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雍正兩朝都沒能平定西北,為何乾隆皇帝最後做到了?

溪尾

西北之亂源於準噶爾汗國的強盛,清朝初年,隨著噶爾丹統一了準噶爾各部建立了

準噶爾汗國,就不斷對清朝西北邊境施加壓力,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不斷用兵,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取得了徹底勝利。

康熙曾數次親征準噶爾,雖然利用準噶爾內部矛盾消滅了噶爾丹,但是準噶爾汗國並沒有滅亡,在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領導下,準噶爾汗國愈發強盛。

雍正繼位後曾命大軍征討,結果幾近全軍覆沒,無奈之下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合約。

乾隆時期,準噶爾已經不復往昔的強大,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常年的內戰導致實力大為下降,乾隆乘機出兵一舉解決了困擾大清三朝的西北問題。


一點點歷史

舉個栗子:晚飯一連吃了三個饅頭,吃飽喝足之後,總不能說是第三個饅頭填飽了肚子吧!清代平定西北,也是這樣的道理。康雍乾三朝,都曾對西北用兵,與準噶爾部進行長期的拉鋸戰,雖然勝多敗少,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明清之際,蒙古分為三部,分別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南蒙古在清楚歸附滿清,並被編為蒙古八旗;漠北蒙古一分為三,均向滿洲納貢;漠西蒙古中的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領導下逐漸壯大,在統一天山南北的蒙古各部後,又控制了回疆,並不斷向四周擴張。

噶爾丹堪稱一代梟雄,一心想著佔據青海和喀爾喀蒙古(即漠北蒙古),進而實現蒙古的統一,恢復大蒙古帝國。而此時滿洲已入主北京,並逐漸實現了對全國大部領土的統一,也正值發展的上升期。與噶爾丹交鋒的滿洲統治者,即為康熙大帝。

(噶爾丹畫像)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開始大舉進攻喀爾喀,並於兩年後深入到科爾沁草原,同清軍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正面交戰,而且取得了勝利。隨後,康熙決定御駕親征,分兵三路大舉討伐噶爾丹。最終,清軍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進行了大舉會戰,取得了暫時勝利。

(康熙畫像)

經過烏蘭布通之戰,準噶爾部遭受了較大損失,但卻未能傷及筋骨。由此,準噶爾部時而進攻,時而議和,始終成為清代西北的重要隱患。在康、雍、乾正三朝,斷斷續續出現了策妄阿拉布坦叛亂、羅卜藏丹津叛亂、噶爾丹策零叛亂和阿睦爾撒納叛亂,使得清軍應接不暇。

大體在雍正五年(1727年)前後,清軍與噶爾丹策零在相持不下,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到乾隆十年(1745年)。這一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隨後準部發生了激烈的內亂,致使自身實力遭到嚴重瓦解。

(乾隆畫像)

更為重要的是,阿睦爾撒納還曾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率部暫時歸順滿洲,並向乾隆透露了準部的混亂情況,希望來一場借刀殺人,進而幫助自己取得汗位。與此同時,乾隆趁此機會於次年二月發兵蕩平了準噶爾,並將其部一分為四,分而治之,封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漢。面對乾隆的封賞,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並很快繼續叛亂。於是,決心傾盡全力掃平西北,歷時兩年,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徹底平定了準部叛亂。

可以說,康雍乾三朝歷時半個多世紀,才趁準噶爾內亂之際,才取得了勝利。這是由於這三朝皇帝都是很有作為的帝王,而且清廷內部政治相對穩固,加之國力正處於上升期,能夠應對長期的大規模戰爭。同時,縱觀準噶爾部的發展,儘管其勢力強勁,但始終伴隨著內部鬥爭,難以實現長期的團結,最終被強大的滿洲所擊潰。而至於隨後的大小和卓和張格爾叛亂,便要輕鬆地多了。



夕陽下的晚楓

其實就是清朝吃不掉準噶爾,八旗兵和綠營兵跟準噶爾軍作戰,打的非常的費勁。單兵沒有任何優勢。

歷史上,金朝與蒙古的戰爭也是如此。女真人貌似神勇無敵,但是面對蒙古人時也是束手無策。金熙宗時期,完顏宗弼(兀朮)親帥四十萬大軍討伐蒙古部落,專門對付蒙古騎兵的女真族神臂弓手就帶了八萬人。

結果金軍在草原上找蒙古騎兵決戰,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最後反倒還割讓了一大片土地給了蒙古首領俺巴孩汗(成吉思汗的堂祖父)。

