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訪談|周建設:語文課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語文清話

名家访谈|周建设: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名家访谈|周建设: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周建設,1957年生,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1988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語言邏輯專業,獲碩士學位;2002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語言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9月美國堪薩斯大學、得克薩斯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語言哲學、語義學與語法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邏輯語義論》《西方邏輯語義研究》《語義、邏輯與語言哲學》《語言學名詞(語法卷)》等。

語文課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周建設教授訪談

文 | 李節

李節(以下簡稱“李”):有人說,語文課對於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絲毫不亞於數學課。您贊同這個說法嗎?

周建設(以下簡稱“周”):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語文是思想的表達。在語文學習中,對語言表達的訓練,即如何使用恰當的言辭準確地表達對應的思想,這需要一種嚴密的邏輯思維;理解語言,分析言辭的語義要素,也來不得絲毫馬虎,否則就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與理解數學問題過程中精確分析語言意義而後精確求解異曲同工。當然,語文課主要是學習語言和文化,學習語言表達與理解。邏輯是屬於思維訓練的問題,如果在語文課中重視邏輯思維習慣的養成,就能夠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李:20世紀80年代,中學語文教材中曾經編有邏輯知識短文,在語文教學中有“八字憲法”的說法,指的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種語文基本知識,其中的“邏”指的是邏輯。什麼是邏輯?邏輯是不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

周:邏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作為學問的邏輯——邏輯學。邏輯學是關於概念、判斷、推理的科學;另一方面是指規律,我們把規律性的東西叫邏輯。規律意義上的邏輯通常涉及與生活、認知相關的內容。比如,一個人做事有邏輯,講的是做事的程序;水流動有它的邏輯,講的是物質自身的運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講的是規律意義上的邏輯。

邏輯是不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我認為,作為一門學問或理論體系,不一定非要不可,但是作為按照規律進行思維的邏輯訓練,應該是必需的。在中學階段學習邏輯,可以從邏輯理論體系中選擇一些簡單的知識,重點應該放在通過認知規律進行邏輯思維訓練上,讓學生從事物的邏輯規律角度,而不是從邏輯知識的角度認識世界、分析問題、表達思想。

李:“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是與人的認知能力相關的嗎?認知規律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嗎?

周:規律意義上的邏輯與人的認知能力有關。人的認知能力強,他對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把握就要好一些。認知規律與思維規律相關,但不等於思維規律。認知規律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偏重於心理過程;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偏重於認識過程。而思維規律往往是從邏輯學意義上說的,偏重於人的理性思考。

李:可以在語文課上學習“簡單的知識”和“通過認知規律進行邏輯思維訓練”,您能否再具體談一談?

周:首先需要清楚,在語文課學習邏輯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運用邏輯知識進行嚴密的思維。比如,如何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何通過語言準確表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核心問題是認識事物的性質和關係,這是認識的層面。學生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是要求認識事物的對象及事物關係。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外延關係,如它們之間相容的關係,包括同一關係、從屬關係、交叉關係等;還有不相容的關係,包括矛盾關係、反對關係。從判斷角度說,學習邏輯知識就是訓練學生對事物的斷定性態度。對事物的斷定性態度,有是否符合事物實際情況的問題。判斷的語言表達,既訓練對詞項或命題之間關係的認識,又培養對事物的判定態度。學習推理知識,主要是訓練尋找詞項之間的聯繫、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繫。從前提推出結論的知識是邏輯知識的要義。

在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不在於掌握多少邏輯知識,而在於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觀察、思考和表現事物規律的能力。讀書有規律,這就是讀書的邏輯;記憶知識有規律,這就是記憶的邏輯;甚至自己的學習安排,是上午精力充沛,還是下午精力充沛,按照精力的充沛程度來安排學習,也是一種邏輯。在語文課當中,這種思維邏輯能力訓練其實是管用的,應當將它貫穿於學習的全過程。語文課中的邏輯,如果既包括知識意義上的邏輯,也包括規律意義上的邏輯,那麼,我個人認為,可以用5%甚至10%的力量來講邏輯知識,用90%甚至95%的力量來訓練學生運用規律意義上的邏輯,訓練學生按照事物規律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而不可刻板地背誦和考試邏輯知識。

李:1987年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為了降低難度,刪去了教材中的邏輯知識短文。中學生學習邏輯有難度嗎?

周:這是一個看似非常簡單,其實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先講為什麼很難回答。因為角度不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就會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規範統一語言是國策。20世紀50年代開始,強調語言規範合理,倡導學習邏輯。到80年代,有人認為,在基礎教育中講邏輯知識,枯燥、難學又看不到明顯效果,於是從教材中刪去了邏輯知識短文。我不認為給現代的中學生講邏輯知識難,其實很多知識比邏輯難得多。關鍵是值不值得加邏輯知識。我認為,值得加。可以在高年級中學生教材裡面加一些基本的邏輯知識,分量一定要少而精,表達一定要簡單明白,不能把內容講得太抽象,太死板。精要的邏輯知識對於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是有理論引導作用的,但這不能代替花更多力氣進行認知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思維訓練。能夠符合規律地表達思維內容就是邏輯能力強。

李:“能夠符合規律地表達思維內容”是不是涉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之間的關係?

