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

語文清話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

文 | 寧鴻彬

任課年級:初中一年級

第一課時

師:上課!(師生問好)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板書:皇帝的新裝)《皇帝的新裝》是一篇童話,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讀“提示”第一段,讀後請大家說說你認為介紹作者這部分內容,應該抓住幾個要點。

(眾生看書,片刻舉手)

生(1):我認為應該抓住五點:名,安徒生;時,19世紀;地,丹麥;評,世界著名童話作家;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等。

師:很好!下面準備讀課文。讀完之後,請你們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一個什麼什麼樣的皇帝(板書,一個……的皇帝)。省略號什麼意思?

生(齊)要填出形容皇帝的詞語。

對!你怎麼認為就怎麼填,所以在讀課文時,要邊讀邊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讀課文。

(八名學生按座次朗讀了課文,教師巡視,並不時在書上做記號)

師:大家讀得都比較好。有兩個字的讀音需要注意:“對於自己職位不相——”什麼?

生(齊):不相chèn。

:正確!大家跟我讀,不相chèn。

生(齊):不相chèn。

師:再讀。

生(齊):不相chèn。

師:“這可hài人聽聞了”中的“駭”,念h-ài-hài,標第四聲。在書上注一下。跟我讀,hài人聽聞。

生(齊):hài人聽聞。

師:再讀。

生(齊):hài人聽聞。

師:這兩個字的讀音要多加註意。下面再給大家兩分鐘準備,請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一個什麼樣的皇帝,最好能結合課文作些解釋。

(眾生看書,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標題是“一個愚蠢的皇帝”。因為課文中那兩個自稱是織工的騙子,根本沒織衣服,也沒給皇帝穿衣服,只是做樣子而已。而皇帝為了炫耀自己,還穿著這件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衣服去參加隆重的遊行大典。這一切,作為常人都能分辨出來,他卻上當受騙,所以我認為他是個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擬的副標題是“一個愛美的皇帝”。因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慮的總是如何穿換新衣服。

師:你說的是“愛美”是他的優點還是缺點?

生(11):當然是缺點。

師:如果是缺點,光說“愛美”是不行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愛美,你們看,我上課還穿西服系領帶呢!我這60歲的老頭兒,也愛美。但是,這是優點不是缺點。作為教師,應該服裝整潔,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剛才的說法稍加修改,使人一聽,就知道說的是缺點。

(生稍停)

生(11):愛美過度。

師:很好!過分講究穿戴就是缺點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什麼詞?

生(12):臭美。

(眾生笑)

師:就是這樣說的。這顯然是貶義。

生(13):我認為是“一個虛偽的皇帝”。因為他天天換衣服,每時每刻都換衣服,換得太勤了。

師:這叫虛偽?老換衣服就是虛偽嗎?

生(13):(未語)

生(14):這叫虛榮。

師:對!那麼什麼叫虛偽呢?

生(15):虛偽就是不實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偽裝,說假話。總之,是裝出一副假相。

(師點頭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標題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皇帝”。因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從來也不關心國家大事,這樣治理國家,國家必將走向滅亡。所以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皇帝。

師:他不可救藥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現在課文的最後,當那個小孩兒的話已經普遍傳開的時候,那皇帝不僅繼續遊行,而且表現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這表現了他的頑固不化,不可救藥。

師:說得好!就是這樣。

生(17):我加的副標題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他身為皇帝,不去管理國家大事,不去關心臣民,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裡,可見他是個昏君。他聽信騙子的話,他還聽信內臣們的謊話,赤身裸體去遊行,都說明他一點兒頭腦都沒有,是個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擬的副標題是“一個無能的皇帝”。他認為最真誠的、很有理智的、最稱職的老大臣,卻向他說假話,可見這個老大臣是不誠實的,沒有理智的,不稱職的。這個皇帝連自己身邊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沒有認清,這說明他是十分無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標題是“一個無知的皇帝”。我認為那兩個騙子並不高明。他們的謊話,只要是有點頭腦的人便可識破。可是這個皇帝呢,當他在織布機前看不到布料時,竟然沒有絲毫的懷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夠資格當皇帝。他真是連起碼的知識也沒有,他是一個無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標題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我說他不稱職並不是因為他看不見布料,而是因為他不務正業,不明是非,不辨真偽。這樣一個昏庸、虛偽、無能的皇帝是不稱職的。

