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民國後中國無大師?

連進一方

第一點,我們常說的民國的什麼大師,指的是在人文學科方面的大師,至於為什麼出了這麼多大師,因為那個時候,國民的教育水平沒有那麼高,好忽悠,再者就是學文科的短期能得到效果。民國的那個時期真是挺動盪的,國家亂了,各個軍閥爭鬥,哪有什麼心思去搞教育啊!所以那個時候,讀的起書的都是小富之家,有錢就可以讀十幾年的基礎教育,甚至可以出國留學。民國的時代是個思想變革的時代,讀書人受歡迎,只有哪個讀書人有什麼文章出來,大家都關注。再說那個時期的報紙通常都是國學,文學的文章佔了半邊天。只要寫了什麼文章,大家都知道,就像什麼“輕輕的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教育水平不高的民眾覺得我不懂這個什麼意思,但感覺好有內涵哦,這樣就出名了,什麼大師的稱號就來了,你看,我們中國也有大師,至少提高了我們的自信心嘛!再者研究文學少花錢,研究幾本古書,就可以短期出效果了,要是換成去研究科學,沒有個十幾年你都出不了效果。研究科學多累啊,研究文學多高雅啊,見效夠快啊,文學的我們國家不缺資源,古書大把,科學的話,民國有什麼科研基礎啊?什麼都沒有啊。所以大家的追棒,國民的教育水平不高,好糊弄,見效快等等,造成了民國有那麼多的大師嘛。

第二點,現在出不了什麼大師,不是證明了我們文學的退步,反而是證明了我們文化的進步,國民素質的提高!我們現在科學上的大師好多啊,難道不能證明我們有大師嗎,別老是說沒有國學的大師,科學的大師就不是大師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生產力,哪來國家的繁榮與富強安定。民國的那麼大師,那時我們國家富強了嗎?國家安全了嗎?沒有啊,都是被人欺負的份啊!再說現在出不了大師,說的是國學上的大師,是因為我們民眾的文化教育和修養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大家都可以寫寫文章,有自己的見解。不會有寫幾篇文章就可以有大師的稱號啊,我們民眾可沒有民國時候這麼容易忽悠。那個寫什麼“將進茶”的打油詩都可以得魯迅文學獎的,實在可笑。我們民眾寫這樣的詩的人才太多了,別想糊弄民眾。還想得什麼大師稱號,門都沒有。過不了我們民眾這關,什麼大師都是虛了,只有經過我們民眾的認可,才能顯示大師的水平啊!民眾認可的大師,才有意義,不然只能是笑話了。

第三點,現在的社會是物慾橫行,金錢至上,娛樂文化高度膨脹的時代。現在生活壓力大啊,大家都向往哪裡來錢快,哪裡去的觀點。生活都搞不定,搞什麼文學創作啊。哪有什麼時間和心思去研究文學,還是進娛樂圈多好啊,來錢多又快,又有人追棒,好不炫耀哦!能去靜下心來研究的不多了,主流價值觀不吃香,非主流價值觀大行其道,導致很多人隨波逐流。不過好在我們有很多人不這樣想,想想我們現在中國科學發展很快,就是科學工作者努力研究,不受外界影響,把我們國家建設的這麼強大。這樣的大師我們敬佩。其實說到底,與其總在嘴上抱怨說我們沒有什麼國學大師,還不如實際行動努力研究,去國家圖書檔案館借幾本書籍來研究研究來的有意義。沒人阻止你去研究啊,嘴上說沒有大師,為什麼你自己不去做大師啊,這樣比說來的更有意義。其實就因為我們現在國家這麼繁榮安定,國學才更有發展的土壤,不然在戰火連天的國度,你怎麼去研究文學啊,一個炮彈打過來就完蛋了,研究個毛啊!

