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滯銷,很多人卻吃不起,該怎麼解決?

古涼絲路

我從傳統行業轉移到了移動互聯網,前幾天看到沙糖桔積壓,今天又在新聞上看到了江蘇西紅柿積壓,8毛錢一斤賣不出去,同時我所在的城市西紅柿確是三四塊一斤,為什麼批發商看到消息不去收購呢?這就是傳統互聯網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傳統的農產品互聯網平臺只能提供信息,至於交易還得用傳統的模式去進行,得去考察,自己去收購自己去發貨付款。等我考察好核實好,西紅柿還有嗎?



但是這個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面前變得特別簡單,我已經規劃好了這樣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希望解決我國的農產品積壓問題,但是規劃到配送時感覺物流配貨比農產品的需求更加緊迫和強烈,所以我做了配貨軟件平臺,快遞物流第三方平臺51快配app,解決物流領域的頑疾,運費高,虛假信息,破損丟失理賠難,沒有誠信評價體系,拖欠運費等。但是我可以將我的設計的大體方案公佈,希望有志於解決這個問題者參考,共同為中國農業做貢獻。

其實很簡單把淘寶的模式拿過來就可以了,不過注意農產品的幾個特點,一需要大規模運輸降低成本,而不是天天網上炒的某某生鮮小規模配送:二農產品要分等級;三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有自然損耗;四農產品要保持新鮮就要儘可能縮短運輸距離,大部分農產品有地域消費特徵。好了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就是我上平臺一搜,賣西紅柿的全出來了,我選了一家距我500公里產地的賣家店鋪,看其他買家的評論還不錯,我放心的將10噸一級西紅柿貨款付在平臺上,五天後西紅柿到了,我驗收確實是一級,確認付款賣家收到貨款,不再需要傳統的交易過程,可以大大減少交易成本。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正在快速取代互聯網的模式,希望這樣的農產品平臺早日出現,讓農產品沒有積壓。


創業特種兵

對於這個問題,我前一段時間答過一次,再答一次,認為原因有三:

1、農民本身對市場的供求缺少分析和預測,今年種植某種作物盈利不錯,明年就無計劃的加大力度,直接導致供大幹求。

2、中間流通環節多,農產品從農田到飯桌,至少需經過二到三級的環節,每級商家都要盈利,必須層層加價。加之運輸中的損耗,尤其是生鮮產品,損耗越多,價格上漲越多。

3、中間管理環節多,商家把農產品送到市民飯桌的過程中,運輸費,市場管理費,超市准入費等各種費用,最後都是消費者買單。

創建於2017.12.16

每天讀詩詞分享好文章

近年來、城裡人吃不起水果、農村裡水果爛田地的現象比比皆是、農產品大量滯銷、很多人卻大喊吃不起、要想解決滯銷為題、得從下面幾方面著手試試看:


第一:加大電商模式推廣產品、農村的信息閉塞導致好的農作物無法對外推廣出去、所以得加大電商的推廣、不僅是某寶上的店鋪宣傳、還要與淘客深度合作、進行推廣、當然不能只依賴於電商、得多和城市的銷售網點密切聯繫、


第二:做線上直播、這兩年直播是風生水起、有人通過直播賣珍珠、咱們照樣可以通過直播來賣農產品、直播的賣點就是純天然無汙染、可以前期直播各種農產品的一些相關知識、提高知名度、等農產品成熟後直播成熟景象、支持線上下單訂購、這樣一定可以提高銷量、


第三、需要國家加大扶持農產品銷售優惠政策

、近年來的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高速收費世界第一、冷凍技術地下、導致農產品的外在保存、運輸上都花費很多、所以需要國家提供一些針對農產品的惠民扶持政策、比如高速費用減免、提供宣傳推廣、提供冷凍保存支持、

所以、只有把農產品切切實實的宣揚出去、才能很好的改善滯銷問題、才能惠民、


聚焦新三農

農產品滯銷,很多人還吃不起。從何說起?,來氣!感覺草民被涮了。2017是史上農業人微利至虧損最慘的-一年,農民叫苦不迭聲中,有人再喊吃不起、末免太不厚道了。本人義務為北京市農業局上報本地蔬菜價格及發貨量的數據。在全年蔬菜價格監測報告中,2017年的蔬菜價格是前三年曆史同期的最低點。不知道喊吃不起的朋友怎樣一個津津樂道的心理。

