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鑼鼓熱鬧嗎?

holiday1028

北方人喜歡鑼鼓喧天,圖個熱鬧和吉祥,尤其是重大節日或者企業開典的時候。太原的鑼鼓,感覺並沒有太多的地域特色,反而是山西其他地市的鑼鼓可以說是山西文化的代表,其中尤其是晉南鑼鼓。


晉南鑼鼓中,最有名的當屬絳州鑼鼓,根據史書記載,絳縣鑼鼓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化和沿革,現在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其中尤其以高臺鑼鼓最為出名,也最具影響力。絳縣鑼鼓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進入了國家傳承和保護的名單,也會促進鑼鼓文化在山西的發展。

中國人還是喜歡熱鬧,尤其是大的節日。鑼鼓聲響起,可以激發內心的喜悅,隨著鑼鼓的節奏,帶給人新的希望。鑼鼓文化,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已經融入到了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如果有一天你在國外聽到震天的鑼鼓聲,肯定是來自故鄉的問候。


鬧他太原文化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晉中一帶的漢族傳統鑼鼓音樂,陣容整齊,大氣磅礴。相傳始於公元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就是兩組相攪對打,精妙之處在於大鈸的翻花,演奏者手持金鈸,上下翻飛,整齊化一的動作配上震撼的鼓點構成頗具動感的太原鑼鼓。

最著名的曲牌有《流水》、《單一二五》、《雙一二五》、《農一二五》、《狗相咬》等。由於太原鑼鼓有著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各廠礦,機關,農民都成立了隊伍。他們的演奏技藝之嫻熟,場面之激烈,常於喜慶之日見於街頭。越打越激烈,越打越來勁。自從太原禁炮,每逢商家開業慶典、婚禮場面,總要請上一兩家鑼鼓隊助興,觀眾駐足觀賞,無不稱讚叫好。

太原鑼鼓以堂鼓、鐃、鈸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豐富,場面火爆激烈。表演時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恰似兩軍對壘,勢必決一雌雄。在太原每逢喜慶必有鑼鼓,鑼鼓表演已成為太原人民的傳統習俗。太原鑼鼓多次參與國際性大型活動,有“中華第一鼓”的美稱。


城市新幹線

太原鑼鼓屬於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敲鑼打鼓自然包括大鼓、鑼等傳統樂器,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你方登場,我方又登場,一曲接一曲,雙方表演者情緒高潮一波接一波,現場觀眾看的也會被這種熱鬧的氣氛所感染。

太原鑼鼓表演常見於結婚、過年、元宵節等喜慶時候。不過,有時在一些重大場合或活動現場也會有表演,比如說1990年北京亞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都有山西鑼鼓的精彩表演,這看重的就是山西鑼鼓的氣勢、熱鬧、粗獷和剽悍!包括太原鑼鼓在內的山西各個鑼鼓種類,以這種特點,揚名海內外。

值得一說的是,每逢春節過後到元宵節這幾天,太原城區的各大企業或轄區的清徐、陽曲、婁煩、古交等地,都會舉行各種歡慶、熱鬧的“鬧元宵”民俗表演,其中鑼鼓是絕對的重頭戲!比如今年正月十四,清徐縣就在東湖公園舉行了鑼鼓大賽,全縣共有9支隊伍參加了比賽,圍觀的百姓裡三層外三層,不僅有當地居民,還有很多來自市區的居民。而正月十六,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社火展演活動在陽曲縣舉行,活動現場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登臺進行了表演。


太原晚報

絳州的鼓,威風的鑼,太原鑼鼓舞大鈸!太原鑼鼓始於公元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族妹,所居住的太原南古寨村一帶,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便用鑼鼓相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至今日的“社家鼓”,其中“流水”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已有千年的歷史。

古寨皇姑閣

西寨村位於古晉陽腹地,汾河曾從西寨左右兩側流過,西與牛家營教場一劍之地、南與古寨村一步之遙,是屯兵保衛晉陽安營紮寨興起的村落,為古太原“九營十八寨”之一,居十八寨之首。古代作為軍事要地出征打戰常以鑼鼓助威鼓舞士氣,經過歷史變遷,演變成了迎神送崇的祭祀活動,和開業吉慶的助興表演,成為太原鑼鼓的早期雛形。

太原鑼鼓就是由早期的民間“社家鼓”演變而來,曲牌套路為“社鼓”,“社家鼓”等曲目。西寨村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打“社家鼓”表演,特別是“社家鼓”獨具特色的大小傢俱對打,更能體現出西寨村“社家鼓”在太原民間“社火”習俗中獨佔鰲頭的地位。