最後提一點,就因為我們國家有這麼多的科學上的大師,才有我們安定繁榮的社會,國學這朵花才能在溫室裡開的燦爛,沒有國家國防的強大,這朵花只能在風雨飄搖中被摧殘!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1丶對大師這個稱呼,實在不敢恭維。如今,中國大師還少嗎?什麼氣功大師、武學大師、國醫大師、國學大師、道學大師、佛學大師、易學大師、烹飪大師。還有外來的,什麼瑜伽大師、心理諮詢大師、柔道大師,魔術大師,如此等等。

2丶有人說,現在的都是假大師,清末民初時期的,那才是真大師。真的是這樣的嗎?不可否認,在清末民初那個的年代,確實出現一些如王國維等對國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值得尊重的大學問家(我不用大師這個詞),如齊百石、張大千等大國畫家。但更多的人不是。

3丶那時中國民眾的識字率僅有10一15%左右。能寫幾首西洋式白話打油詩就是詩人。模仿西方作品寫幾篇小說,就是新派作家。按著西方觀點和思路,許多新式大學的海歸教授,“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梳理分析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形成教案,那就是哲學大師。分折解釋了中國歷史分期,寫成講課題綱,那就是史學大師。寫論文分折了中國社會,那就是社會學大師。這些大師們大都在文科和社會科學領域。真正在自然科學領域發現科學規律、定理、公式很少,得到國際上承認,或直接為國家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更是鳳毛鱗角。

4丶從長遠看,清末民初有些所謂大師,不但沒有給中國社會以正能量,反而帶來許多負能量。如有人主張,中國要全盤西化。有人呼籲,要廢除漢字。有人要消滅中醫。(我們很幸運,沒有按他們的意見辦)。有的所謂大師(其實就是當年的憤青)甚至全盤否定中華文明史。把清末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歸結為中華民族5000年的劣質文明的結果。這些人開了個惡劣先例。自己這一代人不行,埋怨咒罵幾千年前的祖先。比如清朝統治者腐敗,他們提出要打倒孔夫子。這是極其荒謬的邏輯,清朝人的腐朽無能,怎麼能讓2500多年前孔夫子負責?這種思維模式遺毒一直影響到今天。(有些人自己不行,不努力奮鬥,爭取改變,卻總是埋怨的自己老子不行)。


趙凡丁201

民國的大師之所以令後世念念不忘,除了本身的學術成就,更在於他們身上秉承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文人風骨。認為民國之後再無大師,主要針對的是對國學的繼承與發展,而非自然科學。如今在自然科學方面,中國並非沒有大師級別的人物。

民國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令後世敬仰的大師,離不開那個風雨飄搖而又西學東漸的時代環境。國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當然越靠近歷史,越能保留住文化的精華。再加上西學東漸的影響和民族存亡的危機,民國的文人學者憑藉中西貫通的紮實功底,更容易做出成績。

民國時期的學者,小的時候大都接受過

嚴格的私塾教育,國學功底自然比現在深厚。現在的學者,就不用說潛心研究國學經典著作,真正對經典著作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就沒有幾人。國學與其它學科很大的不同,熟練的背誦是研究國學的前提。

現在這個社會日益浮躁,即使各方面條件更加成熟與便利,但能一心扎進故紙堆裡的人畢竟是少數。況且,現在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僅在某一方面精通也很難成為國學的大師。民國時期,國學還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劃分沒有那麼細緻,基本上樣樣都要精通。

研究國學,要守得住寧靜,耐得住寂寞。如今誘惑那麼多,加上現有的教育制度的某些缺陷,很多高校的老師把精力用在了評職稱上面,真正專心學術的人很少。研究國學,越原始越專業的資料越好,這些也需要資金投入。從某種程度上,也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現在處於社會轉型期,很難看到民國大師的那種文人風骨。那樣的風骨,只有在動盪的年代才能淋漓盡致地彰顯出來。和平年代,大都為利為名奔波,哪有什麼風骨可言。曾經的風雲變幻,最能激發一個民族最昂揚的精神與鬥志。

民國的很多國學大師不僅學貫中西,而且擁有著對於中國文化不變的初心,在動盪的年代彰顯了文人的風骨與傲氣。


此箋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我們怎麼去評判一個人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以及他作品的開創性,要有時間的考量在裡面。