農產品滯銷是農民頭疼的大事、前幾日見有山東棚友,邊摘番茄邊罵孃的視頻。實在無言無奈。

每年的蔬菜播種期前、珍對各種蔬菜品種、農業部門會根據籽種銷量等信息發出指導性預判預警。依己之見農產品滯銷、主要還是產能過剩的原因。特別是以產量求利而不注重品質沒有竟爭力的產品充量市場。

該怎麼解決?。或許從工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肥(減量增效)上有所啟發。提高農產品綠色等級,逐步轉型加快有機生態農業生產、是目前呼聲較高的聲音。筆者只知微微但很贊同。但對把農業吹噓過度神話,而湧入土地淘金之勢有點?、?。…………

點點毛草,多交流!


劉士志

農產品的滯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近些年來,糧食的價格一直萎靡不振的;讓許多農民放棄了種植糧食,轉種其他的農副產品!而,面對市場,農民又沒有話語權,又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雖然增產了,可並沒有增收!種出來的東西反而沒人要,成了爛大街的產品!



農民年年種,年年賺不到錢!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究其原因,農民是在地裡刨食,不種的話,來年就什麼都沒有;種了,至少還有一個豐收的希望!農民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為什麼農產品總是滯銷呢?難道就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嗎?

農產品的滯銷,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對種植什麼賺錢沒有明確的目標

農民種什麼?種什麼能賺到錢?可以說在農民的心目中是沒有一個靠譜的答案的!主要是農民們對於接受的信息有侷限性,對於市場的分析沒有預見性,對於農產品的價格和銷售沒有掌控能力!這些個種種因素,決定了農民總是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

農民種什麼?一是,靠親戚朋友傳幫帶,親戚朋友賺了錢,就希望自家人也能跟做賺錢;有的農民是看到別人種什麼賺錢了,才跟在別人後面種植什麼!二是,靠農業合作社提供種植項目,背靠農業合作社!三是,靠地方政府發展產業化農業,隨大流種植!

(二)銷售脫節是農產品滯銷的硬傷

農民把農產品種出來了,銷售卻出現了問題!農產品銷路好時,商販無論品質好壞都搶著要,因為能賺錢啊!行情一不好,天天在農民眼前晃悠的商販也不見了蹤影;合作社的老闆兩手一攤,我也無能為力;地方政府,銷售是你們農民自己的事嘛!

就這樣,農民的農產品大豐收!看到的前景喜洋洋,背後的豐收是荒涼!

(三)流通環節的不暢,是制約農產品的一道坎

現在的市場,一邊是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另一邊是老百姓吃不起!農民在喊,老百姓在叫;這種現象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為什麼賤價的農產品到了市場,到了超市價格就不知不覺地翻了好幾番,原因何在?油價高、運輸費貴、過路費一分不會少、損耗包裝要費用、商販要賺錢、超市要利潤、到了老百姓手中就成了“金疙瘩”,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要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難題!目前暫時還沒有什麼好辦法!要想解決這個頭痛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從根本上,源頭上去疏通;需要國家下大力氣整合地方種植資源信息,建立一個農業種植,養殖業信息化的預警平臺。

農民只要在平臺上一查自己想要的種植項目,就會給農民們一個參考。全國種了多少畝,需求量是多少,還有多少缺口;農民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讓農民心中有個底,避免大量地,同質化的農產品一窩蜂地上市。

要想農產品不滯銷,除了農民自己要摸清市場外,地方政府也應該做出一些指導。不能一味地要求農民發展產業化,卻不管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的去向!

破解滯銷難題,任重而道遠!需要農民自己、社會有志之士、政府部門多方緊密配合才能跳出魔圈!