清朝和金朝是一回事,女真人和滿洲人是騎馬的步兵,而非騎兵。擅長打步兵戰,不擅長搞長途奔襲作戰。雖然歷史上的清軍也曾經破關而入,在關內燒殺劫掠。但是讓八旗兵在沒有後勤保障的前提下,長途奔襲近千里到新疆找準噶爾騎兵決戰,滿洲人沒那個能力。而準噶爾是蒙古人,而蒙古人就有這種逆天的能力。

(雖然清軍和準噶爾都是背弓作戰,但是清軍主要是強弓,需要下馬射箭。蒙古人則可以直接在馬上騎射。)



所以,康熙所謂的親征噶爾丹,其實都是驅逐戰或者叫反擊戰。噶爾丹從新疆親率三萬大軍長途奔襲三千多里侵入喀爾喀蒙古,前鋒已經打到了河北省附近的烏蘭布通,清軍被迫展反擊。

康熙親征噶爾丹,就跟漢武帝反擊匈奴,唐朝反擊突厥,明朝反擊漠北是一個概念。力圖打退,爭取打垮。但若是準噶爾逃跑,則無力追之絞殺。

根據史料記載,康熙第一次親征,雙方在烏蘭布通大戰:

清軍十萬,準噶爾三萬不到。康熙號稱親征噶爾丹,其實沒敢上前線,躲在離戰場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正藍旗督戰。

清軍和準噶爾軍先以大炮和火槍互轟,激戰當中,雙方士卒展開肉搏戰。最終準噶爾軍兵少而潰敗,噶爾丹逃竄告終。

六年後,噶爾丹再次捲土從來,在昭莫多與清軍大戰。這次大戰依然是清軍十萬,準噶爾三萬。康熙這次帶了八位阿哥上前線(大阿哥到八阿哥),清軍以逸待勞,憑藉兵力優勢擊垮噶爾丹。

雖然噶爾丹在昭莫多大戰後死掉了;雖然準噶爾三萬大軍被清軍擊潰了。但是這次失利只是噶爾丹和他的遠征軍的失利,對於遠在新疆的準噶爾汗國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損失。

康熙三次親征都只是在漠北作戰,並沒有打擊到準噶爾的腹地。雍正時期,雖然擊退了青海的叛軍。但是在於準噶爾的作戰中,還吃了大敗仗,被迫和準噶爾議和。



乾隆時期風雲突變。準噶爾汗國遭到俄羅斯和清朝的兩面夾擊。

清軍在甘肅和青海,不斷蠶食準噶爾的勢力範圍。沙俄和哈薩克汗國在準噶爾的西面和北面也在不斷侵蝕。

PS:因為準噶爾人逐水草而居,沒有築城的習慣。沙俄和清軍每佔一塊土地,必然要築城堅守,準噶爾又無力攻堅,所以勢力範圍越來越小。

準噶爾這邊在噶爾丹死後,接替大汗之位的策妄阿拉布坦多次和俄羅斯發生火拼,數次擊敗俄軍,但是俄羅斯和哈薩克又多次聯合,繼續侵蝕準噶爾汗國。而東面在於清軍的作戰,也是敗多勝少。

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後,俄羅斯和哈薩克更加肆無忌憚。繼任的噶爾丹策零大汗無力扭轉西面被動的局面,轉而向東擴張。在與清朝簽訂合約後,暫時穩定了準噶爾汗國的不利局勢。但是此時的準噶爾汗國已經被俄羅斯壓縮,疆域面積縮小了一大圈。


(被沙俄侵蝕之後的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策零去世後,準噶爾的大汗是一代不如一代,頓時陷入群龍無首之際,連續發生奪位內亂。

乾隆皇帝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不顧群臣的反對理由,乾綱獨斷,揮起西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連續作戰,克北疆下南疆,一舉滅掉了諾大的準噶爾汗國,將其併入清朝版圖,定名為新疆。



此時,已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從康熙二十九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690-1758),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歷時68年之久。

總的來說,清朝之所以在康熙雍正兩朝始終滅不了準噶爾,是因為軍事實力上沒有任何的優勢,經濟實力上也不具備與準噶爾打持久戰的能力。若不是因為準噶爾內亂,再加上沙俄的侵蝕,準噶爾又被自己的內亂搞垮了,清朝很難滅掉準噶爾。


Mer86

簡單來講,乾隆算是撿了個大便宜!因為在乾隆十年(1745年)的時候,準噶爾部最後一位卓越的領導噶爾丹策零病逝,繼任的次子策妄多爾濟納木扎勒無力控制各方勢力,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紛爭。見準部內亂,乾隆趁機大舉興兵討伐,最終取得了巨大勝利。

