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人想幹掉豆瓣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豆瓣已然成為了畢志飛的心魔。他的那部因為史詩般的差評而廣為人知的電影,從上映至今已經過去半年有餘。

如今,他又一次對豆瓣發起了進攻,理由不過還是因為那個網站給自己的電影打出了低分,而經他演繹與揣度,這低分背後是一系列涉及地緣政治與經濟戰爭的宏大陰謀,自己則意外成為了這個陰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姑且不論畢志飛先生的心理狀況,我們藉由他此次對豆瓣的發難,再聊聊關於電影評分和豆瓣的話題。因為畢志飛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 Joan Cornellà

這一兩年來,在中國電影圈的邊緣地帶出現了一股極其無賴的風氣——找豆瓣碰瓷。

一旦自己的電影票房不佳,被觀眾批評,他們一定會將矛頭指向豆瓣;更糟糕的是,這些人並非理性探討自己作品的優劣,觀眾口味的好惡,或者豆瓣的算法技術是否合理,而是以一種政治運動的口吻和攻擊模式對豆瓣大加討伐。

畢志飛只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這種發難絕不是第一次,也應該不會是最後一次。在此之前,一些電影片方直指豆瓣和影評人搞垮中國電影,之後,因為邏輯實在漏洞百出,而不得不迅速偃旗息鼓,但借屍還魂的事終究還要發生。

豆瓣到底做了什麼?

它沒接受片方的“合作”,努力用算法阻擋水軍,按照用戶活躍度等多項條件配比ID權重,也就是說,它盡全力完成著一個評分平臺的本分,誠實地反映了普通觀眾對一部作品的評價。

正是因為它的這份透明和誠實,使得它在各種評分平臺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在強調社交粘性和爆款產品頻出的時代中,仍然被青睞和信任,而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與片方“合作”的態度,讓那些習慣於買通和運作的人們感到出離憤怒。

在我們的文化中,你好我好的和稀泥被認為是識時務,而堅持原則和正直,有時卻要付出代價。做錯事的人無需受罰,而指出他做錯事的人卻要揹負罪名。這一點最令人心寒。

眾所周知,無論電影、電視劇抑或書籍,幾乎所有文化精神產品在豆瓣的評分都被媒體廣泛引用;某種程度上說,相較而言,豆瓣的評分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值得公眾信賴的出處。

那到底是什麼人如此急迫地想要幹掉一個說真話的平臺?在這個娛樂至死,一段車庫蹦迪都能火上天際的狂歡時代裡,以“精神角落”自居,甘願安之若素、安靜存在的豆瓣到底是誰的眼中釘?

憎恨豆瓣的人有很多種,除了畢導這種長線追擊的人之外,還有些人把碰瓷豆瓣當成了一種階段性的營銷策略,那幾乎是他們的電影唯一可以有機會被媒體和大眾關注到的爆點,即便轉瞬即逝。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 Joan Cornellà

這麼說吧,所有不想認真拍電影,只想利用電影的那些人,都真的想幹掉豆瓣,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想幹掉的也並不是某一個網站,而是一切能夠戳穿他們的媒介、平臺和個人。

當他們發現直接的買通和間接的水軍都無法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那麼拉大旗作虎皮用一些諸如政治陰謀、經濟戰爭之類的說辭進行攻擊就並不難理解了。

不得不承認,囿於特殊的現實原因,有時把一件圈子內的、極其微小的、完全個體化的事情扯上民族大義、社會穩定、國家產業佈局之類的外衣,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有些人拍出好電影的能力不夠,但把水攪渾的本事渾然天成。

在這些人詭異的邏輯與敘述中,總能看見一條陰魂不散的指摘——豆瓣慣於貶抑國產電影,而讚賞國外電影。以此想暗示它的陰險。理性探討沒有問題,哪怕以偏概全地表達自己的經驗和不準確的觀點也可以被接受,但睜著眼睛說瞎話就不好了。

豆瓣有一個著名的片單TOP250,這些高分佳作中,盤踞第二名的是《霸王別姬》評分9.5,再往後,《鬼子來了》9.2,《活著》9.1……好,不提這些20年前的舊作,看看當下的新片,《心迷宮》8.6,《紅海行動》8.4……

這些類型和導演背景都迥然不同的國產片在豆瓣常年有著居高不下的評分,哪裡顯示這家網站和網友故意苛責國產片?你承認這些作品的優秀嗎?如果認可,那麼好,同樣是這些觀眾,給你的電影打出了2.0、3.0的評分,先從自己的作品上找差距,而不是辱罵評分者。

同時,我們看看這些觀眾對於國外電影的評分,曾經噱頭一時風頭無兩的《五十度灰》5.1,每個人都有著童年記憶的《變形金剛5》5.0,近日大熱的《昆池巖》6.2……難道這樣的評分是網友崇洋媚外的證據?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 Joan Cornellà

中國的電影工業的水準與美國和歐洲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和日韓相比,我們也有很長的路需要追趕,這也是為什麼連中國電影官方機構都要成批送導演出國考察學習的原因。

正因為這樣的差距,在豆瓣片單中,才會出現高分電影有很大比例是國外片的原因,況且,你把中國當成一個戰隊,把“境外”所有國家合起來作為一個戰隊,非要進行數量對比,這到底是什麼目的呢?

再有,豆瓣的主要用戶在中國,即便海外用戶也畢竟是以華人居多,電影、電視這一類文化娛樂產品不同於數學和物理,無法徹底超越於國別和文化土壤而普世又獨立地存在。

所以,我們肯定天然地更加關注和關切中國電影,也更易於激起討論的熱潮。在院線熱映的時段內,我們對於熟悉的導演,熟悉的演員,熟悉的故事背景共同催生出的話題進行討論,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其實,國外的爛片也很多,大家在豆瓣上的抱怨也不少,但那些抱怨註定分散,無法成為規模;更重要的是,國外拍出那些爛片關我們什麼事?敘利亞或者墨西哥一個莫名其妙的邊緣導演拍了一部爛片,我們為什麼要討論?所以,中國觀眾抱怨某部國產片爛,不過是因為親近和關切。而有些人非把如此單純的現象當做陰謀,誰也沒有辦法。

電影就是電影,如果非藉由電影延伸背後國別所代表的意識形態,那是冷戰思維;按照這種邏輯推演,我在大眾點評評價一家中餐館的宮保雞丁做得難以下嚥,說隔壁的韓國烤肉味道正點,是不是就接近了叛國的邊緣?

我們應該盼望一個愈發寬容的、放鬆的、國家間彼此開放交互的時代,而不是營造劍拔弩張的意識形態對立。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 Joan Cornellà

中國電影界是一個盛產被迫害妄想症的領域。

任何一門其他生意,銷售不佳、口碑較差的時候,都會反省自己的產品到底哪不如人,只有電影、電視劇的圈子,一些人一看到差評,就一副四仰八叉躺地上耍無賴的樣子,謾罵剛正不阿的評分平臺,羞辱作為衣食父母的普通觀眾。知恥而後勇,現在是不是連知恥都難以做到了?

最後,說回畢志飛先生,他在這一次攻擊豆瓣的信中,多次暗示境外和境外資本云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還記得,就在幾天前,他一直大張旗鼓進行的另一項工作是到處宣揚自己的處女作將送去戛納電影節。一方面聲稱境外的險惡,另一方面,用一個法國電影節給自己貼金,不知道這心理裂隙該如何彌合。

最後,真心善意地提個醒,電影本身就是舶來品,如果真的想甩脫嫌疑,畢志飛先生的下一部作品,建議可以考慮用皮影戲的形式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