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這個屢被秦檜蔡京陷害的巴渝第一狀元為何得以善終?

老重慶 ▏這個屢被秦檜蔡京陷害的巴渝第一狀元為何得以善終?

初冬暖陽,市民漫步於觀音塘溼地公園,屏風、挑梁、隔斷……極具仿古風格的廊橋和亭臺樓閣依勢而建,點綴于山水間。

而公園內恢弘古典的狀元橋旁,一段文字尤為引人注目:中華科舉起於隋,止於清,一千三百年出狀元五百有餘,北宋之璧山獨佔其二,曰馮公時行、曰蒲公國寶……

璧山大地,悠悠千餘年間,同一朝代出兩名狀元,鑄就了當時璧山在巴渝地區的文化高峰。

馮時行:忠義凜然勤政愛民

老重慶|這個屢被秦檜蔡京陷害的巴渝第一狀元為何得以善終?

狀元橋上的精美壁畫再現當年高中狀元時的盛況

苦讀詩書、志趣非凡的馮時行在少年時勤奮用功超乎常人。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24歲的馮時行憑著真才實學,獲進士第一名,榮登榜首,成了狀元。面對國土淪陷、大廈飄搖的大宋江山,他胸中湧動著豪情壯志,渴望將自己一身才華傾注家國,拯救民族於危難之中。

然而,當時老奸巨猾、惡貫滿盈的蔡京把持著朝政,看中了新科狀元的滿腹經綸和華美文章,一心想將馮時行收治門下,為其做爪牙。然而,心高氣傲的新科狀元郎連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了他的“盛情”。

於是,不願阿諛奉承、伺候權奸的馮時行被送到千里之遙的偏遠蜀地——雲陽東北的雲安縣當了個小小的縣尉。新科狀元大濟天下蒼生之宏願還未打開,就在北宋一片囂張又頹靡的“亂箭”中灰飛煙滅。

就在馮時行被趕出京城兩年後,大宋王朝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宋徽宗、宋欽宗及后妃、皇子等數千人被金人擄走後北撤。靖康恥,北宋滅。

而此後,他一貶再貶,去了江東更加偏僻的奉節做縣尉,再後來當過江原縣的縣丞。直到35歲,才做了四川眉山市丹稜縣知縣。所到之地,馮時行一次次體驗到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辛酸和苦痛,他最大限度地興利除弊,促進生產發展,讓老百姓過得舒心一些,當地百姓每每說到他,無不嘖嘖讚歎。

老重慶|這個屢被秦檜蔡京陷害的巴渝第一狀元為何得以善終?

恢弘古典的狀元橋

南宋初年,岳家軍不斷收復失地,金軍潰敗如流水。風勢正勁時,金國要求與南宋朝廷講和,並且表示要把徽欽二帝送還南宋,以示友好。

38歲的馮時行接到聖旨,進京面見皇帝。大殿之上,生性耿直、一腔赤誠的狀元馮時行,一開口就說:“金人議和,何足深信!”一連串的治國之道就從他的嘴裡冒出來,說到加強防備,先發制勝,說到重兵把守,重用岳飛……

然而並不看好主戰的宋高宗耐著性子聽他侃侃而談,雖面無表情,胸中已是怒火中燒。當他呈上《請分重兵以鎮荊襄疏》時,高宗皇帝未看完,就再也忍不住了,斥道:“杯羹之語,朕不忍聞!”

馮時行再次被趕出京城!這一次,去的是萬州這一邊遠小城做知府。隨後,奸臣秦檜更是找盡一切藉口滅掉主戰派,很快馮時行便被完全削去官職,成為一介庶民。

從此,馮時行開始了18年寂寞的山林生活。他歸隱故里璧山後,在縉雲寺教書度日。同時,他還著述了大量憂國憂民的文章和詩作,字裡行間都充滿了他憂時報國的思想。

秦檜死後,馮時行才被重新起用,此時的他已是雙鬢斑白的花甲老人。他先後在蓬州、黎州、彭州等地任職。他一生勤政愛民、功績卓著,終身為民奮鬥,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馮時行病逝於工作所在地。

馮時行的一生,飽讀詩書,胸懷天下,勤政愛民。這個巴渝第一狀元,是璧山人的精神魂魄,更是巴渝大地的閃亮符號。

蒲國寶:著《金堂南山泉銘》一文

老重慶|這個屢被秦檜蔡京陷害的巴渝第一狀元為何得以善終?

狀元橋旁記錄宋朝兩狀元的文字

另外一名狀元蒲國寶,由於記載很少,我們只能從僅有的史料中知其梗概。

蒲國寶是璧山蒲坎壩(蒲元場)人,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年-1207年),蒲國寶中進士第一,成為宋代的又一名重慶籍狀元,故《四川通志》說:“國寶與同邑人馮時行先後鼎名。”

明清之時,璧山縣城建有馮、蒲二狀元坊,涼亭關石崖上刻著:“嘗懷抗書馮時行,太息通經蒲國寶”的對聯,意思是說馮時行曾經給皇帝上書,主張抗金,支持岳飛抗戰;而蒲國寶則是一位遍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還深通廣曉經書、史書的憂國憂民學者。

蒲國寶生活在南宋動盪之時,長期匿居璧山鄉下,潛心治學與書法,書法精美,尤擅楷書,今重慶渝北區鴛鴦街道多功城遺址的翠雲寺內尚存其手書“天池寺”匾額。但其著作多散失,如今僅存《金堂南山泉銘》一文。

據傳聞,南山泉,在璧山南部金堂所在地,乃一清冽甘美之泉,卻一直鮮有人知。蒲國寶於宋寧宗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作《金堂南山泉銘》,文中介紹:前朝時,家家戶戶嬉戲逸樂,人們往往把品茶鬥藝、誇耀見識作為樂事。到了靖康後,天下動盪,人民苦於戰亂,百姓困苦,賦稅繁重,泉水的甘甜與否,哪有閒暇來品評?

黃才叔先生,是來自北方的一位高人,他在金堂南山之南,親手披荊斬棘,割掉荒草,在景色最宜人的地方建造了十餘間房屋,可說是最佳的幽居別墅。巖洞間廢棄了的泉水,被他接引到庭院中來,水聲叮咚、悅耳動聽。

每逢空閒日子,蒲國寶就帶著幾個好友,拜訪黃先生的仙居,去洗滌塵心俗慮,到了那裡一坐下來,便感到煩心酷暑立刻變成了清涼世界。用泉水來煎茶品茗,又是那麼芬芳甘甜。

他由此感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興衰成敗、順達間阻,“亦自有時,何獨泉耶”,即任何事物均需機遇,遇到有識之士(伯樂),自身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所以,他有感而發,寫下這篇《金堂南山泉銘》。在文中,他除了讚美南山泉“清新香潔,酌之如醴”外,並抒發感慨:“一泉小物,隱而弗示,不有獎鑑,孰發其秘”,就是說無人宣傳南山泉,其甘洌芬芳就不為人所知,故“勒銘山阿,以告吾類”,把“銘”文刻在山崖上,以告天下人。

可以說,《金堂南山泉銘》是南宋時期璧山縣的一份旅遊廣告,也可以說是一篇託泉寓人、渴求伯樂的哲文。如今讀來,仍給人以不少啟迪。

對於這些典故,您知道多少,歡迎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