清代西北問題,最主要便是準噶爾部的壯大和擴張。自康熙是二十七年(1688年)開始,一代梟雄噶爾丹便開始吞併已經歸附滿洲的蒙古各部,並很快與清軍直接對抗。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開始,滿洲統治者開始了與準噶爾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鬥爭。

(噶爾丹畫像)

在此期間,準噶爾部曾先後湧現了多位傑出的政治領袖,始終影響著西北的穩定。可以說,在康、雍、乾三朝,就沒怎麼安生過,始終在同準噶爾對峙僵持。在蒙古各部中,準噶爾部保留較為濃厚的氏族制殘餘,經常掠奪和奴役其他部族,而且極為驍勇,也給清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然而,準格爾部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在新舊首領交接時很容易引發紛爭。就在乾隆十年,隨著噶爾丹策零的病逝,其部很快再次陷入了紛爭。繼任的策妄多爾濟納木扎勒年僅十三歲,但卻是位庸碌荒淫之輩,因而被其兄所殺。然而其他首領也覬覦汗位,矛盾在數年後徹底爆發,準噶爾陷入了極度混亂。

(乾隆畫像)

消息傳到清廷,乾隆非常果敢地抓住了這個機遇,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兵分兩路,直奔伊利和烏里雅蘇臺,共計五萬清兵,動用七萬戰馬,蕩平了準噶爾割據勢力。此後,乾隆又命人剷平了假意歸降的阿睦爾撒納,最終實現了平定準噶爾的歷史使命。

(平定準噶爾)

當然,這個功勞也不能都算在乾隆個人身上,而是清康、雍、乾三朝堅持不懈的成果。此後,雖然西北又有大小和卓叛亂,但其再也不能同準噶爾部相提並論,均很快被打壓下去。


碣石樵子

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三代皇帝花了60多年,終於掃平西北,結束了準噶爾汗國。從此,天山南北和巴爾哈什湖一帶,劃入清朝版圖,被稱為新疆。

乾隆皇帝怎麼解決了爺爺和父親留給的任務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準噶爾蒙古,這是一個古老的蒙古部落,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和青海一帶,與今天的外蒙古和內蒙古分別叫做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明英宗就是被他們的首領也先俘虜了,看過明史的這下應該知道這個名族的兇悍了。

明末清初,這個民族出了個牛人準噶爾,這個傢伙是個大梟雄,多謀善斷,統一了天山南北,然後統一整個蒙古,恢復了昔日元朝基業,成立了準噶爾汗國。他創制了文字、鑄造銅幣,有這兩樣可想他有多麼的厲害了。

康熙、雍正時,和當年明朝初期一樣打來打去,殺敵一千已傷八百,無非是劃定邊界和通商。當然狼是喂不熟的,總是虎視眈眈,讓清朝皇帝咽喉總卡著一根刺一樣的難受。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到乾隆怎麼做的?

一、招降納叛

乾隆登基後,一直關注西北,努力學習蒙古族,蒐集準噶爾的情報。利用需要優勢,深入瞭解西蒙古歷史,並進行考證。對待歸降的西蒙人,除了賞賜,用蒙語與他們交談,從他們嘴裡掌握準噶爾汗國的情報。

二、思想動員

乾隆二十年,乾隆做出一個驚人決定,對準噶爾實行閃電戰,但遇到了幾乎一致的反對,理由多多。這個時候,顯出領導就是領導,站的高看的遠,他認為,準噶爾問題關係到陸地邊疆的穩定,沒有西域就沒有東蒙古,沒有東蒙古就沒有北京。乾隆苦口婆心,思想發動,反對者滅腔了,進入了戰爭軌道。

三、懷柔遠人

先是放了達瓦齊,封為親王,賜地。又是寫信給章嘉三世活佛,大施恩惠,安撫喀爾喀蒙古,鎮壓了青袞雜卜起義,掃除了後顧之憂。

四、種族滅絕

在戰爭過程中,準噶爾表現出的強悍不馴,屢降屢叛,令乾隆後怕。經過深思熟慮,做了一個決定,除了忠心聽話的杜爾伯特部人,所有準噶爾蒙古人全殺,這實際上就是一道種族滅絕令,至少殺了一百多萬人。

除了婦女兒童掠走當奴隸外,數千裡看不到一個準噶爾人的帳篷。最後,為了填補空白,從外地移民,總算掃平西北,促進了清朝的盛世!