一部優秀的作品,一個偉大的作品他的作品要穿越時間的考研,沒有百年時間的檢驗,我們難以評判誰是大師。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拿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標誌性刊物《新青年》來說,發行量是非常小的,一些嚴肅文學作品看的人更加的少,而發行量真正大的是那些寫兒女私情、恩怨情仇的所謂“鴛鴦蝴蝶派”反而人數眾多。估計當時的人們也會有我們現在的感嘆,我們常常以為傳播廣的就是最深刻的。

這種我稱之為當代謬誤,其實很多人都不相信自己同時代的人,所寫出的作品的優秀性,我們往往會從以前的文本中找尋和當代的不同之處,加以明顯的對比。

很多喜歡文學的人都有一大特點,都是好古成癖,因為只有認為過去的文學好過當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比較高。

另外,一大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的所謂體制的問題,這個我認為也不過是一大藉口而已了。因為優秀文學作品的產生未必和體制有關係,而且民國時候更加的混亂。

總的來說,那時候的識字率不高,而且社會的動盪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而且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東西方之間的碰撞,產生了新舊思想的激烈碰撞。

每個時代,寫作根本不是容易的事情,現在對文學作品其實是很寬容的,如果不寬容,或許我們就不會看到莫言的作品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了。

好的,就答到這裡吧。


鴻生大叔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大師,或者說“民國時期的大師”的定義是什麼。

我理解,又或者網上許多 人認為的“民國時期的大師”,大多是指人文學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師。當然理工科學方面大師也是有的,但他們搞的學問,畢竟是沒有多少人能弄得懂、也沒多少人能從中找到所謂“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所以,我看到好多人一說XX時期的大師,就會一股腦地把王國維、章太炎、梁啟超、魯迅、胡適、季羨林(算半個吧)、、、、等人名人列出來。

弄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討論“民國後中國無大師”這個問題了。那麼,“民國後中國無大師”這個命題正確嗎?當然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作個簡單類比的,看看一些人極為推崇的津津樂道的西方國家的情況。如果我讓大家列舉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的,對世界有影響的西方文化名人,我想大家肯定講不出幾個。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的呢,大家恐怕輕鬆地就能說出弗洛依德、詹姆斯.喬伊斯、羅素、肖伯納、海明威、、、、、等大師的名字。

大家明白了吧,現在我們有沒有大師,我們說了不算的,我們的後人說是才算。因為大師是需要時間檢驗的,大師的思想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同代人所能理解的。一些真理現在我們弄不明白,可能我們的後人才能明白,甚至幾代人之後人們才會明白。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又有多少人明白呢?當時德國的一大批科學權威,就對愛因斯坦的理論很不以為然。

所以,“民國後中國無大師”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於當代,我們不是沒有大師,而是我們還沒有發現,或者說就是我們根本還未具備能發現的能力!

那些所謂當代無大師,是因為中國人沒有什麼“獨立之思想”、缺少“自由之精神”的論調,我多半是不信的。


50後男人

這個“大師”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個人理解,所謂的大師,民國之前應該是特指的“文化大師”,因為我們在民國之前從來也沒有過什麼其他的“大師”。

民國之後,中國的文化氛圍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國學不再是唯一的“終極學問”,中國的文人們開始去尋求所謂“西學的營養”。

不幸的是,西學的營養並沒有汲取到,我們的國學卻被搞得七零八落。

對於國學,研究和傳承的土壤出現了問題,已經不是需不需要認真傳承,而是需不需要去保衛的問題了。

毋須諱言,當西方的文化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是無所適從的。所以,文化的傳承就變得無足輕重。

這個背景下,還能指望有什麼大師?


步武堂

什麼大師?

