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筆下舊書香

名人笔下旧书香

名人笔下旧书香

讀到一篇蕭乾先生的《北京城雜記》,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最懷念的,當然是舊書攤了。隆福寺、琉璃廠——特別是年下的廠甸”。這就是文人學士無數次提到北京城的琉璃廠了。“我賣過書,買過書,也站著看了不少書”。正是因為此,蕭乾先生非常留戀懷念琉璃廠的舊書攤,並盼望有一天北京還能有這樣的舊書攤,來讓那些“知識分子互通有無”。

其實,那時候喜歡逛琉璃廠舊書攤的不僅僅是蕭乾一樣的“儒生”,一些“士大夫”對此也情有獨鍾。只要我們翻看那個時期這些人的日記或者筆記,都能在琉璃廠舊書攤上看到他們的身影。

從翁同龢的日記中,我們知道他是從咸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開始“遊廠”的,並且連續四次前往,這與李慈銘第一次逛廠甸時間相同,而且他們還都在1860年的正月十三和1861年的正月初十分別去了廠甸,只是不知道他們當時是不相識呢還是沒有遇見,日記中都沒有提及對方。所不同的是,翁同龢大都“無所得”,李慈銘多是收穫頗豐,“捆載而歸”。

晚清文人學士中,沒有逛過廠甸的,還真不多。《藤陰雜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程晉芳送給袁枚的詩中有這樣兩句:“勢家歇馬評珍玩,冷客攤錢問故書。”袁枚看後立即笑道:“此必琉璃廠也。” 時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林則徐在1816年正月初七和正月十三的日記中分別寫道,“上午剃頭,赴琉璃廠,晚回”;“上午觀廠,晚回”。早出晚歸,一逛一整天,琉璃廠舊書攤的聞名程度,從此也可見一斑了。

富察敦崇在1900年完稿的《燕京歲時記》中這樣寫道,廠甸“街長二里許,,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在1935年冬在廠甸覓得此書時,也沒忘記給廠甸續上一筆:“前得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心愛好之,昨遊廠甸見此集,亟購歸,雖只寥寥十三葉,而文頗質樸,亦可取也。”鄭振鐸在《燕京歲時記》題跋中,也曾提到廠甸,“廢曆元旦至燈夕之廠甸,尤為百貨所集;書市亦喧鬧異常,攤頭零本,每有久覓不得之書,以奇廉之值得之。餘嘗獲一舊抄本《南北詞廣韻選》,即在廠甸中某攤頭議價成交者”。這就是人們喜歡逛廠甸的真正原因了。

當然,在我的印象中,最喜歡逛廠甸的還數魯迅先生。著名國畫家王羽儀在他的《舊京風俗百圖》中這樣題道:“魯迅寓京期間,很愛逛廠甸,每年春節必去,而一九一三年集市的半個月間,竟去了七次。他去廠甸,舊書攤大概總是要去瀏覽一番的。”這話一點不假,兩天一次,魯迅先生在日記中不但把去的次數記得清清楚楚,還把購書冊數和名稱以及所花銀兩等,寫得一清二楚。

無論是晚清還是現代文人學士,只要到過北京的,幾乎沒有沒逛過琉璃廠舊書攤的,我們從他們的日記或筆記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底蘊,更是一座精神家園,這座精神家園裡的濃濃書香,永遠在我們的心頭縈繞,不滅不絕,輝映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