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長久?

單麯循還-------

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有不少,早期的六朝,中間的十國、明朝,以及後期的太平天國、南京國民政府等。這些政權的依次登場不僅讓南京成為了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讓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古都之一。

六朝古都——南京

不過仔細研究,定都南京的這些政權,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時間最長的無疑是明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的時間,但是在這276年中,定都南京只有半個世紀而已,1420年,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北京),應天府(南京)結束了52年的國都歲月。雖然明朝並沒有亡國,但是畢竟首都離開了南京,所以在不少人眼中,依舊是定都不久。

定都南京的大一統王朝——明朝

除了明王朝之外,三國時代的東吳存在了58年,東晉存在了103年,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加在一起才169年的時間,五代十國時期的吳國存在了35年,南唐存在了39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存在了11年的時間,南京國民政府只維持了22年的統治。

可以看出,定都南京的政權確實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如果明朝算是一個特例的話,那就是唯一的例外,如果鑽牛角尖認為明朝後期的首都遷往了北方,那麼建都南京的政權就全是理論上的短命王朝。

南京中山陵

對於這樣的現象,史學界歷來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從地理、歷史、政治等方面解釋南方與北方的差異。而風水學界也常常湊熱鬧,認為什麼城市風水好,適合建立都城,王朝也就長壽,什麼城市風水不好,不適合建立都城。

風水之說,筆者不甚瞭解,南京的風水好不好,已經早已被炒作的沸沸揚揚,什麼秦始皇壞了金陵的風水,什麼諸葛亮騙孫權搞壞了風水,什麼自古以來的屠城太多,陰氣太重什麼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實在是太多了,無法描述太多。

離開虛幻的風水之說,從歷史、地理等角度來看建都南京的政權存活時間不長的現象,無非就是偶然與必然兩個方面。

東晉——前秦對峙南朝——陳朝

早期的六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應該說更多的是必然。

從經濟發展上來說,封建社會早期,北方農業基礎相對較好,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高,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直到三國時代才開始大規模的開發,人口稀少,且以少數民族為主,生產力水平高。若不是“永嘉之亂”之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不知道南方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進入真正的文明時代。因而,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說,六朝時期,北方雖然社會相對動亂,但是畢竟是經濟中心,人口相對充足,南方政權最終無力統一北方,壽命較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從地理的角度來講,北方多平原,草原也很多,戰馬飼養基地自然充足,軍隊的戰鬥力自然要強悍一點,而南方平原稀少,河流眾多,缺少戰馬的飼養基地,在軍事上存在先天的不足。雖說六朝時代南方的水軍力量也很強,但是統一天下更多需要馬背上的征戰,而定都南京的這些政權多多少少只能憑藉長江天塹偏安一時,難以有更大的作為。

北宋滅南唐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國與南唐,雖然定都金陵,但是存活時間較短則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

五代十國時期,隨著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的持續戰亂,南方完成了對北方的超越,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揚州成為天下農業最發達,商業最發達,整體上最富裕的地區,南方的戶口也在不斷增加。不過吳國也好,南唐也罷,統治者都相對昏聵無能,並且沒有在實力上超過北方的中原政權,因此最後被統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靖難之役

建文帝被朱棣成功篡位,最後國都遷往北方有很多原因。

建文帝被朱棣趕下了皇位一方面是朱棣的軍事才華較高,長期南征北戰的他不僅自己有較高的領導能力,手下的文臣武將也都比較厲害,而建文帝想多懦弱的性格讓他最後丟了帝位。而朱棣登基之後,遷都北方,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一方面將國都遷往自己的大本營也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

至於後來的太平天國與南京國民政府,堅持的時間都不長,就純屬偶然了。兩者都是擁有好牌,但是自己把牌打爛了的政權。

復原後的天王府

太平天國政權曾經一度佔據著整個國家農業最為發達的安徽,江西,江蘇等地區,控制著錢糧賦稅的基地。但是由於自身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一步步走向了滅亡,不僅沒有建立起所謂的小天堂,反而嚴重的影響了江南地區與安徽,江西等省的經濟發展。當然了,太平天國的失敗並不能給清王朝的臉上貼上半點黃金,清政府雖然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但是也絲毫證明不了晚清政權自身就有多少優越感。