思緒裡沉睡的那片天空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自康熙、雍正至乾隆歷時七十年,才能夠平定準噶爾部,在清代文獻中通稱為平定準噶爾。乾隆能平定準噶爾部有相當大的取巧成分,但力排眾議堅決出兵也是他的功績,包括朝中的反對意見也是基於康熙、雍正兩位皇帝征戰多年雖有戰功卻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的尷尬局面。

乾隆初年,清廷與準噶爾部議和,劃定邊界,息兵罷戰。到乾隆十年的時候噶爾丹策零死後,為了爭奪汗位。達瓦齊爭奪到皇位之後與阿睦爾撒納彼此不合,於是同室操戈,相互討伐,在實力上阿睦爾撒納稍遜一籌,畢竟達瓦齊已經全盤接手了老汗王噶爾丹策零的勢力,阿睦爾撒納在戰敗後,求生也好,十年報仇也罷直接帶領殘兵二萬人投降清廷,後續因為達瓦齊荒淫好色,離心離德,厄魯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以前噶爾丹策零時代整合的勢力逐步瓦解。下圖噶爾丹策零。

記:這是對清廷進軍有利的一面,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乾隆怕是忽略了這個細節,一廂情願的想趁著士氣高漲去打貢榜王朝,結果大敗虧輸。這裡就不多講了。

有了阿睦爾撒納和厄魯特三車凌的依附,清廷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掌握了包括內訌、軍事力量互相碾壓、眾叛親離等第一手資料,這才促成乾隆力排眾議趁勢出兵的決定。乾隆二十年二月,清廷發兵五萬,直搗黃龍(伊犁)。當時不止厄魯特三車凌,還有西域各族都對內訌的不穩定狀態和達瓦齊的殘暴統治十分不滿,清廷及時頒佈了有利於準噶爾部後續穩定發展的政策,所以此次統一西北的行動十分順暢,而此時的達瓦齊根本沒想到清廷部隊能那麼快到達,部下因其離心離德且戰前慌亂不戰而降,達瓦齊雖領殘部不足百人逃亡天山南部地區投奔烏什,結果達瓦齊高估了自己的權威也低估了殘暴給他帶來的負面影響,烏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將達瓦齊擒獲並送交清軍,交上了一個山響的投名狀。下圖“京官”達瓦齊。

乾隆在達瓦齊押解到北京後,非但沒有處死他,還封了個親王養在北京城,這倒是個宣威的好手段,成就感暴足,震懾感極強,當然,清廷的史官們自然會把乾隆描繪成仁君明主的形象,這些咱們就不去討論了。

阿睦爾撒納受封雙親王並輝特汗,但人心不足,阿睦爾撒納從來沒想過要歸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準噶爾汗美夢,對於清廷只是利用而已,於是乎又開始叛亂,也就是準噶爾部瓦解後的兩年,清廷再次出擊,清軍攻勢勇猛,準噶爾部也“適時”的流行起了瘟疫,造成阿睦爾撒納快速潰敗,逃亡哈薩克,再被哈薩克首領阿布賚追捕,只帶了幾名親信套入了俄區,並於九月得痘病亡,在清廷的一再堅持下,俄國交驗了阿睦爾撒納的屍體,至此,清軍平定準噶爾部的戰爭,取得全面勝利。

據清朝文獻記載,乾隆帝在重新統一新疆後為了杜絕後患,採取了極為殘酷的屠殺政策。 準噶爾原有60多萬人口,由於戰爭,內訌,瘟疫,清軍屠殺(男子),擄掠(女子),逃亡,準噶爾部人丁殆盡, 倖存者依附於外蒙古賽音諾顏部者曰額魯特,遊牧青海者曰綽羅斯。綽羅斯部轄旗二:南右翼頭旗,北中旗。共有佐領6個半。

如果噶爾丹策零不死,乾隆也一樣拿不下準噶爾部,吃慣甜頭的乾隆還憧憬著貢榜王朝也能如此覆滅,可惜沒等來機會,只能直接出擊,最後被打得悽悽慘慘,輕敵且無可用的真正將才。貢榜王國確實佔了地利的優勢,但是乾隆王權自上而下的輕敵,動輒天國自居瞧不起人的做派也註定了即便收復新疆,也要另一隻手打臉。


古今通史

康熙執政時期,平三番,國家還不穩定。

雍正執政十三年,恢復生產,主要充盈國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錢,遠征西北是需要花錢的,雍正為乾隆留下精兵良將,有錢有糧,收拾西北就簡單了。

康熙、雍正為乾隆做好了基礎,不是乾隆,也能平定西北,更何況乾隆還是明君,在國策上、軍事上、外交上更是一手,這才早就乾隆的閉關鎖國,這是後話。

總之,康熙、雍正為乾隆留下了基本,乾隆平定西北也是理所應當。


中原一哥

康熙打擊葛爾丹,雍正打了羅卜藏丹增打好了基礎,乾隆把新疆收入國家版圖可說是奮三世之餘烈,新疆之意是新的疆土,清的功績把明朝四百萬擴大至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