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一百年以來,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老習俗已經不為人知。

然而,臨近過年的臘月,民國的風俗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呢?

一百年前,也就是上世紀的1915年,王光如先生就注意到了西安的風俗習慣。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為了這一篇文章,他陸陸續續寫的十五六年,不斷的補充,不斷的修改,1931年才發表出來,可見作者用心良苦。

他為我們後人留下了難得的寶貴文獻。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臘月的西安風俗

初五日,有以五色豆子煮食者,謂之吃五豆,五色豆者,紅豆、綠豆、青豆、白豆、黑豆也。或雲,用五種豆煮食亦成。

初八日,各家煮食極稠大米粥,入以鹹酸,下以肉蔬,食之;又有著白糖而素食者,俱名為臘八,亦曰臘八粥。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興善寺山門(民國)

佛教徒以此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至時,禮佛講經,設法施粥。

由朔日至七日,市內僧道尼姑,各結隊如長蛇,遊行街巷,敲木魚銅磬,日誦南無。

人家見其過街,爭以黃米或白米佈施,謂之化臘八米,此風辛亥後已戢( jí停止)。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臨潼集市(1947年)

臘八粥中所調之菜,俗名臘八菜。富家臘八菜,有能吃至次年正二月者。

二十三日,灶君昇天日,民家於夜間祀之。

祀灶祭品,為灶飥,為油旋,為灶糖,為雞或肉。

灶飥(tuō)之制,系以和麵包糖餡或芝麻餡,納入木型,以成種種形體,入鍋烙之。

油旋乃餅之加油質者,油質多加,其層疊菲薄,有如蟬翼。

灶糖乃白老糖,大麥所制也。

俗以灶君為一家之主,每年是日,神必昇天奏一家一年善惡。恐有指摘,故先以糖膠其口。

此種禁語之法,殊堪發噱!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洋車(1947年)

雞名灶雞,必用雄,代毛去髒,僅留肉腔,尾部留長毛一枝。

是晚祀灶者,例須女子。俗雲:男不祭灶,女不拜月。

三十日,除夕,俗以為灶君回府日,家家備香燭虔祀。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西安南大街(民國)

是晚,遍處懸燈,徹夜不息。將曙,即以芝麻桿同柏葉焚之,謂之接爺,西安人呼神為爺也。

是夜,爆竹之聲,不絕於耳,商民皆喜氣洋洋,不能成寐,及晨雞一唱,又是一年矣。

補充:

臘月五日,鄉人以五種豆,煮而食之,名曰五豆節。

臘月八日,謂之臘八日,家家以五穀米麵雜,豬羊肉,果屬紅白葡萄,菜蔬等煮粥食之,名曰臘八粥,並互相饋送親友,各寺亦煮粥分送,俗謂可以避瘟,蘇東坡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又有以粥喂牲口及塗果樹,牲口可以肥壯,結果可以殷繁。

臘八粥的故事——民國西安人的臘月風俗

除夕換桃符,張燈結綵預備過年,設宴聚飲謂之年飯,團年,並煮新年三日之飯,曰壓歲飯,尊長給卑幼銀錢,謂之壓歲錢,通夜不眠,謂之守歲,是夕黑暗主豐收。除夕宜靜,諺雲"除夕犬不吠,新年無疫癧,除夕惡犬嚎,新年多大盜",徹夜每室點火,諺雲"三十夜內火,十五夜內燈"。

後記:"終南山故事"將按照農曆月份,依次發佈民國西安風俗。

本文選自《長安道上》(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由楊博先生整理

由"終南山故事"獨家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