師:大家從現象到本質闡明瞭自己的觀點,這很好。大家的發言絕大部分是對的,個別有點毛病的也糾正了。通過這個練習,我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研究一下這個故事的情節。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給大家一分鐘準備。(眾生看書,思考)

生(21):我認為用“蠢”字概括。因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談舉止都特別蠢。

生(22):我認為用“騙”字來概括,就是騙子的騙。因為開始是騙子騙皇帝,後來發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騙自己。

生(23):我認為用“偽”字,就是虛偽的偽。因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誰也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什麼也看不見。他們寧願欺騙別人、欺騙自己,也不願講真話,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偽的。

生(24):

我認為用“假”字。因為根本沒有什麼美麗的布料、美麗的花紋,而且騙子、皇帝、大臣、騎士和老百姓對這件衣服全說了假話,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認為用“傻”字。那兩個騙子的騙術很容易識破,而皇帝等人卻信以為真。騙子在給皇帝穿衣服時,其實什麼也沒穿,皇帝卻說特別合身。大臣、騎士以及老百姓對皇帝所謂的衣服也大加讚揚。其實穿沒穿衣服,只要用手撓一撓不就知道了嗎?這個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認為應該用“裝”字來概括。這個故事從始至終是圍繞著那一套新裝展開的,如果沒有了新裝,就沒有了這個故事。

生(27):我認為不應該是“新裝”的“裝”,而應該是“新裝”的“新”。因為,那個皇帝喜歡穿新裝,關鍵是那個“新”字。那兩個騙子胡說的那些新裝的特性,也是指新織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裝。大臣們稱讚的,也是那新織的布和新縫製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個“心”字來概括,不過不是新裝的“新”,而是心臟的“心”。我認為騙子騙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騎士們說假話是心懷鬼胎,皇帝不說真話也是心裡有鬼。因此,我認為這個故事是圍繞一個“心”字展開的。

師:大家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你們分別用蠢、騙、偽、假、傻、裝、新、心八個字概括這篇課文。那麼,這八個字哪個是正確的呢?

(眾生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師:很好!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不過,如果請你們現在就發表意見,恐怕還是各抒己見,一時很難統一。那麼,怎樣才能比較迅速地把正確答案篩選出來呢?下面我就教給你們幾種辦法。

(眾生活躍)

師: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題的答案排除掉。我們先回憶一下,剛才我是怎麼提出問題的。剛才我說的是: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故事情節”四字語氣加重)

生(29):既然題目的要求是用一個字概括故事情節,那麼“蠢、偽、假、傻”這四個字是不對的,因為這四個字說的是皇帝這個人物,是不切題的。

(眾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完全正確。咱們就把這四個字排除掉。現在還剩下“騙、裝、新、心”四個字,咱們使用“檢驗法”進一步解決。什麼是“檢驗法”呢?就是把這四個字,一個一個地試用,進行檢驗,能夠適合於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適合於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裝”這兩個字都不能單獨用在課文中所有人物的身上。因為一單獨用就說不清是什麼意思了。所以,這兩個字是經不住檢驗的,應該去掉。

生(31):“騙”和“心”這兩個字都可以。我試了一下,這兩個字用在哪個人物身上都說得通。

師:現在還剩下兩個字了,咱們使用“比較法”來解決,作最後的篩選。怎樣比較呢?就是用這兩個字分別用於每個人物,比比看,看哪個字更準確,哪個字更能表現出這個故事的特點。

生(31):我認為“心”字不如“騙”字好。在這個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騙”字有關係,有騙人的,有被騙的,還有不被騙的。總之,一個“騙”字說出了這篇課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認為“心”字不如“騙”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動,就是思想。這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這樣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課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這樣一來,這個“心”字,用它概括這課可以,用它概括別的課也可以。所以,用“心”字不能概括出這一課的特色。

師:還有不同意見沒有?

