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倒閉陶企復產,起底泛高安生產線租購現象

在近幾年“泛高安”產區優勝劣汰的發展中,在一批陶瓷企業黯然倒下的同時,也湧現出了一批接盤者,不時出現的“全資併購”、“以租代購”現象成為了產區目前發展的一大顯著特徵。

但是,在當前遭遇產能過剩與國家提倡去產能大背景下,這些租購企業是扮演著“白衣騎士”的角色,還是產區良性發展的攪局者?

租購潮由來已久,

多家倒閉陶企復產

7月13日,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江西新景象陶瓷兼江西國峰陶瓷董事長喻國光聯袂江西國威陶瓷董事長簡國康,“以租代購”江西威臣陶瓷並更名為江西國美陶瓷的首車產品發往終端,標誌著“泛高安”產區又一家“以租代購”企業復活。

● 金牛陶瓷董事長李平獨資先後承接高安恆輝陶瓷、萍鄉百納陶瓷,這兩家原有的兩條拋光磚生產線保持不變,目前已經復產;

● 瑞福祥陶瓷董事長李勇及煤炭供應商鄢青山等股份接盤景陶陶瓷,更名為好望角陶瓷,兩條仿古磚改為生產全拋釉、大理石等;

● 佳宇陶瓷董事長賈宇出手併購位於江西宜豐的冠利陶瓷,兩條西瓦線不變,目前早已投產;

● 銘瑞陶瓷董事長遊闊明也參與併購其中,以以租代購的方式拿下東陽陶瓷,仍舊生產西瓦,今年五月份已經正式投產。

● 金剛石陶瓷亦被浙江溫州企業老闆接手,更名為高安博德陶瓷,兩條仿古線改為全拋釉線;

● 上饒華陶陶瓷更名為狄芬妮陶瓷,兩條全拋釉線改為仿古磚,這兩家陶瓷企業也已經投產。

細數“泛高安”產區近十年來的併購事件,最早始於2009年,當時太陽陶瓷集團收購老牌陶企新瑞景,曾在業界引起震動。

2014-2016年間,陶瓷企業倒閉事件時有發生,接盤者絡繹不絕,泛高安產區內部的調整也從未中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瑞陽集團董事長陳光輝豪氣收購新高峰陶瓷,並將其更名為沁園春陶瓷;東方王子陶瓷集團董事長肖小平一年之內先後以租代購中瑞陶瓷、瑞明陶瓷,並分別更名為華唯陶瓷、翼博陶瓷;金凱瑞陶瓷董事長遊和平以同樣方式從另一位接盤手手中租下新中英陶瓷,瑞雪陶瓷則被華碩陶瓷集團董事長王志洪全資收購,收入囊中。

與此同時,領先陶瓷、奧爾瑪陶瓷倒閉,被租購後分別更名為天朗陶瓷、吉利陶瓷。九江永修安拿度陶瓷被高安知名陶瓷經銷商冷海翔租購,更名為萬眾陶瓷,一條仿古線改為生產異形仿古磚產品。

復產企業生存現狀調查,

成功者有之,失敗者有之

據業內人士透露,併購企業的資金投入多則達三、四億,少則1.5億;租賃企業的資金投入每條生產線租金大致在每年500-600萬,根據生產線設備狀況和產能大小不一而論。

新瑞景陶瓷作為產區老牌企業,被太陽陶瓷併購後,近些年在產區少壯派董事長劉春良領導下,其外牆磚產品與金泰源陶瓷一道持續領跑產區龍頭位置。此外在新品類開發方面,新瑞景陶瓷也頗有建樹,從較早成功進軍金剛微晶石,到很好地切入薄板瓷磚,再到即將挺進大板領域,並聘請知名歌手組合“鳳凰傳奇”作形象代言,上演了“老樹開新花”的傳奇。

而瑞陽陶瓷全資併購新高峰陶瓷後,通過生產線整改,企業總部展廳升級改造,產品結構系統調整,聘請知名影星唐國強等舉措,使得企業發展煥然一新。

在業界看來,佳宇陶瓷全資收購的冠利陶瓷也值得期待。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佳宇陶瓷近些年專心深耕西瓦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冠利陶瓷是“傍上大樹”好發展。

而對於“以租代購”方式併購的企業,因為大部分案例都發生在近三年,雖然沒有出現太大的波瀾,但其表現出的一些現象也值得關注。

第一種現象是倒閉企業很快轉入正軌,比較典型的是瑞州陶瓷,雖然公司名稱未改,但是企業經營者換人,被租購後的這兩年在業界獲得了比較好的評價,企業發展逐漸步入正軌;

再就是金凱瑞陶瓷租購新中英後,目前更名為瑞旺陶瓷。起初,第一位接盤者經營不善,金凱瑞陶瓷才又接盤,經過產品調整後,企業在半年後步入正軌;

此外,三星陶瓷、長城陶瓷的“以租代購”發展也同樣值得關注,這兩家公司都由溫州籍老闆接盤,企業經營者更換後,企業名稱沒有改變,但是從去年以來的發展態勢來看,企業產品價格提升、發展相對穩健。

但是,也有在租賃之後失敗者。

此外,上饒華陶陶瓷也是一家租賃企業,受2016年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企業發展舉步維進,在新產品研發遭遇滑鐵盧後,於當年年底宣佈倒閉,企業租賃主負債累累,也因此成為“以租代購”失敗的典型案例之一。

截至目前,2016年-2017年租購的企業發展平穩,總體發展良好。

華碩陶瓷旗下併購企業瑞雪陶瓷已經改造一條仿古磚線、瓷片線也已點火投產,發展良性;

金牛陶瓷作為今年租賃最大的企業,旗下高安陶瓷恆輝陶瓷、百納陶瓷兩大生產基地產銷兩旺;而其他租賃企業如好望角陶瓷、高安博德陶瓷、東陽陶瓷均投產不久,產品已經面世,尚不能體現運營狀況。

全資併購獲業界肯定,

“以租代購”受質疑

對於全資併購,從最早的太陽陶瓷集團併購新瑞景陶瓷,到前年的瑞陽陶瓷集團併購新高峰,再到去年華碩陶瓷集團收購瑞雪陶瓷,業界普遍認為,這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經營定位清晰,從併購之後的效果也很值得肯定。這些產區品牌企業在危局緊要關頭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為政府分憂,給員工創造了就業機會,給尚未拿到貨款的供應商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是對於“以租代購”模式,業界看法不一。

有人認為,作為市場經濟行為,企業經營只要在法律法規規定範圍內,都無可厚非。但是,從目前全國和產區的產能結構看來,“以租代購”模式不一定適合當前國家產業的大政策、大方針,政府作為有形的手應加強監控,該倒閉的企業就應該將其關閉,經營不善的企業主應該承擔起經營不善的後果,尤其是對經營不善又不能很好承擔後果的企業主,要加大懲戒力度。就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不排除一些“以租代購”的企業主,僅僅是追求承包租期內的短期效益,以降質、降價的粗放經營,從而影響產區品牌打造、良性發展。

在行業資深人士看來,環保和市場雙重壓力之下,行業洗牌加劇,併購和“以租代購”現象在所難免,誰能最終勝出,市場和時間會給出最終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