南京國民政府

民國時代的南京國民政府,也一度在形式上統一了國家,也一度在內政外交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最終還是因為沒有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和農民的土地問題,以及內部派系林立的分裂問題,最終走向了滅亡。

總的來說,定都南京的政權雖多,但是存在的時間確實都不是很長,這中間有很多必然的因素,也不乏偶然因素,不管是什麼原因,歷史已經過去,後人應該做的是吸取這些短命王朝之所以短命的教訓,而不是僅僅單純的用風水之說來解釋王朝的興衰。


耗盡繁華

在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有:吳、東晉、宋齊梁陳、楊吳、南唐以及明,定都的王朝除了明之外,都屬於偏安政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定都南京就是偏安政權?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時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北方的關中盆地、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眾所周知,古代王朝統治的物質基礎有兩個:一是土地,二是人口。在中國南方和北方面積大致相等的情況下,實際上北方平原面積廣袤,而南方以丘陵山地居多,且河湖眾多,早起開發難度高於北方,因此北方在早期更適合人居住,所以導致北方人口比南方要多。

正是如此,從地圖上看,南方政權領土面積不見得比北方小,但實力就是比北方弱很多。因為人口主要在北方,所以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南方只能算一隅,定都南京的政權只能算偏安政權。 因為南方人口比北方少,生產力就比北方弱,經濟就不如北方,所以從紙面數據上比,南方在歷史上是不如北方的。

為什麼北方比南方強,南方會出現割據呢?

上面提到的朝代(明例外)出現割據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大致都是因為:北方出現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六朝是中國南方經濟開發的開始,六朝興起的因素也正是如此。北方人為了躲避戰亂,向南方逃亡,給南方帶了人口和技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但即使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北方的實力依然是高於南方的,但北方因為戰亂經濟軍事實力被削弱,進而導致南北差距的縮小,北方比南方實力強但不是碾壓,南方又有江河險阻,正所謂山高皇帝遠,地理上的因素抵消了實力上的差距,就會出現南方割據。當北方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實力恢復了,南北之間的差距再度拉大甚至到達碾壓的趨勢,長江也就變成了一衣帶水,不足為懼,南北便歸於一統。晉滅吳、隋滅陳、北宋滅南唐真是這個道理,南方政權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兵臨城下就獻城投降了。

在中國古代,人口主要在北方,北方在經濟政治文化占主導地位,長安、洛陽是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正統王朝都是統治了中國最核心的部分,控制了絕大多數人口,並以此為基礎征討四方建立起對全國範圍內的統治。南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沒有在南方,南方的人口稀少,導致南方政權實力孱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對全國的統治,所謂割據,不過是借北方戰亂和江河之險。大多數人都在北方,你在南京南面稱孤不是偏安又是什麼?


托馬斯_潘恩

最重要的是,華夏文明背靠大陸、面朝大海,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定都南京或者杭州,就會遠離與遊牧民族對峙的前線。這樣會帶來一個嚴重方面的問題,既要在南方首都周邊維持大量的軍事力量,更需要在北方維持大量的常備軍,財政上的壓力非常的巨大。同時,北方的前線需要一個統帥,這個人手握重兵,又遠離帝都,缺乏監管,對皇帝的威脅將非常的大。即使建立多個邊鎮,也容易重蹈唐朝藩鎮割據的覆轍。所以任何一個有進取心的王朝、任何一個有進取心的君主,都不會偏安於東南一隅。我認為,朱棣遷都北京就與這個原因有關。

(南北對峙)

第二,歷史在南京建都的主要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這些王朝大都不是主動選擇南京的,他們想收復河洛,而不可得,在戰略上始終處於守勢,王朝不長命也是正常。明朝開始建都南京,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在長江流域發家,依靠南方士大夫階層的支持,選擇建都南京。但是無論朱元璋、朱棣都希望遷都,朱元璋想遷都西安,朱棣更是成功遷都北京。

第三,南方的土地肥沃、氣候溫潤、物產豐富,所以南方政權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向外擴張。表現出來,好像是南京紙醉金迷,讓人喪失鬥志,其實是經濟環境造成的結果。

(南京城牆)

第四,從地理上看,南方政權有長江天險屏障,北方統一南方難度還是很大的,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在南北對峙中,南方政權很容易因為天險,喪失警惕,一旦北方的實力可以突破天險,其實一切都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