(眾生搖頭)

師:

大家的看法是對的,本文是圍繞一個“騙”字展開的(師板書:騙)。請大家回憶一下,開始你們提出了八個字,我們為什麼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就統一了認識呢?這是因為我們採用了恰當的篩選方法,這就是排除法、檢驗法和比較法。希望大家記住這三種方法,並在今後注意學習運用。這篇課文是圍繞一個“騙”字展開的。請同學們說說,文中的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呢?

生(33):騙子騙人。

生(34):皇帝受騙。

生(35):那兩個老大臣還有其他官員是既受騙又騙人。

師:對大臣等官員們來說,他們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受騙是主要的呢,還是騙人是主要的呢?

眾生:騙人。

師:

對。不管是為了什麼,他們實際上是幫助騙子騙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騙又騙人。對他們來說,受騙是主要的。

師:你學了馬上用,很好。老百姓受騙,是那兩個騙子直接騙的老百姓嗎?

生(37):不是。是聽別人說的,逐步就談論開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傳播了騙子的謊話。

師:很好!你那個“傳”字用得好。

生(38):那個小孩不受騙。

生(39):那個小孩把兩個騙子的謊話說穿了。

師:那麼,那個小孩在這個故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騙子。

師:很好!就是這樣。現在我們總的看一下。(邊說邊板書)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官員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騙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一個“騙”字展開的。

(下課鈴響)

師: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課。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第二課時

師:上課。(師生問好)

師:上節課我們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給課文加副標題——一個什麼樣的皇帝。通過這項活動,我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第二件事,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故事情節。開始大家提出了八個字,後來我們使用排除法、檢驗法、比較法進行篩選,最後大家統一了認識,這篇課文是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故事的。這兩項活動,屬於粗讀課文,是從整體上認識課文的。這節課我們要精讀課文,不但從整體上,而且要從局部細節上結合課文的語句具體地認識課文。在精讀的過程中,我還要教給你們一種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現在我先不說,請大家在這節課中注意體會。上節課同學們曾經指出過,這兩個騙子並不高明,因為他們的謊言只要是有一點頭腦的人便可識破。可是,這兩個騙子並不高明的騙術卻騙了那麼多人。這些人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麼呢?請結合課文具體地談出自己的見解。

生(41):我認為大家上當受騙首先是那兩個騙子騙人。那兩個騙子針對皇帝特別愛穿新衣服的特點,自稱是織工,說他們能織出人間最美麗的布。他們還說:“這種布不僅色彩和圖案都分外美觀,而且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他們的這套話,使得皇帝和其他人上了當。

師:說得對。你引用了騙子的話,說“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稱職”(出示卡片)是什麼意思,誰知道?

生(42):稱職的意思是和自己的職位相稱。

生(43):稱職的意思是自己配有現在的職位。

生(44):稱職的意思是能力和水平與所擔任的職務符合。

師:你們說的意思都差不多。準確地說,稱職的意思是勝任自己所擔任的職務。(眾生記錄)那麼,“不可救藥”(出示卡片)的意思是什麼呢?

生(45):不可救藥的意思是沒有藥能治了。

生(46):不可救藥的意思是變成廢品了。

生(47):不可救藥的意思是沒辦法救了。

師:你們說得也都差不多。準確地說,不可救藥的意思是不能用藥物救治了,比喻無法挽救。(眾生記錄)按照騙子的說法,凡是不能勝任自己職務的人,凡是愚蠢得無法挽救的人,都看不見用他們織的布料做的衣服。所以那個昏庸、愚蠢的皇帝就上當了。他想:有了這樣的衣服今後就知道誰不稱職,誰愚蠢了。騙子騙人,這是皇帝等人上當受騙的原因之一。

生(48):我認為皇帝、官員還有百姓,他們都有一種心理,就是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們愚蠢。課文寫道,騙子說:“任何不稱職的、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官員們是怎樣想的呢?他們想:自己要是看不見,豈不是真如騙子所說的那樣了嗎?於是就照著騙子的描繪說了。

師:你的意思是說,他們都怕自己成為不稱職的、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所以都說假話。

生(49):我覺得騙子抓住了皇帝、官員以及老百姓愛慕虛榮的心理。課文上說:“‘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這一點決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難道我是不稱職的嗎?不成!我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虛榮心特別強。

師:你說的是課文中的第一個老大臣的心理活動。皇帝認為他是稱職的,誠實的,很有理智的。(出示卡片:理智)理智是什麼意思?

