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砖两年后至少淘汰50%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特价砖以近乎野蛮生长的姿态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出现过“日销2万m²、年销上亿”的销售传奇,但也有人抱怨做这行的是“吸血鬼”。有人靠口碑,有人靠套路。

80m²的房子

装修买瓷砖只花了3000元

特价砖的生存之道在于以低价吸引客户,以微薄的利润换取大宗销量。正是因为价格便宜,特价砖在吸引了不少批发商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家装业主。

两年前,钟琪装修选择“半包”的方式,把水电、人工包给装修公司,而由自己来购买瓷砖、卫浴等主材。

但作为一个上班族,钟琪平时很少有时间去逛建材市场,而且他在选购瓷砖方面一窍不通。在和朋友的闲聊中,钟琪得知了特价砖的存在。听朋友说,这是一种走特殊渠道拿到的瓷砖(点击查看求购信息),产品多少带点瑕疵但无伤大雅,一般比经销商的价格便宜五成左右”。随后,钟琪跟随朋友来到了佛山华夏陶瓷城附近的“优品建材”。

这里和钟琪此前见过的品牌瓷砖店有很大的不同,装修并不考究,摆放也很随意。钟琪仔细地进行了一番查看,并未看出这些瓷砖有什么问题。导购小张告诉他,这些瓷砖都是来自广东某大品牌的工厂,只因色号有些差异因此被分为了一级品,在质量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小戴问了一下价格,得到的答复是“20元一片”。

80m²的房子,墙地砖加起来也就3000多元。就这样,钟琪一次性付清了货款。后来因铺砖师傅操作失误而导致瓷砖不够,小张还给钟琪补发了3片瓷砖。

物美价廉,成功补货……但是,并非所有的特价砖买家都像钟琪一样幸运。

“便宜还想怎样”

特价砖圈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特价砖出现质量问题,商家概不负责。这意味着,如果买到了质量差的特价砖,大部分时候只能自认倒霉。

陈少安从事瓷砖销售工作已经有七八年了,也算是半个老江湖,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几个月前,陈少安从华夏陶瓷城附近的“风行建材”以每片2.68元的价格入手了一批300×600(mm)的优等品特价瓷片,一共863箱。在自己的店面中,这批瓷片售价为3.5元一片,由于价格较低,不久便卖出了149箱,分别售给了4个消费者。

某天,一位消费者上门投诉,称买的瓷片在铺贴过程中出现了釉裂问题。陈少安本以为这只是个别事件,打算与顾客沟通私了。谁知第二位、第三位消费者也陆续登门投诉,而他们投诉的问题也都是瓷片釉裂。陈少安觉得有点不对劲,在打发走顾客之后,他对仓库内这批瓷片的剩余部分进行了抽检。当他在泡水的瓷片上撒了水泥粉后,结果出乎了他的意料:每一块瓷片的釉面上都出现了大大小小或稀或密的裂缝。

实际上,这并不是陈少安首次从风行建材购买特价转。在更早之前,陈少安就与肖岚曾做过一单生意,当时他从风行建材购买了一批一级品特价瓷片,但在售卖过程中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当被告知这批瓷片是优等品的情况下,陈少安便没有在提货时开箱检验,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按优等品价格入手的这批瓷片,其质量居然连合格品都算不上。

在与肖岚尝试沟通近一个月无果后,陈少安决定前往风行建材讨个说法,希望对方能够接受退货并赔偿砖款,他认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当陈少安到达风×建材时,却被告知肖岚已从风行建材离职,而风行的领导层均在外公干,不便处理此事。这件因釉裂引发的赔偿,由于掺杂了以次充好、业务员离职、商家避而不见等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实际上,陈少安的遭遇并不鲜见,货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特价砖的质量难免良莠不齐,而由于入行门槛低,特价砖圈内也是鱼龙混杂,大部分的特价砖商家仅以夫妻店的单一门面的形式存在,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也没有自己的仓库,均为轻资产,因此根本无服务可言。当他们遭遇客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时,更多会选择逃避责任。

