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封候制度無法使古代中國像歐洲一樣千百年不改朝換代?

Toys-crazy

首先呢,歐洲中世紀時並沒有能延續千百年不改朝換代的帝國。即使是延續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其內部也是經歷了十多個不同的王朝。再者,歐洲中世紀的采邑制和中國商周時的分封制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歐洲采邑制下的封建君主,其地位更加類似於諸侯聯盟的領袖,他的權力往往只集中在自己的領地上,與實力強大的封爵聯姻往往是他們依賴的鞏固自身統治的手段。同時這種封建領土割據的態勢還和教皇的勢力滲透交錯在一起。大家應該多多少少對中世紀的教俗之爭有所瞭解,著名的卡諾莎之行是一個例證,


而就連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紅鬍子巴巴羅薩,他也曾經迫於國內諸侯動亂的局勢而去向教皇負荊請罪。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區,被教皇開除教籍的國王就失去了其統治的合法性,給麾下擁兵自重的諸侯一個反叛的合理理由。所以說,采邑制下的歐洲,地方封爵的軍事力量既是中央王權力量的強大助力,也是其強大威脅。

商朝時的分封制,其封國主要是在邊遠地區,並且其主體是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部族,這些封國的文化經濟基礎遠遠不能和中央政權相比,而且其軍事力量也受到邊疆外諸民族的威脅。而反觀中世紀的歐洲,很多領主的封地都是在交通中樞,經濟重鎮,戰略要塞,其家族統治的觸手根深蒂固。

所以說,采邑制實質上是加劇了歐洲的分裂,使強大的統一的政權難以出現。而強大的諸侯可以在原來國王世系的家族絕嗣後,爭奪王位。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中世紀的歐洲和商朝真的不同,甚至和周朝也毫無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的歐洲最相似的當屬南北朝!



商朝本質上是一個部落聯盟體。各部落或農耕、或遊牧,並沒有後世的華夷之別。各個部落共同尊奉商族為天下共主,商族是其中最強的一支,對部落有強大的威懾力。

中世紀的歐洲,其混亂的局面是由於“共主”的缺失。

當舊的權威共主羅馬帝國倒下,新的權威卻遲遲建立不起來。查理曼大帝曾短暫統一西歐,然而他所建立的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分崩離析。

這其中也有羅馬教皇的作用。羅馬的教皇們想復興羅馬帝國,建立權威,所以催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出現。然而在其他強權如英格蘭、法蘭西的眼裡,這個所謂的帝國既非神聖,也和羅馬帝國毫無關係。也許其首領在教皇的支持下享有皇帝的頭銜。然而他並不比英格蘭國王或法蘭西國王有更大的權力。

歐洲中世紀一千年沒有改朝換代,只是一種錯覺而已!



歐洲的這種“勢力均衡”的局面,一直持續到近代。期間不斷出現強權想要整合歐洲,如拿破崙、希特勒,然而都以失敗告終。

歐洲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中國,商、周時期,雖然統治方式有別(商是部落聯盟,周是封建諸侯),然而中央共主對諸侯都有號召力與統治權。(雖然後期權威不再)

其實與歐洲中世紀最相似的當屬南北朝時期。

西晉王朝的滅亡,中央共主缺失,使得北方陷入五胡亂華,晉室則跑到江南建立小朝廷。中國歷史由此進入黑暗的南北朝。

這與羅馬帝國滅亡所導致的歐洲群雄爭霸何其相像!




探微閣主

歐洲不改朝換代?看看歐洲的歷史,歐洲的國家也是改朝換代的好吧。

不過,中國王朝的改朝換代與歐洲各國的改朝換代確有不同,中國的改朝換代是皇帝換了朝代,連國家號字也一併換掉,而歐洲國家一般是朝代換了但是國家的名字不換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主要是跟歐洲的國家構建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宗教對於世俗政權的約束力可能接近於無。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教廷對於歐洲各國的約束力是非常強的。

因為在那個時候,所有的國家,國王在繼承王位或者皇位的時候,都必須要得到羅馬教皇的冊封之後,才能得到世俗貴族以及平民百姓們的認可,不然的話,這個繼位的皇帝就屬於非法,會遭到周邊國家以及羅馬教廷軍隊的征討。

這種狀況從羅馬帝國確立基督教為國教開始,一直到今天都存在於歐洲的君主立憲國家。

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比如英國女王繼位、法國拿破崙皇帝繼位都是經過教皇的冊封儀式之後,才正式登基成為國王和皇帝。

歐洲的國家也是在不斷的改朝換代的。

不改國家名,是不是意味著在歐洲國家裡,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家族做國王和皇帝呢?其實也並不完全是。

舉個例子,說說法國,法國從法蘭克王國開始,就經歷了:加洛林王朝(843年-987年)、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瓦盧瓦王朝(1328年-1515年)、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波旁王朝(1589年-1715年)。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國家,雖然國名沒有出現變化,但是國家裡的國王則已經是換了一代又一代了。這個事實上應該也算是改朝換代了。


有書博物館

首先,歐洲中世紀和商朝都是分封制,君主並不直接控制全國多數國土,而是通過分封領主間接控制土地,所以君主的權力是有限的,而非無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就可以延續的時間足夠長。如果是孔子家族、古代日本天皇那樣,幾乎毫無權力,那麼甚至可能萬世一系,永遠延續下去。所以,延續性和權力的大小是成反比的。

其次,歐洲的封建國家沒有朝代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歐洲各國都是多次改朝換代的。別的國家歷史我瞭解不多,但是英國曆史、古羅馬歷史我知道,改朝換代是非常頻繁的。



英國曆史上就有諾曼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分裂)、都鐸王朝(統一)、斯圖亞特王朝、革命、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溫莎王朝共計八個王朝(約1000年時間裡)


象眼觀天下

歐洲的王朝理論上二戰後王朝也是名存實不存的,國王只是禮儀性的,除大英帝國英女王還手握一些實權,西班牙王朝也是幾十年前才斷開再復位的,所以理論上歐洲也沒有什麼一千年不改朝換代的王朝。唯一可以講過千年不改朝卻經常換代的梵蒂岡了,教皇是以選賢幹部形式當選的,即以德以能力服眾當上王位,不以血緣關係當選的!從這點看,王朝長不長久,個人認為是選王者才是王朝長不長久的關健了,亦即是所謂富不過三代定律做成的!個人也認為土地制度農民起義都是外因,最終都是頂層領導頂層設計做成的!


喜喜羊羊喜喜人

中國周維持了800年的統治,自周以後,中國的封建制度就變不再是真正的封建制度,以後的王朝全部是中央集權的王朝。



像羅馬這樣的千年帝國,其實很長時間就是個吉祥物,權利不大。所以內部的其他大領主懶得去消滅它而已。

而中國的王朝,權利歸於一人,一旦因為外敵或內亂中央王朝不穩,就立刻導致群雄逐鹿的局面。



王朝更替,歸根到底是資源的再分配。

農耕民族,就是土地的再分配。王朝開始,農民分的土地,然後土地開始兼併。當幾百年後,土地越來越集中,當農民土地越來越少,一旦趕上小冰期這樣的災害年代,為了活命必定反抗。

然後土地重新分配,開始新的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