農家大院

我們都喜歡用經濟學領域中的供求關係來解釋農產品滯銷這個現象。滯銷了,就是供大於求。從宏觀層面上來看確實是這樣。但是我們還是想把這件事從微觀層面上整理一下,農產品究竟為什麼會滯銷,而既然滯銷了,很多人又為什麼吃不起。

我們從後往前整理,先從很多人為什麼吃不起開始。吃不起,當然是因為“很多人”的收入與更多人的收入,也就是社會平均收入有較大的差距。但是隻要活著就要吃飯,就要消耗食品(這裡我們暫且把農產品狹隘地理解成食品吧)。當一個家庭收入越少的時候,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那麼由於生活基本支出是固定的,假如在收入固定的情況下想要節省的話,只能是採購吃得起的食品,也就是市面上同一品類價格較低的食品。

再接著整理。在什麼情況下食品(農產品)的價格會較低呢?成本夠低且儲備豐富的時候。成本低可以通過兩個渠道來實現,一個是降低種植銷售成本,另一個是申請國家補貼。種植成本的降低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更優良的品種,更成熟的栽培技術;銷售成本的降低主要體現在更便捷的物流,更精準的市場營銷。國家補貼這部分就不多說了。

那麼技術的進步、更便捷的物流、更精準的市場營銷本質上是什麼呢?是信息的有效傳播和接收。反過來說,農產品(食品)滯銷的直接原因是市場信息不對稱。解決的方法就是推廣訂單農業。先下訂單,再根據訂單進行種植生產。這就要求銷售方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同時種植方的規模需要足夠大,能夠形成規模效益。這就需要農產品市場互聯網化,將來再進一步實現物聯網化。

總結一下,如圖。


祖哥兒

一.規模化種植。增加了中間環節,使銷售上漲。

二.燃油價格,運費的攀升。

三.集中經營.進入店鋪.超市。房租.水電.人員工資,利潤。也是價格升高的因素。

四.城管。小商販.自產自銷者,無處面市。

五.樓房價格。沉重的房貸無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購買力。

六.連鎖反應。一戶消費五十元和五元的反差。商家也無法追求薄利多銷,而變為抓到就宰的手法,謀求利益最大化。

七.電商打垮了實體。不光農產品,各種類型商品領域一應俱全,試看今天關門`轉讓.歇業多如牛毛,可見一斑。

歸根結底,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消費者不負擔還能叫走路的負擔,銷費低了,生產的就滯銷了,吃虧的還是種田人。你說呢?有不對之處望友友們指正。


大漠孤煙178865474

不僅是滯銷,還有爛在地裡的農作物。

產地爛掉,消費地價高,是什麼原因?關鍵是運輸成本和農產品的特性。

收購價格低農戶有可能賠本不幹,賣的價格高消費者承受不起,只有不買,不買就降價銷售,這樣倒逼農產品的收購價降低。

大多中間商也無奈,如果運費是最大的成本之一,時間就是最大成本。農產品的保鮮時間有限,路上堵車半天就有可能爛掉,也有可能價格錯過了最佳時期。

行業規劃和指導種植。

相關行業聯合協調,走大聯合之路,或許是一種辦法。

個人淺見


閒聊經典電視劇

產品在經過幾倒手一層一層到顧客手裡就相當高了,

要想解決問題只能控制運輸費用,市場費用,人工費用,但是談何容易

為什麼沒有包裝,不是特別出名的產品會有很好銷量,就是因為費用小,稍微有利就可以出貨,人們能消費起,其實想想與其價格那麼高賣不了,何必呢


潮流匯研究所

這個現象我深有體會。就拿新疆紅棗來說,種植戶賣不掉,要麼低價賣。內地消費者買到手裡是也不便宜。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無非幾點。

一產量太多。物以稀為貴。供過於求,滯銷是必然的。只有進行深加工。開發棗產品。

二差價幾乎都是中間商賺走。種植戶大多沒有銷售的渠道。現在是網絡時代,應該組織農戶冬天閒了進行電商培訓。多個銷售的渠道。成立合作社,打造出品牌。

三當地政府也有很大的責任。政府要放開思路,扶持和幫助農戶。把有特色的農產品打造成當地的名片。

農產品銷售,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