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工會是職工的孃家,工會會員享受工會福利、參與工會活動,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保障。這對於在編職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非在編職工可就不這麼想了。很多非在編職工因各種原因無法加入工會,享受的福利待遇也遠不如在編職工。

本文將針對擁有龐大非在編職工數量的教科文衛體系統進行分析,看看在非在編職工的入會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問題。

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文中觀點均來自以下文章:

▲《教科文衛體系統非在編職工隊伍狀況及對策研究》

刊於《工會信息》2017年13期

刊於《華西醫學》2014年12期

▲《非在編職工加入工會的困難及辦法思考》

刊於《“決策論壇——管理決策模式應用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會議時間:2016.8.20

會議地點:北京

《工會法》這樣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程度,都有依法參加工會的權利”

非在編職工,當然是符合上述條件的。

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非在編職工為何不加入工會

既然享有依法參加工會的權利,為什麼還是有相當數量的非在編職工不加入工會呢?這其中既有工會的責任,也有非在編職工個人的原因。

非在編職工流動性大,穩定會員少

非在編職工除合同制職工外,還有勞務派遣工和農民工等,這部分人員流動性大,未形成長期的勞資關係,即使加入工會組織,今天進明天出,會員流動率高,固定會員少,導致入會手續辦理數量多,實際作用低。

工會工作對非在編職工的針對性不強

非在編職工的待遇、子女入學等問題的解決一直是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各級工會組織的維權職能是缺位的,聲音是微弱的,因此導致了各級工會組織在非在編職工群體中沒有發揮應有的影響力和作用。

非在編職工缺乏歸屬感,工作態度不積極

因為自身不是正式編制職工,部分非在編職工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擔心單位不重視自己、被邊緣化,因此缺乏集體意識和歸屬感。同時,由於用人單位對非在編人員重用輕管、待遇不公,一部分非在編職工在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便有了離職的意願。

據統計,非在編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和聘用合同的比例為86%,尚且有一小部分沒有簽訂合同或者是合同到期沒有續簽,他們沒有長期紮根服務的計劃,只是把目前的工作當作暫時過渡的跳板而已,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對待工作尚且如此,更別提加入工會了。

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非在編職工對工會的性質和工作了解不深

未加入工會的職工中,大部分人對工會組織的性質和工作內容缺乏必要的瞭解,根本不知道工會還有維權的職能。當他們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和不公平待遇時,絕大多數人選擇自己解決、找親友或是單位領導,很少有人會去尋求工會的幫助。

在文章《教科文衛體系統非在編職工隊伍狀況及對策研究》中提到了這樣的現象: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尚有19%的非在編職工不考慮加入工會組織。這部分非在編職工多來自進城務工人員或農民工,對工會組織的職能和作用不了解,產生牴觸情緒,他們表示收入相對較少,生活壓力大,不願將工資再度減少作為會費上繳。

工會如何更好地為非在編職工服務

非在編職工理應享受與在編職工同等的福利待遇,工會在此應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為非在編職工提供幫助。

工會應主動吸收非在編職工加入工會

工會組織必須重視非在編職工的地位和作用,要調查掌握本單位非在編職工隊伍的數量、結構以及合理的願望訴求。同時加強工會知識以及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幫助非在編職工深入瞭解工會職能、會員權益、維權途徑,使非在編職工轉變對工會的認識。

建立和完善非在編職工管理制度

積極探索非在編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增選非在編職工會員代表,為維護非在編職工權益建言獻策,不斷增強工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全面維護非在編職工利益

受非在編職工工作特點的影響,維護其合法權益通常被認為是經濟利益,即物質需求。但非在編職工的精神需求同樣重要。對此,工會應結合各非在編員工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進修和培訓機會。同時紮實做好工會幫扶服務工作,要把非在編職工全部納入工會幫扶體系,積極開展日常性的救助工作,如:幫助困難的非在編職工解決住房困難和子女入學難等問題,讓非在編職工切實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

對於非在編職工,工會就不是孃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