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二月二

记忆中的二月二

文 | 卢喜玲

  我的童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远远不能与现在相比的,所以过节就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事。过完了春节,就期待着过二月二了。

  在我的家乡,农历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煎年糕、烙煎饼。大人们说,这天吃了年糕,以后的日子就会“年年高”。烙煎饼有“煎饼熏虫”的说法,寄托了人们不受毒虫伤害的愿望。二月二这天父母也会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用来招待女儿的美食中,自然也少不了年糕和煎饼。所以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句话:二月二,煎年糕,闺女不来娘心焦;二月二,烙煎饼,闺女不来娘心痛。

记忆中的二月二

  年糕,吃起来好吃,做起来也是很繁琐的。要想在二月二这天吃上可口的年糕,在前两三天就得开始准备了。记得母亲是先用黍子面做成窝窝的形状,放到锅里大火蒸,蒸熟后随即放到冷水里降温,等到不烫手时捞出来放到盆里,加入少量白面和少许白酒,重新揉成面团,再把新揉成的面团放到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一个约半指厚的大饼,然后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有时也做成圆形的,这样年糕就成型了。最后用一块干净的白布盖上,让年糕发酵。到二月二这天正好就发酵好了。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年糕,煎熟后吃起来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那种美味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记忆中的二月二

  重新揉好的黏面团不只用来做年糕,还要用来捏“灯盏”。具体的做法是,取核桃大小的一团面,放到手心里团成球形,再捏成大小、形状如小酒杯一样的容器,这就是“灯盏”。二月初一天黑后,往“灯盏”里倒入食用油,再放入一段较粗的棉线做灯芯,点亮“灯盏”,放到屋门、院门两边的门墩上。据说,这样一来毒虫就不敢进门了。在那时,这种家家点“灯盏”的情景也是乡村的一道景观,站在胡同里左右望,真有置身仙境的感觉。用过的“灯盏”是不能扔掉的,第二天加热后也是可以吃的,口感与年糕没什么两样。

  农历二月二是惊蛰前后,这时万物复苏,蛰伏的昆虫也开始活动了,“烙煎饼”、点“灯盏”都是为了驱虫祈福。其实,比较有趣的驱虫活动是由大人和小孩合作的一项综合性活动,那就是“围屋”与“拍瓦。”

  二月初一傍晚,大人把积攒了好几天的草木灰盛到一个容器里,然后一手拿着容器,一手把草木灰撒在屋根下,把屋子围起来;旁边,小孩拿两个破瓦片不停的有节奏的拍着。大人、小孩一边做着手中的工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围屋哟,蝎子出来没肚哟!拍瓦哟,蝎子出来没爪哟!”。有时邻居家的孩子也来凑热闹,一齐拍着、念着,那场景堪比一场交响乐队的演出。大人们说,小孩子的拍瓦声会把蝎子等毒虫惊走,即使不走,它们也不敢进入围过草木灰的屋子。

记忆中的二月二

  二月二过得最隆重的要数有刚过门的媳妇的家庭了,因为二月初一上午,新媳妇会在娘家兄弟或者侄子的陪同下,带着满满两篮子用白面蒸成的“花馍”(如谷穗形的、玉米形的、龙形的等),给婆家来“添囤”。下午,公婆会在自家的庭院里用草木灰围城几个大圆圈(大小、多少根据自家庭院的大小而定。),这是“围囤”(也说“围仓”),然后由新过门的媳妇往每个“囤”里各放进一把小麦、玉米、大豆等五谷杂粮。据说,举行过这个仪式,婆家在这一年里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然,新媳妇从娘家带着那么多礼物给婆家“添囤”,婆家也会礼尚往来的。在新媳妇的娘家人要走的时候,婆家会回满满一篮子的年糕,祝福娘家人“年年高”。新媳妇的母亲会把这些年糕赠送给邻居。据说,吃了这年糕沾了喜气,也会“年年高”。

记忆中的二月二

  没新娶媳妇的人家也“围囤”,不过要简单的多了。也是在二月初一下午由父母来“围囤”,但“添囤”的人一定是儿子或媳妇,女儿是绝不允许的,因为女儿早晚要出嫁的,是“外人”。

记忆中的二月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提升,点“灯盏”、“围屋”、“拍瓦”、“围囤”也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唯有“煎年糕”、“烙煎饼”还一直沿袭至今。

记忆中的二月二

卢喜玲,范县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最喜欢坐在花丛中静静读书的那种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