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秦嶺環線旁的古駱國遺址

周至秦嶺環線旁的古駱國遺址

文物保護碑

駱峪國(駱峪),歷史上它曾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第三個兒子駱明的封地,史稱"古駱國",古駱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源頭。也是中國帝聖大禹祖父封國及其上游即中國姓氏朝代的源頭,這裡有面積四平方公里的駱峪水庫,古駱國王城遺址,古駱國皇城遺址距今已有4200多年的歷史。

駱峪稱謂始於駱明,據《皇帝譜系》載,駱明是軒轅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是鯀之父,禹之祖,大約在公元前2200餘年,黃帝通過戰爭結束了氏族部落之間的爭鬥,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皇帝把自己的兒子和有功人員共70餘人,分派到自己統治範圍的其他地方,建立了70多個小國家,駱明被派到駱峪建立了"駱峪國",駱峪因此而得名。

周至秦嶺環線旁的古駱國遺址

環山路上的指示牌

駱峪處於秦嶺褶皺帶因多次褶皺、斷裂、上升造成了駱峪風景名勝區山體高大,峭壁懸崖分佈普遍的自然景象,它還處於我國南北的分界線上,所以這裡就自然形成南北過渡、東西交匯、垂直分佈、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是一個尚未開發建設風景名勝的處女地。

沿途歷史遺址

【古駱國遺址】是古駱國王府的所在地,位於現駱峪水庫西側,三面臨水,一面接陸,城呈方形,佔地面積約10餘畝。史載多次重修,現城牆猶存。

【老廟臺遺址】傳說是駱明墓地,墓地建在進入山區的第一個小山頭,歷史上建有廟宇,當地人稱“老廟”,現廟已毀,遺址尚在。

周至秦嶺環線旁的古駱國遺址

駱峪水庫

【白馬祠遺址】傳說是鯀在駱明時期一處活動場所,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系鯀也。位於駱國古城的東北,現為水域,遺址不存。

【禹谷】傳說是大禹的出生之地。位於現駱峪水庫東側,是一條山谷,原稱東駱峪,谷內流水潺潺。

【龍洞、龍泉】位於距禹谷一里之遙的小山頭,洞口一人可側身而過,洞內可容4--5人席地而座。洞壁爪痕跡清晰可見。山下龍泉,終年清流不息,現為人畜飲用水源。當地傳說大禹出生時,該山被紅光籠罩,雷聲大作。過後,山上出現龍洞、龍泉。

【比干墓】位於峪口東側的高山頂,傳說是商代比干之墓。

【箭豁嶺】位於峪口西側的山巔,從山下遠眺,藍天下山脊的剪影勾勒出一條斜直的線條,在線條的中部,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缺口。傳說周亶王因北方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是風水寶地,而南方人煙稀少,人民困苦,認為需要把北方的脈氣引向南方,遂一箭在該嶺上射個缺口,從此,北方的脈氣流向南方。當地有周亶王斬龍脈的傳說。

【姜維臺】位於駱峪水庫西側的高嶺。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公元257年,蜀姜維為討伐曹魏,兵出駱峪,經沈嶺(今神靈),於高臺之上與魏渭河南岸長城戍相望,尋找戰機,後人遂稱此嶺為姜維臺。

【大麥場棧道】在今二道灣橋的東西岸,東岸有在巨石開鑿的孔14處,西岸有4處。

【七里關棧道】位於今七里關營林站駱峪河西岸,有圓柱形石條,上蓬石板,保存完整。

【立碑子棧道】位於碾子坪村西南4.5公里的駱峪西岸,距河床高約8米,長25米的石崖上存棧孔18個,間距不等,樁長1.23米,直徑0.14米,與崖壁呈1500夾角。現棧道上面仍可過人。

【夏家溝口道】位於碾子坪村南2.5公里,有石孔63個,孔有方形、圓形,孔直徑0.12米,深0.26米。

【偏橋棧道】位於茅草村北3公里,有孔7個,架有石條。

周至秦嶺環線旁的古駱國遺址

駱峪水庫

【古銅礦遺址】位於碾子坪村,是唐初太宗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開礦鍊銅,製造兵器的地方。現隨處可見煉過的礦渣,碎石的碾、石窩至今尚存。

【銀洞灣】位於營林站北的懸崖上,崖壁洞數眼,深不可測,傳說為古人在此處掘銀。

【摩崖石刻】峪內有石刻數十處,其字體有篆、隸、楷書,年代跨度大,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字跡不能辨認,有些依稀可辨,均刻於山石之上。

【孫臏洞】位於小落岔側的半山腰,半壁一洞,深約6米,洞內有石炕,炕上有人盤腿打坐的痕跡。相傳孫臏在此修煉,寫成《孫臏兵法》。

【二郎擔山】位於鷹撲崖北側,山峰半腰處豁然一洞,洞呈橢圓形,似有物將此山穿透。相傳天神楊二郎擔山經過此處,此山擋道,遂射一箭將山洞穿。

【繫馬樁】位於繫馬樁,有一山峰,圓柱形,獨立於群山之中,傳說是某神仙途經此處的拴馬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