周:思維能力是人腦內在的對事物思考的能力,涉及對事物的認識,包括認識事物的表象和本質。這種能力的形成與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深度相關,與人的知識經驗有關。語言能力是用語言表達思維結果的一種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二者是內在與外在、表現與被表現的關係。思維能力是內在的,看不見聽不著;語言能力是外在的,通過外在的物質形式如語音、文字、詞彙表現出來。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這二者是聯繫在一起的。人類進入語言時期,在多數情況下,思維的同時,語言是默默相伴的。練習想清楚,是思維訓練;練習說清楚,是語言訓練。語文是語言的文字表現形式。學習語文不忘分析語文背後的思維規律,就是訓練思維;思考問題不忘用好語言表達方式,就是語文訓練。

李:語文教師需要掌握系統的邏輯和思維規律方面的知識嗎?

周:語文教師應該掌握比較系統的邏輯知識,熟悉語文教材中的全部邏輯知識是底線。現在有的教師就業前,在高等學校並不一定系統學習過邏輯知識,這就需要自己花一些時間自學,同樣能夠掌握中學教學需要的邏輯知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在育人過程中應占相當大的比例。邏輯思維訓練,一是邏輯知識修養,二是邏輯思維能力訓練。要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訓練,教師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應當懂得邏輯。什麼叫比較系統地掌握邏輯知識?就是要知道基本概念系統知識,判斷系統知識,推理系統知識,還包括一些基本的論證方法,此外,還可以學習西方邏輯學中的一些邏輯方法,如探索因果聯繫的方法等。

李:如何在語文課上講授邏輯知識?應注意哪些問題?

周:如何講授,語文教師經驗豐富自有高招。有些共性問題可以提一提。第一,要注意將邏輯知識講活。因為邏輯是抽象的,如果不特別考慮講授方式,會讓學生覺得越來越枯燥,失去學習興趣,最終影響邏輯知識的掌握。第二,要注意處理好邏輯與語文內容融合的關係。語文重在語言,邏輯重在思維。如果不注意將邏輯融入語文,很容易相互割裂。要想方設法將邏輯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全過程,貫穿在詞語解釋、閱讀理解、作業、作文、報告、演講等學習活動中,在學習活動中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第三,注意讓邏輯變得活生生的。比如,文學作品的意象分析就有意象創造的邏輯組織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多去體驗思考。這就是我所講的1∶9的關係,即用1份時間精力學習邏輯知識,用9份精力去認知事物的邏輯規律,認識語文內容所表達的規律性的東西,訓練按照思維規律來表達思想。

李:文學作品中也有邏輯嗎?如果有,是什麼邏輯?

周:文學也講邏輯,主要不是講邏輯知識學問,而是講文學表達的內容要符合事物認知規律。比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裡邊就有邏輯。這個邏輯是什麼呢?講的是一個事態的規律,反映的是作者構造的意象規律。學習語文需要邏輯訓練,更多的是反映內容規律的訓練,構造符合規律的文學意象的訓練。

李:寫文章的時候,邏輯管“對不對”的問題,語法管“通不通”的問題,修辭管“好不好”的問題,這樣說有道理嗎?

周:這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有道理。邏輯管“對不對”是指邏輯要管邏輯形式所反映內容的真實性,真實不真實就是對不對的問題。語法是語言符號之間的搭配法則,語言符號搭配更多地依據人們的言語習慣約定俗成,相互言語,彼此順通,這樣的符號組合就是符合語法的。修辭管“好不好”是就表達效果而言的。表達效果可以通過語言的表現手法來實現,比如,很多同義詞,在一個語句當中到底用哪一個最合適,最能產生交際效果,這就是修辭問題。比喻、排比、擬人等方式,就是人們經常用來加強語言效果的修辭手法。

李:用詞不恰當、語句不通順等語法問題是不是也大多屬於邏輯問題?

周:從學科角度來說,不能說語法問題大多屬於邏輯問題。語法是語法,邏輯是邏輯。為什麼有人認為一些語法問題是邏輯問題,那是因為語文課講的語法往往是帶有內容的結構問題。內容本身的合理性問題,即“對不對”的問題,是邏輯問題。由於語文中不設邏輯課,又是在討論語法時考慮“對不對”,因此就把“對不對”的邏輯問題和語法問題合二為一了。喬姆斯基造了一個典型例子來說明這種情況。他認為“無色的綠色想法憤怒地睡覺”(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這個句子的結構是合理的,但是,從語言內容與客觀事實符合程度上說是不對的,因此是不合邏輯的。

李:在高考作文中,議論文佔到八成以上,但高質量的文章並不多,有人認為,中學生其實並不會寫邏輯嚴密、論證有力的議論文。也有大學老師認為,學生普遍不會推理,不會論證,不會寫真正的論說文。您對這個現象有體會嗎?

周:我基本同意說現在學生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議論文。但是,這不是學生本身的原因,因為議論文是難度較高的一種文體,涉及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需要深刻的思維層次,還需要準確的語言表達。寫議論文,能訓練學生對世界的深刻認識,以及訓練學生用書面語表達對事物的各種關係、處理事物的複雜想法甚至創見。高考學生如果能夠真正寫到位,則能反映其思想深度和思維方式。學生寫不到位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自身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所限。

李:我看到一些講作文法的書籍中,除了介紹判斷、推理等方面的知識,也會強調多讀書多積累材料。學習論證說理的方法是寫好議論文的第一步,但要真正寫好議論文,還需要充足的知識、經驗、閱歷的積累,可以這樣理解嗎?

周:可以這麼理解。好的議論文需要對所議論問題有深入的見地。而深入的見地,不能出自作者的臆想,必須基於作者對所議論對象的相關知識、經驗和閱歷。知識、經驗、閱歷越豐富,對問題的認識就會越深刻,議論文就越有可能寫好。

李:謝謝周先生接受我的訪談。

本文原載《語文學習》2016年第6期

名家访谈|周建设: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主編:李節

/編排:劉樺葳(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