“他们就是想管也没有这个能力,本来利润就很低,拿货都是求着去拿的。像这种质量问题,只能靠提前发现,遇到了他们也是受害者”,优品建材销售总监赵晓斌评价道。

繁华落尽

特价砖也将面临洗牌

位于佛山华夏陶瓷城附近的陶南路,是圈内有名的特价砖一条街,与之齐名的还有意美家卫浴陶瓷世界和沙岗陶瓷批发市场。三年前,特价砖正是从这三处陶瓷市场开枝散叶,继而形成了以此三者为中心的特价砖商圈。

2015年,由于产能的严重过剩,陶瓷行业爆发倒闭潮,以清远蓝谷、佛山豪帮为首的不少知名大厂因资金链断裂等各方面原因而轰然倒下。一些嗅觉灵敏的生意人通过各种渠道以低廉的成本拿到了这些厂家的货源,转手卖给三四线乡镇市场,成为了最早一批在倒闭潮中获利的特价砖商家,特价砖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赵晓斌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阶段。一段时间内,赵晓斌的朋友圈几乎天天都有厂家倒闭清库存的消息,而优品的采购团队早已闻风而动。马不停蹄地奔赴陶瓷厂看货、验货、下单、付款,然后到另一家陶瓷厂重复这一系列步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资金实力雄厚、现金流充足的特价砖商家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只能跟在大部队后面抢夺剩余的蛋糕残渣。

由于价格低廉,特价砖出奇地好卖,行情好的时候,坊间曾流传着“卖两天特价砖就能开回一辆豪车”的说法,更出现了“日销2万m²、年销上亿”的销售传奇。特价砖最主要的流通渠道是对品质要求不高的乡镇、农村市场,此外,一些经销商在听闻了特价砖的低成本后也会来找他们拿货。“我从品牌出来做特价砖以后,很多以前的客户都来找我,但因为品质要求上的差距,实际上和这些行业流通巨头成交的机会并不大”,赵晓斌坦言,大部分特价砖还是卖给了扫货的批发客户。

巨大的商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入局者,由于门槛较低,至2016年初,佛山已有近200家经营特价砖的店面。然而在迅速扩张的同时,特价砖也在不知不觉中动了别人的奶酪。2016年的一天,佛山市工商局监管部门曾突击检查陶南路特价砖一条街,并要求所有商户撤掉“特价”砖的宣传字样。官方表示,根据最新广告法的规定,店名或广告牌中不允许出现“特价”二字是,违者将予以行政罚款。

如今,陶南路整条街的店名和广告牌上均已看不到“特价”二字,所有的店名大多改成了“XX瓷砖批发”、“XX陶瓷名汇”、“XX名牌砖”、“XX建材”等。但仍然能从一些广告牌上看到过去遗留下来的痕迹,“XX特价砖”,只是中间的“特价”二字已被墨水涂黑。

改名风波并未对特价砖造成实质性影响,赵晓斌透露,大部分商家只是将店名和广告牌一换,然后继续做自己的生意。而关于此次毫无征兆的突击检查,圈内却有种种传闻,一说是特价砖庞大的出货量冲击到了品牌陶企的正常渠道和品牌价值,引起了品牌陶企的警惕;一说是特价砖一条街搞死了私抛一条街,私抛厂家联合报复……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建陶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环保严查,行业洗牌,成为建陶行业近年来的关键词。而与之相似的是,特价砖圈子也正面临着洗牌。

自2017开年以来,赵晓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日子不好过”,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特价砖将会越来越难做。赵晓斌分析了两方面原因,其一,去年佛山增加了约70几家特价砖店,今年又增加了30几家,货源被大大被稀释了;其二,去年年底很多厂停窑较早,厂家自己都缺货,更没有需要处理的货,再加上今年不断上演的环保停产,货源本身的量也减少了。“蛋糕越来越小,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质量标准越来越低,我觉得这个圈子一两年以后至少要淘汰50%以上”,赵晓斌感叹道。

当被问及特价砖未来的出路,赵晓斌坦言,要么做品牌,要么做批发。

结语

特价砖是建陶行业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催生的一个“意外”,出身不太光明的它难以像普通瓷砖那样流通。然而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特价砖却从过剩的瓷砖产能中汲取“养分”,不受限制地自由成长,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