蘇秦的縱向聯盟,於是就投奔秦國去了。在秦國,他遇到了一個很有錢的貴人,幫助他打通所有關係,令他如願見到秦王並獲得重用。而後這個貴人卻要向他告別說:“我不是別人,我正是蘇相國下面的人,受他老人家的委託來協助你,目的就是為了激怒你,蘇相國還說只有你才有能力入秦為相”至此張儀方才明白蘇秦的意圖嘆道:“蘇秦比我強啊!請回去感謝蘇君,只要他在我不會出任何計謀去攻打趙國。”張儀為了報蘇秦的知遇之恩,果然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動過趙國。
張儀畫像



張儀上任後,立即著手推行其連橫外交的第一步,對魏國“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他在連橫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國)”。魏國是合縱的核心,楚國是合縱舉足輕重的後盾。魏國既服,會在六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進而制服楚國,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難以取得成效。
張儀的連橫外交基礎,即是秦國對六國一系列勢不可擋的軍事勝利:公元前328年,秦國公子華、張儀率軍隊攻陷魏國重鎮蒲陽。張儀又建議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作為使魏國屈服的誘餌。一切妥當後,志得意滿的張儀親臨大梁勸說魏王,魏惠王於是割讓上郡15個縣給秦國,張儀回國後被任命為秦國國相。
張儀忽悠最成功的的案例莫過於楚懷王了,在寫屈原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了楚懷王上了張儀六百里變六里的當,這裡不再贅述。張儀能用商於之地成功忽悠楚懷王並不能說明楚懷王傻,而是貪財輕信了張儀。一個臣子按理說不能鬥過君王,但張儀做到了。
前311年,秦惠文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楚國的黔中之地。恨透了將自己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楚懷王表示,只要能將張儀交出,一切悉聽秦國尊便。張儀思忖萬千,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名在秦國毫無根基的客卿,此時不去不但保不住性命,還要在朝堂上被群臣攻擊不忠不義,最後失去秦王的信任。於是他果斷主動請求秦王應允,以自己五尺之軀為秦國換地。果不其然,張儀一入楚國就被打入天牢,然而他並不以自身安危為慮,原因就在魏國任相期間,早就以重金在楚國宮廷內編織了一張密集牢固的關係網,包括楚王寵臣靳尚與寵姬鄭袖在內。最終在兩人一內一外的勸說下,張儀不但沒有被楚王押赴刑場,反而被隆重地禮送出境。
遊說楚國成功的張儀沒想到還忽悠上了癮,踏上了忽悠列國的道路。先後遊說韓國、齊國、趙國和燕國,這是張儀人生的巔峰時期,列國不是割地示好就是親善附庸,合縱之策瞬間土崩瓦解。算上之前遊說的秦國、魏國和楚國,張儀成功忽悠了戰國七雄。期間,秦惠文王在他成功忽悠韓王以後為了表彰他封其為“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從此翻身當地主。但當張儀忽悠完燕國返回秦國時,還沒走到咸陽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全身而退


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群臣忌妒張儀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張儀暗暗伺機抽身。一天,他對武王說:“我日夜替大王考慮,認為唯有六國動盪,才對秦國最有利。臣聽說齊王恨我入骨,臣到了哪裡,齊國定然會來攻打。臣願意到魏國,齊國看見我到魏國必定來伐我,大王可以趁齊魏交兵之際去對付韓國,進一步攻打周王來奪取天下,這是成王稱霸的大事啊。”武王欣然應允。
張儀畫像


張儀到了魏國,果然齊國來伐。梁王害怕了,張儀勸道:“大王不必擔心,我自有辦法叫齊王撤兵”。張儀於是派其心腹入楚,讓楚使告於齊王道:“您怎麼這麼糊塗啊,你這是在幫張儀的大忙呢。”齊王驚問緣故,楚使道:“張儀離秦其實是和秦王串通好的,目的就是想讓齊、梁打起來,這樣秦國正好趁機攻佔韓國。沒想到大王果然中計,不但自損將卒,還背上攻擊盟友的罪名,更是在替張儀向秦王請功啊!”齊王聽了急忙罷兵,就這樣張儀又安穩地在魏國做了一年宰相後去世。

張儀的連橫之策,對其它六國來說是坑門拐騙的伎倆,簡直無恥至極,到最後連秦國都很嫌棄他。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他使秦國避免了被群起攻滅,爭取了多個政治盟友,使六國間混戰不已,持續內耗削弱,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他的忽悠對秦國的統一簡直功不可沒。

曉木曰兮



張儀是一個縱橫家,對於他來說,人生實現自己的抱負最重要,對於幫他實現理想的國家的忠心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列。

而商鞅得到秦孝公賞識,自認秦孝公對他有知遇之恩,於是肝腦塗地以報之,在內心深處已經把自己視為秦人。所以做起事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得罪了秦國的老世族和權貴階層,甚至為了體現法的公正與威嚴,連孝公的親哥哥和太子都得罪了。

秦孝公一離世,軍政兩方都想拿他開刀洩憤,太子初登大位,也急需要拿他開刀,籠絡軍政人心。於是商鞅成為眾矢之的被犧牲了。

白起是在秦軍中通過戰功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將軍,自然早跟秦人融為一體,榮辱與共。所以跟商鞅一樣,不惜得罪秦王,也要做正確的事情,不讓秦國蒙受損失。最後在跟秦王的較勁中被賜死。

所以千古一理,一個成功的人不但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如同現在的企業管理者一樣,在聽老闆的話和做正確的事情上很難抉擇,聽老闆的話可能會影響自己做正確的事,良心不安。但是不聽老闆的話被踢出企業核心階層是遲早的事情。



張儀作為一個縱橫家,對他來說,秦國只是他打工、實現抱負的地方,犯不著為了做正確的事情把自己的路堵死。再說作為縱橫家,首先就得會說話會做人,那原本是自己的強項,所以最後他能夠全身而退。


謝金澎

商鞅、白起、張儀三個人對於秦國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是三人命運各不相同,只有張儀能夠全身而退這是有原因的。

變法者必不善其身

商鞅是變法者,變法就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得罪人是必然的,因此變法者最後必然成為眾矢之的,變法成功了,是舊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變法失敗了,更是要承擔所有的責任,也是新任國君後樹立權威的最大障礙,成為了矛盾的我中心,這就是所謂的變法者必不善其身。


謀兵者必難掌其命

白起是武將,他的職業就是攻伐,為國家開疆拓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做為軍人服從是天職,但是白起卻不服從秦昭襄王的命令,手握重兵有居功自傲之嫌,歷朝歷代的君主,對於手握兵權的大將都是有戒心的,尤其是對一些不聽從指揮的大將,必除之而後快,白起的做法只能自取滅亡。

遊說者必安享其年

張儀是縱橫之士,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家,遊說於各國之間,為秦國謀求利益,分化瓦解六國聯盟,儘管位居丞相之職,但是常年在外,對內部的任何勢力都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它的作用只是為了秦國的利益,而不斷的在各國之間奔波,秦武王對他只是不欣賞,他對於秦君沒有威脅,沒有殺他的理由。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