生(50):理智的意思是很聰明,而且有分寸。

生(51):理智的意思是有頭腦,能評判是非。

師:說得不錯。理智的意思是辨別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眾生記錄)皇帝覺得他派去的老大臣,既誠實又有理智,也就是說這個老大臣有辨別是非利害的能力,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同時就稱職這一點來說,誰也不及他,他是最稱職的。你們說皇帝對老大臣的看法對不對?

生(雜):對,不對,不對。

師:這個老大臣是誠實的嗎?

生(齊):不是。

師:說假話了沒有?

生(齊):說了。

師:他很有理智嗎?

生(齊):沒有理智。

師:他明明什麼都沒看見,回去卻說了假話。他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替皇帝查明情況,沒有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他稱職嗎?

生(齊):不稱職。

師:因此,皇帝所信賴的最誠實、最理智、最稱職的人,其實是不誠實,不理智,不稱職的人。這說明這個皇帝的什麼呢?

生(52):說明這個皇帝非常愚蠢,非常無能。

師:正確。皇帝連自己身邊的人,自己重用的大臣都不瞭解,確實是不僅愚蠢而且無能。上面我們評論了皇帝,下面再(繼續)評論這個老大臣。他既怕人家認為他愚蠢,又怕人家說他不稱職,於是決定回來說假話。那麼,這個老大臣受騙是為什麼呢?

生(53):是因為他虛偽。

生(54):我認為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別人,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思考問題的首位。

師:很好!第一個老大臣之所以受騙,就是因為他虛偽,就是因為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那麼,其他人受騙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55):文中的第二個老大臣也像第一個老大臣那樣虛偽,愛慕虛榮。課文寫道:“‘我並不愚蠢呀!’這位官員想,‘這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

生(56):第二個老大臣跟第一個老大臣一樣,也是怕別人知道他看不見布料。因為如果讓人知道了,他這官自然也就當不成了。為了保住職位,於是說了假話。可見他是虛偽的,是首先考慮自己的。

生(57):皇帝受騙是因為他昏庸、虛偽、首先考慮自己。文中這樣寫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皇帝心裡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這可駭人聽聞了。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夠資格當皇帝嗎?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於是他忙說,‘哎呀,真是美極了!’”……“‘我十分的滿意!’”從皇帝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他虛偽,愛慕虛榮,把個人的利益放在了首位,於是大說假話。

師:皇帝心裡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這可駭人聽聞了。(出示卡片:駭人聽聞)“駭人聽聞”是什麼意思?

生(58):駭人聽聞就是聽了使人非常吃驚。

師:很好!“駭人聽聞”這個詞,理解的關鍵就是“駭”字。這個字懂了,整個詞也就懂了。什麼叫“駭”呢?駭,就是吃驚、害怕的意思。(眾生記錄)“駭人聽聞”的意思是聽了使人吃驚、害怕。(眾生記錄)那麼,剛才引用的皇帝的這段話說明了什麼呢?

生(59):說明皇帝看不見布料非常害怕。他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愚蠢的,是不稱職的,於是說了假話。根本什麼都沒有看到,卻進行了一番讚揚,這不正說明他非常虛偽,事事為自己打算嗎?這就是皇帝上當受騙的原因。

生(60):那些內臣、騎士,事實上他們什麼也沒有看見,可卻都爭著讚美那布料,而且誇得還很有特色,什麼“華麗的,精緻的,無雙的,每人都隨聲附和著”。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為了表明自己是稱職的,是不愚蠢的。總之,都是為個人打算。

師:說得對。你發言中提到了“隨聲附和”,那麼,“隨聲附和”(出示卡片)是什麼意思?