吹久了,國粉們就當真了。民國能稱得上大師的人,唯魯迅先生。《吶喊》《彷徨》《狂人日記》《阿Q正傳》……據說,莫言先生願以他的全部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因為阿Q這個人物太經典了,經典到無論多少年後,只要中國人在,“阿Q”這個虛擬人物就在。

《狂人日記》,則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催生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自此之後,中國人看文章/小說,就不用之乎者也了。

劃時代的。

除此之外,民國“大師”們留下了什麼?

每每看國粉們吹捧民國“大師”,都是那幾道經典的“段子”,也沒見誰真說道過他們有哪些足以為“大師”的學問。

客觀的說,論國學,民國時代的文人遠在當今絕大部門國學學者之上。這也沒什麼奇怪的。他們那一代人,是中國最後一代從小接受國學薰陶的人,功底原本就比今人深厚得多。現代人的“語文”早已與國學無關,能在高等教育時期接受點國學教育就不錯了。

民國“大師”如果連國學都比不上當代人,那就真的該挨批了。

但他們就是“大師”了?

不是很清楚“大師”的定義,但感覺上,大師必然是跨時代的也是劃時代的大學問家,其成就足以深刻的影響後人。如果民國那些先生們也能稱“大師”,那麼孔孟老莊算什麼?唐宋八大家又算什麼?李杜白王,吳道子顧愷之王曦之們又算什麼。

大師的大師?

國粉們嘴巴里的“大師”,還沒有資格和他們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吧?

少吹了,民國退無魯迅先生之外的文人大師,更無當代為中國作出傑出貢獻的像袁隆平先生這樣的科技大師。

粉過頭,讓人覺著太IOW,


灰太狼44967765

民國時的教育環境與現在不同。在中國,越是社會動亂時期,越出大師級的人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一大批大師脫穎而出。民國時也是一樣,那時侯軍閥混戰,學子們全在尋找各種思想救中國,教育相對獨立。“教育獨立的核心,是仿效西方“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模式,力主教育擺脫來自政治的、宗教的種種牽擾,從人類傳承智能、謀求發展、完善身心的“終極”高度,達到某種獨立運行狀態,在一個特殊意義上為民族和國家的文明強盛奠立不拔之基。”,蔡元培提出“教育事業應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胡適提出“1.現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學校長、董事長;更不得濫用政治勢力以國家公款津貼所長的學校。2.政治的勢力(黨派的勢力)不得侵入學校。中小學校長的選擇與中小學教員的聘任,皆不得受黨派勢力的影響。3.中央應禁止無知疆吏用他的偏見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學讀經之類。”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教育環境,民國才出現了劉文典、魯迅、胡適、蔡元培、梁實秋、錢中書、章太炎等許多大師級人物。而現在政府把教育納入行政體系,使教育實現行政化、官僚化,失雲了產生大師的土壤。只產生唯命是從的官員。大師,是從學術自由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高壓環境只能產生奴才。


春秋史社

為什麼民國後中國無大師?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說為何民國多大師,當時才有幾個人讀過書?

什麼是大師?比你厲害的都可以被你看作大師,比大家都厲害的,自然被大家看作了大師,這裡面其實還是一個信息落差的問題,由於當時處於亂世,讀過書的人少,這些大師讀了許多書,並且一心救國,所以他們的言論與作品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信息落差,自然被人稱為大師。

現在讀過書的人多了去了,信息落差在減小,自然難出現被稱為文學大師的人。

再者現在我國是處於和平時期,誰沒事天天看人寫批判文學,掙錢過日子才是要務。沒有了聚焦,大師也難出現。

所謂民國之後無大師,不過是一群國民黨粉絲掛在嘴上叨叨叨的口頭禪罷了,為了顯示他們自以為獨特的眼光與見解,實則沒什麼內涵。


原力認知

文/內涵小站


個人認為:文學大師的形成都是時代造成的,民國那個時期,能人輩出,拔尖的人就那一些人,而且那個時候哪有現在的這麼多東西,大家關注的都是社會,國家,那也是我們的過渡時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就沒有人去考慮其他事了,現在不同了,好東西多了,眼花繚亂的,能認認真真去搞文學有多少,搞好了又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