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除夕,漢中傳出血案,張扣扣為母報仇,殺死王家父子三人。

對於張扣扣的行為,有讚揚,有批評,誰也說服不了誰。

有人認為張扣扣殺仇人,正義凜然,手刃仇家,殺得好;有人說現代社會,講法律,血親復仇觀念太落後,張扣扣不該隨便殺人。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前者過於情緒化,缺乏理性分析;後者難免脫離中國文化實際,空談法律,未免脫離實際,怎能人心服口服?!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杜甫

這件事情,讓人想起唐代的張扣扣,他是杜甫的親叔叔。

杜甫說自己小小年,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簡直就是神童一個!

他的自誇之詞,成了千古名句。

杜甫驕傲的基因,似乎和他的祖父一脈相承,包括詩歌才華。

一本《唐詩三百首》,讓多少人愛不釋手,裡面的詩歌多多,都是從唐代數以萬計的詩歌中挑選出的精華。

這背後,又是數以千計的詩人群體。

杜甫和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少有的一家兩人入選者。

杜審言的一句"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每每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真是不佩服不行!人家有驕傲的資本。

對自我才華的驕傲,那是自信,與其他人無關,頂多惹人煩。如果因為自己很有才,就看不起別人,那就麻煩大了,會招人恨,要引火燒身。

杜甫的這位才華橫溢的祖父——杜審言,就因為恃才傲物,引發了一場血案。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杜審言

公元699年,當時武則天是皇帝,杜審言從首都被貶到江西吉安。他還不吸取教訓,在作詩之餘繼續貶低同僚,與周圍人關係很差。

沒過多久,其中兩位同僚,一位叫郭若訥,一位叫周季重就羅織罪名,讓杜審言鋃鐺入獄,隨時可能被罪加一等,面臨滅頂之災。

可惜杜審言的這兩位同僚沒打聽清楚,他們一心只想出氣報復,忘了杜審言還有一個13歲的孝子杜並。

杜並知道自己親爹吃牢飯,整天不吃不喝,不說一句話,悲痛欲絕,卻悄悄的打探仇人的動靜。

當年七月十二日,仇人之一的周季重在家裡大擺宴席,杜並懷揣利刃,潛入府內。

周季重正在宴會上與眾位來賓開懷暢飲,不亦樂乎,杜並乘其不備,掏出利刃,一陣猛刺。

宴會大亂,官兵圍上來,杜並死於亂刀之下。

周季重深受重傷,醫治無效,死前說道:"我不知道杜審言還有個孝子,早知道就不聽信郭若訥的讒言了,是郭若訥害了我。"

也許是因為周季重臨死之前的話,也許是朝廷派員來核實情況,杜審言很快無罪釋放,但因為兒子殺了朝廷官員,他也被免去官職。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杜並墓誌

雖然唐代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但孝子捨命殺仇人具有轟動性,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杜併成了為父報仇的英雄傳奇人物,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讚譽!

這事情也傳到了武則天耳朵裡。

三年以後,武則天重新授予杜審言官職,當面問杜審言:"你高興嗎?"

此時杜審言知道,自己能見到武則天,是因為自己兒子的一條命。他心早就碎了,但是,還必須強顏歡笑,謝恩朝拜,按武則天的命令,做了《歡喜詩》。

人生的苦莫過於此!

幾年後,杜審言在悲苦之中病逝。

千年前的大唐故事,讓人唏噓。今天的血案,更讓人嘆息!

杜甫的叔叔杜並,唐代人認為是孝子,是正義之舉。今天的張扣扣案,也被認為是孝子復仇。

看似相同的背後,卻又有不同之處。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張扣扣的家(劉向南攝,圖片源自網絡)

張扣扣是在除夕當天,看到王家人準備上墳,想到多年前的母親被害的仇恨,報復殺人。他並沒有在母親被害之後立即動手,也沒有在自己成年,從部隊退役後立馬動手,可見他原先並不想復仇,不然不會等到母親被害22年後,也不會等到仇人釋放快20年後,可見他是臨時起意,。

反觀杜甫的叔叔杜並,他在手刃仇人時,也不過是13歲,和當年張扣扣母親被害時候,張扣扣的年齡一樣。

13歲的杜並在父親被誣陷之後,整天想著復仇,謀劃著殺人,沒過多少天就讓仇人血濺宴會。

為什麼原本並不想殺人的張扣扣,在時過境遷以後竟然連殺三人?從報道來看,35歲的他並沒有成家,孤家寡人。生活的不順,難免讓他想到多年前的那莊血案往事。

可見他並不是和杜並一樣,不是純粹是因為"孝"。

杜並知道自己眾目睽睽之下殺人,難免一死。

張扣扣殺人後,選擇逃跑,後來逃無可逃,只好自首。可見張扣扣並沒有覺得自己完全是正義之舉,逃跑不僅是為了逃脫懲罰。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那些反對血親復仇的法律人士,可能忘了,法律並沒有達到張扣扣的目的,至少沒有讓這位13歲失去母親的人心服口服。

一點點賠償,一名參與其中的未成年人抵罪,僅僅牢裡關了3年而已。

張扣扣的母親先動手(實際情況待後續調查),法律判決就說她有錯在先。這隱含的意思就是她該被打死?!

豈有此理!

多年前的判決就是隨時可能爆發的火藥桶!

法律讓人嘆息的背後,你們正氣十足的談法律,你們不心虛嗎?!

傳統的中國社會,講究與人為善,特別是在農村,不輕易與人結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一般不會發展到殺人的地步。

因為鄉民們世世代代都相伴而居,周圍人對你的恨,有可能隨時變成手中的利刃。

唐代的張扣扣案轟動一時,竟然是杜甫親叔叔,其中故事讓人……

張扣扣的父親(劉向南攝,圖片源自網絡)

一場血案,三條人命,張扣扣必然逃過不了懲罰。他可曾想到,自己的母親會這樣甘心嗎?會為他報仇殺人而含笑九泉嗎?

顯然不是,母親只想著自己的兒子能好好的生活。

雖然張扣扣年近中年,還未能成家,但生活並沒有完全失去希望,又何苦如此?況且還有老父在世。

杜甫的那位叔叔的死,成為了他祖父最深的痛,血案發生後沒多少年,杜審言就來開了人世。

孝之大者?

不是拿生命去拼!是生活雖然艱難,但也要好好的去生活!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撰寫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