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4月30日,美國質量學會主席埃爾默·科爾賓在西雅圖開幕的第72屆世界質量與改進大會上說,中國長期致力於質量提升,藉助科技手段創造出很多有益經驗和方案,對國際質量領域具有重要借鑑意義。那麼質量提升是什麼?中國工會在質量提升方面扮演什麼角色?中國工會又如何為質量提升出謀劃策?今天,工管家就和您聊聊工會與質量提升行動那些事。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01什麼是“質量提升”

質量提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也是結果。分為三個方面:

一、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相比去國外“海淘”,國內的產品在價格、創新、質量等方面都能滿足人民需求;同時,高消耗、高汙染企業有所改革創新,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質量更好。

二、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改善。產品質量提升達到國際高質量標準,甚至形成“中國標準”,產生更多的“中國籍”跨國企業,打造“中國品牌”

三、有利於激發企業追求質量的內生動力。完善的質量提升體系和湧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將激勵更多企業保障產品質量,打破以次充好擾亂市場競爭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02供給側改革和工會的關係

質量提升行動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邁向中高端的一個戰略舉措。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去國外購買產品的中國消費者經常發現手中的產品寫著“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這個現在網絡上成為一個段子廣為流傳,但是不可否認,質量提升行動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是經過幾代人幾十年奮鬥,中國製造才有近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但目前依然有許多產業產品是拼規模、拼速度拼出來的,一旦完善的質量標準作為門檻,難免會存在產能過剩的企業進行結構優化甚至被市場淘汰,這就是質量提升的“陣痛”。

劉漢偉和劉金祥在論文《供給側改革中勞動關係的挑戰和機遇》中這樣說道:“根據全國經濟普查,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五個產能過剩行業就業人員有1000多萬。如果未來兩三年這些行業減產30%,將有300萬的就業崗位受到影響。這部分勞動者可以在地區間、產業間、部門間、企業間或者崗位間進行流動,而沒有能力流動的將會導致失業,特別是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的勞動者將會面臨更為嚴重的問題”。

正是這種時候,工會才能體現作為職工“知心人”的身份,既要監督企業結構優化又要兼顧職工利益,工會無疑是最能深入到質量提升的具體措施的組織。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03 中國工會如何為質量提升出謀劃策

強化企業責任擔當。

要提高企業負責人對工會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依法誠信經營,依法保障實現職工利益的自覺性,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關心愛護善待職工。在企業改革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的保障職工的就業權、最大限度地保障職工的勞動報酬權,做到不減員、不降薪,確保職工隊伍穩定。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整合力量,做到黨政工團相互聯動。

對一些單位,特別是有一部分非公企業不開展民主管理工作,不落實職代會職權、惡意侵害職工權益等現象,工會單方面解決問題力度不夠,必須與人大執法檢查、政協視察、政府行政執法等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第三方機制作用,形成“黨政重視、工會力推、部門聯動、職工參與”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動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共同依法糾正違法違規行為。

加快法律人才隊伍建設。

各級工會組織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組織工會參加相關法律知識培訓,全面提升幹部的法律素質和履職水平。縣級以上總工會要配備一名專職的法律工作者或律師,為職工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還可以向社會購買法律服務,向非公企業派駐法律服務志願者,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引進法律人才,培養法律人才,不斷提升工會民主管理工作科學化、法制化水平。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正確對待企業改革中的利益調整。

質量提升帶來企業改革,這其中包括企業在管理格局、管理思維、管理舉措等方面的新變化,職工既想參與競爭,又怕在競爭中被淘汰,形成一種相對的盲從、消極和牴觸傾向;

另一方面,職工面對安全生產、績效考核、崗位競爭等管理方式的提升,職工安全感缺失,心理壓力加大。

工會應當教育引導職工理性表達利益訴求,在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時,要與企業共渡難關,共謀發展大計,激發幹勁,埋頭苦幹,為企業發展助力。

但是同時不忘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全面落實好職工在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障、學習培訓、療(休)養、休息休假、職工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讓廣大職工真正共享企業發展成果。工會要把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離崗、待崗職工生活費標準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確保有關政策兌現到位。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教育引導職工適應改革。

一方面,需要調整教育的發展結構,使得高等教育的佈局和結構能夠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勞動者的技術知識與企業的發展需求相適應。

例如,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促進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展開高等院校教學內容與課程的改革,這些相關舉措如何推進,成為我們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培訓,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接受職業培訓是勞動者的一項合法權利。在質量提升的發展思路下,勞動者的職業培訓有助於提升技術水平並推動技術創新,是勞動者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有效途徑,從而引導職工堅定對企業改革的自信,進而凝聚廣大職工認同改革、參與改革、融入改革的思想共識。

本文觀點均來自一下文章:

▲《供給側改革中勞動關係的挑戰和機遇》

刊於《中國勞動》 2017.03期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思考》

刊於《工會信息》 2018.03期

▲《供給側改革中,工會組織如何做職工的“知心人”?》

刊於全國總工會微平臺 2017.3.30期

中國質量提升,工會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