生(61):隨聲附和的意思是別人說什麼,他也說什麼。

師:不錯!隨聲附和的意思是別人說什麼,也跟著說什麼,沒有主見。(眾生記錄)

生(62):老百姓也是不說真話。課文說: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什麼也看不見。因為這樣就會顯得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他們首先考慮的也是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寧可說假話,也不讓別人知道自己什麼也沒看見。

師:這麼多人都說假話,卻只有一個小孩子說了真話。大家看課文結尾“‘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這個小孩子為什麼會說實話呢?

生(63):

因為這個小孩子他沒有考慮自己,他沒有虛榮心。

生(64):因為這個小孩子根本不存在稱職不稱職的問題,他也不去想愚蠢不愚蠢的問題,其實他也不懂這些,他沒有顧慮。

師:說得不錯。

生(65):我覺得這個小孩子天真無知。

師:噢!說假話的全是有知識的人?

生(65):不是!……

師:應該說是天真無邪!說他知道得少是對的,但說他說真話是因為天真無知,就不對了。他是因為沒有看到所謂的衣服而說了實話,說實話不是無知,而是誠實、沒有私心雜念的表現。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注意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大家都極力讚美皇帝的並不存在的新衣服,原因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而小孩子說皇帝並沒有穿衣服,是因為他天真無邪。這樣一對比,就可以從中得出一個結論:皇帝、官員和百姓,這些人在一個騙術並不高明的騙子面前,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是什麼呢?

生(66):我認為是愚蠢、虛偽和遇事首先考慮自己。

師:這三點哪點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呢?

生(67):(稍頓)首先考慮自己。

師:很好!首先考慮自己若用一個字來概括呢?

生(68):我認為是自私的“私”。

師:完全正確!(板書:私)如果他們沒有私心,不考慮自己,他們就不會這樣做了。正因為他們都有私心,都把個人利益放在了首位,怕這怕那,於是就上當受騙,說了假話。正因為那個小孩子沒有私心,不考慮自己,沒有顧慮,就什麼也不怕,說出了真話。那麼,從中我們應該明白什麼道理呢?

生(69):皇帝、官員和百姓都上當受騙,是因為他們有私心,而那個小孩子不上當受騙是因為他無私。這就說明:有私心就怕這怕那,沒有私心就什麼也不怕。

師:說得好!

生(70):這個故事說明有私心,就容易犯錯誤,沒私心就不會犯錯誤。

師:好!你指的是思想方面的錯誤,不包括科學技術方面的錯誤。

生(71):說明私心是犯思想錯誤的根源,是犯罪的根源。

師:說得好!就是這樣。你們談得都很深刻。把你們三個人的發言綜合起來,那就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自私自利是罪惡的根源,只有無私才能無畏。(眾生記錄)在這節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曾經對大家說,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教給你們一種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請你們在學習過程中注意體會。現在就請大家說說,你們體會到了沒有?

生(72):是不是在閱讀分析課文的時候,要抓住重要的詞和重要的句子呀?

生(73):是不是分析課文以後,要用恰當的詞把課文的中心意思說出來呀?

師:你們說得都不錯。這兩點,都是閱讀理解課文的要領。不過,還不是我要教給你們的那種方法。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的問題是,皇帝、官員、百姓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麼,那個小孩子沒有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麼。正是因為我們抓住了這個問題刨根問底,追查原因,所以才從現象到本質,比較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這種抓住課文敘寫的事件去追查原因的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閱讀法”。(眾生記錄)希望大家注意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五個詞語,下面複習一下。(出示卡片:稱職)

生(74):稱職,意思是勝任自己所擔任的職務。

師:回答正確。(出示卡片:不可救藥)

生(75):不可救藥,意思是不能用藥物救治,比喻無法挽救。

師:對。(出示卡片:理智)

生(76):理智,意思是辨別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師:對。(出示卡片:駭人聽聞)

生(77):駭人聽聞,意思是聽了使人吃驚、害怕。駭,吃驚、害怕。

師:對。(出示卡片:隨聲附和)

生(78):隨聲附和,意思是別人說什麼也跟著說什麼,沒有主見。

(下課鈴響)

師:正確。就學到這裡。下課。

本文收入寧鴻彬著《寧鴻彬語文教育叢書》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錄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 策劃 /主編:李節

/ 編排:馬宇騰(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