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姑娘,常回家看看

出嫁的姑娘,常回家看看

(1)

丽丽已经有六年没回过家了。不,中间回来过一次,她弟弟结婚的时候。

老人常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真是这个道理。

父母老两口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想想,也是有原因的。当初为了阻止女儿远嫁给小王,父亲抄手给了丽丽一巴掌,或许她心里会有些介意吧。

十几年前,丽丽初中未读完,就外出打工,并认识了小王。

小王比丽丽大9岁,两人相见恨晚,一见钟情。

小王来自一线大城市,而丽丽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两个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的悬殊,并未影响到两个人的感情。

但两个家庭的双亲并不看好,小王的父母瞧不起丽丽,觉得她出身卑微,而丽丽的父母又觉得高攀不了小王家,女儿外嫁受气。

可,那又如何,两个人分了合,合了分,多多少少也有七八次,最后双方父母都妥协了。

婆家人说,允许他们结婚,但不准丽丽带乡下父母来家里,除非他们去世后。

也许丽丽爱的够深,她和家人闹得众所周知,非他不嫁。她的出身让她卑微起来,她的父母跟着一起卑微起来。

丽丽的父母,给了她户口本领证。

两亲家没见过一次面,同样也没有拿出一分彩礼钱。那一年,丽丽出嫁了。

在豪华的酒店举办了婚礼,排排场场的。

就这样,小王为了事业辗转多个城市,丽丽陪他四处为家。

很快,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逢年过节,小王会带丽丽回婆家。但回家并没有丝毫轻松,因为那不是丽丽的娘家。

回家的几天,丽丽常常在厨房和洗衣间忙活,因为她要负责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偶尔家里来上几个朋友,丽丽要做好几顿饭菜,稍有不和胃口,小王便会开口大骂。

今年也是如此,从外地回到婆家,便又开始洗衣做饭。母亲听说后,便心疼起来。劝着女儿,何必去伺候他们一家,回来吧。

丽丽说,我和小王商商量量,明天回您电话。

第二天,丽丽便说:“过几天我们就回我们所在的城市上班了,明年再回去看您吧。”

母亲本是满怀期待,但每一年的期待都会落空。六年了,他们结婚也六年了。

父母才已双鬓斑白,脸上布满皱纹,眼里泛着泪花,他们走过来时路,晚年更清楚什么最重要,无疑是儿女两旁陪伴。

但丽丽不知道,父母已经老了,等的时间有限了。她可以不回来,但她幸福就好。

(2)

大年初二,本是回娘家的日子。

但这仅是嫁在身旁的女儿,还有一群远嫁的姑娘,他们相距几百里,几千里。

小白,就是远嫁的姑娘。

两个年轻人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看看父母,现在有了孩子,更是担心孩子路上受折腾,只能选择长假才能回来。

还好,父母比较体谅他们的不易。

小白说,每次回到家,妈妈在厨房都能呆上一整天,给她张罗着各种好吃的饭菜。

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爱,但她知道,她要把她吃过最好吃的饭菜做给女儿吃。

饭桌上,父亲母亲一直不停地给她夹菜,碟子里都能堆成山。

父母觉得,工作上给不了她帮助,生活上给不了她照顾,唯一能做的是让女儿吃好。他们觉得这样一直给,一直给,一直给,才能把所有的好都给她。

有相聚就会有离别。

即使在父母身边住上几天,终归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上。

小白说,要走的那一天,父亲母亲老早起了床,又做了一桌的丰富饭菜,煮了一大盆子家乡的土特产。母亲觉得外面的菜没有家乡的味道。但小白没有告诉母亲,其实是没有妈妈的味道。

坐上车后,父亲母亲说,走吧,赶快走吧,不然天就黑了。小白狠狠的点了点头,车慢慢的开动,透过后视镜看到父母,两位老人早已泪如雨下。

看着苍白的头发,皱巴的双手在空中摇动着,小白模糊了双眼,她说,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了,我要努力挣钱,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再也不分离。

(3)

大年初三,双华去坟前看望了老母亲,并烧了烧纸。

在亲朋好友看来,双华是最有福气的,儿子在外地打拼,有了落脚点,就赶快把她接到身边来。

但每年她总是要回老家几趟。

一是老家还有一些地,要秋收,二是家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

玉米收季,她回家一次,但时间匆忙,便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报了个平安。

老母亲虽说上了年纪,但身体算是硬朗,眼不花,耳不聋,拄着小拐杖村东头能跑到村西头。

小麦收季,正赶上她媳妇预产期前后,随时都有可能临产。双华忙完家里收成,便又匆匆忙忙的赶回来。

一次一次的想回去看看老母亲,但总是因为各种小事,一次次的错过。

有了孙子后,她便没有了空闲的时间,想回家就回家了。

有一天,双华的弟弟打来电话:“母亲夜里上厕所,被绊倒了,比较严重你赶快回来。”

双华知道,一定是特别特别严重,不然弟弟不会突然打来电话。

等双华赶到家中,老母亲已经僵硬的躺在床上,没有一点呼吸,没有一丝温度。双华嚎啕大哭,她痛恨自己,对母亲充满了愧疚感。

她知道这次错过,便是一生。

我们总是觉的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陪伴他们,总觉得什么时候回到家都可以喊上一声妈,一声爸,总觉得他们身体这么好,等我们事业有成,在带他们去旅行,总觉得给他们,我们挣的钱,就是给了我们的亏欠。

可,什么时候是终点,他们和孩子一样,他们什么都不缺,缺的是我们。

请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追悔莫及。

请有时间了,多通通话,聊聊天,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