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小孩子要大方”,我們自己小時候就被父母這樣教育了。可要碰到小朋友“不大方”的時候呢?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有些家長更擔心的是:自己的寶寶“小時候還很大方,別人想要他什麼東西他都很願意給,怎麼現在大一些了,反而變得小氣起來了!這麼“小氣”,哪會有人喜歡和你玩啊?會不會影響小孩子的社交啊?說什麼也不能培養一個“自私”的孩子吧?

小朋友為啥不愛分享?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其實,也不需要過於擔心,寶寶現在不願意分享,並不代表長大了一定會自私、不受歡迎,對於一個兩三歲的小朋友來說,現在的“

小氣、自私”是一個正常現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

一般一歲半左右,孩子自我意識逐漸開始發展起來,建立起了“所有權”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的意識愈發強烈。有了“所有權”的概念,還願意“分享”,才是真分享,即便不願意分享,也很值得理解啊。

反倒是小的時候,因為完全沒有“所有權”概念,那當然誰拿去都可以,那時候的“大方”並不是“真大方”,這也就是孩子“越長大越小氣”的原因了。

而且,這時的小朋友,還沒有“ 借”和“還”的概念,覺得東西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也並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分享、分享能有什麼好處,當然不願意分享了。

該如何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1、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絕不強迫,更不要幫他做主。

不是說要引導孩子分享嗎?第一條怎麼像是縱容孩子?

那首先我們得樹立個正確的認知:分享是自願的。如果“強迫給,不給就不是好孩子”,那不是“分享”,那叫“徵收”。

強迫孩子把東西分給別人,結果雖然是分了,但是這個“分”的過程,一點都不開心,一定會讓寶寶對“分享”這件事,產生很不好的印象。以後一提“分享”就難過、害怕、委屈……就更不願意分享了。

至於幫孩子做主,把他的東西送人,這……我們做主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差不多相當於別人做主把我們的房子送人啊!

分享的基礎是“自願”,所以有時候不願意分享,並沒有什麼錯,而有時候願意分享,一定是因為分享更美好,分享能“使快樂加倍,使痛苦減少”。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更愛分享,再來看第2點:

2、讓孩子先從家長身上,感受到分享的好處。

一味的要求孩子分享,孩子只會覺得:“我的玩具/零食要被拿走了!我沒有了!”,卻一點都沒體驗到分享的美好,那他當然不願意了。

所以,在寶寶分享之後,給予寶寶及時的鼓勵是很有幫助的。除此之外,家長可以自己設計好“分享——獲得饋贈”的活動。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給家人、朋友準備禮物,你也會收到朋友送給你的禮物。這個準備禮物、收到禮物的過程,都可以讓寶寶參與:

“媽媽要給我的好朋友張阿姨準備禮物,寶寶幫忙想想送什麼好呢?”

“媽媽收到了李阿姨送的禮物,真是太高興了!”

準備禮物的快樂、收到回贈和感謝的時候的開心,都要誇張的表現出來。讓寶寶也體會到分享的好處。

3、用爸爸媽媽的示範,幫孩子自己贏得分享的樂趣

要求寶寶做到,不如爸爸媽媽自己做給寶寶看,爸爸媽媽行為上的示範,能夠讓寶寶更直接地模仿(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可是很強的哦)。

同時,還可以和那些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的家長們,也溝通好,這樣一來,別人家的孩子也會時不時分享一些小禮物、小玩具,在這樣的“朋友圈”裡,自己的孩子除了分享給別人,也有機會收到別人的回贈。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分享意識的建立,需要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分享是一個社交的技能,而社交一定得實踐,所謂“發生,才有機會”。

所以,如果孩子現在不願意分享,也千萬別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鬼”的標籤,最好是多給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給孩子示範社交的方法。

孩子不分享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候孩子這次分享了,下次就不願意了;和這個小朋友分享了,和那個小朋友就不願意了,這都是很常見的,實在不願意就算了。

再小的孩子,也得他自願嘛,人家不分享,說不定就是因為感情還沒到那份兒上,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分享給不怎麼熟悉的小朋友呢?等大家經常玩在一起,關係、感情都培養好了,孩子自然更願意分享了。

因為不懂孩子,我的孩子被貼上了“自私、小氣、不分享”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