“社家鼓”曲調共分為四章,第一章,鳴鑼開道迎賓曲;第二章,福如東海長流水,統稱流水;第三章,半路相遇“狗相咬”,結構緊湊;第四章,兩軍對陣“龍虎鬥”。“社家鼓”樂器分為兩種:以大傢俱享名,其中樂器為大鼓、大鐃、大鈸、大鼓為領奏;小傢俱為戰鼓、馬鑼、二鈸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疊句,長短錯落,像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迴環反覆的印象,演奏中常用急剎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海奔騰,氣勢恢宏;輕敲時婉玲叮噹;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俏態奔放,忽而拋鐃亮相,忽而懷抱金瓜;感情表演交織融匯,引人入勝。齊奏、分擊,敲擊出“社家鼓”曲中“龍虎鬥”、“狗相咬”、“單流水”、“雙流水”等種種曲牌,至鐃鈸的對打亮出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高潮時浪濤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流水,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西寨鑼鼓的最大特點就是鐃和鈸較量,其中西寨“社家鼓”是太原“社火”習俗的靈魂,村中大至80歲的老人,小到十來歲的孩童到喜慶之日都能上陣進行表演,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這種傳承已久的民間“社火”活動步入它有史以來的黃金時期,每遇逢時過節、新兵入伍、學子中榜,婚慶滿月都要鞭炮齊鳴鑼鼓助興,其演奏技藝之嫻熟,場面之激烈,實屬國內罕見。

西寨鑼鼓的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這種對抗的出現,常見於喜慶之日,兩隊互見於街頭。每逢這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一會兒急似一會兒,不爭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這種對臺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西寨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太原西寨鑼鼓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一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反映人民對豐收的喜慶,反映出太原人的粗獷彪悍,也反映出西寨村民對幸福生活不屈不撓的嚮往和不斷進取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構成了太原鑼鼓聲色雄壯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西寨村“社家鼓”是太原鑼鼓鼻祖在太原民間“社火”習俗中的重要地位。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內容包括鄉村祭神的集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屬於“社火”。 “社”老百姓指得也就是各個街道,“火”就是各個街道的“紅火”。西寨村有旗杆街、南門街、西門街、后街、小街、前街、樓子街七個社的鐵棍,每個社還有“社家鼓”、龍燈、跑旱船、劉三推車、跑場秧歌、大頭娃娃等。

每年到了正月十五“紅火”都要集中到村裡“北極宮”廣場進行拜廟儀式,各個社的紅火集結到一起時,比誰家的“紅火”鬧得好,看各社的“社家鼓”誰家打的響,打得好聽,俗話說:“會看的看個門頭夾道,不會看的看個紅火熱鬧”。喝彩聲,號子聲此起彼伏,等到太陽落山之時,鐵棍上的燈全部打開,此時北極宮廣場燈光絢麗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主持人宣佈拜廟開始,第一個鐵棍就開始拜廟,依次輪流拜完後集體齊拜北極宮、按路線拜觀音堂、閻氏宗祠、關帝廟、魁星樓、閻若璩祖居鐵門、馬朝陽故居、各街五道廟照壁等,把整個村子都要轉一圈,這個過程要三四個小時,附近鄰村裡的鄉親們都要到西寨村看夜間的燈棍與社家鼓等“社火”表演。

西寨樓子街鐵棍

提起西寨村的“社火”,村裡還流傳著一段傳說∶西寨村緊靠汾河,古時每年到了雨季汾河水猛漲,經常就把村裡的幾百畝莊稼地就淹沒了,大水過後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還威脅到村子的安全,而且汾河還經常改道,直到現在由於歷史的原因河東還有村裡的近千畝土地。明代萬曆年間,里人八府巡按馬朝陽請旨開挖西寨渠,治理汾河水患,功惠鄉梓四百年,後來村裡的百姓感念馬公其德為祈求風調雨順,河汾永固,年年到正月都要鬧“紅火”抬鐵棍、打“社家鼓”,來緬懷西寨前賢馬朝陽和供奉龍王爺,殺豬宰羊,各個街道都耍龍燈、劉三推車等活動,以求河神保佑,直到現在各社都有鐵棍、龍燈、社家鼓等,並各具特色。

西寨供奉著馬朝陽“小廟兒”

古老的太原大地流傳著一句民諺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鬧紅火”。“清徐的鐵棍、太谷的燈、西寨村的燈棍愛煞人”。“紅火”在勞動人民的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真摯追求。“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

明清時期,太原周邊的鄉村幾乎村村有街社,大點的村一個村會有好幾個“社”。西寨就有老社、南門社、西門社、西南社等社名,並每個“社”都有各自的社家鼓、鐵棍等“紅火”。而且迎神賽社活動頻繁,“社家鼓”在各家街社活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因而各社的“紅火”愛好者們不僅醉心於“社火”操辦且在“社家鼓”的演奏上精益求精,形成了各街各社獨有的流派和風格。

西寨舉人院

近代以來,“社火”已不侷限於祭祀酬神活動,而是更多地出現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的娛樂活動中。但直到民國年間,“社火”活動在不少鄉村仍是以社為單位進行。“社家鼓”的演奏在太原市郊的不少村莊則一直沿襲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當年的“社家鼓”表演,沒有服裝,沒有隊形,甚至沒有固定的隊伍。由於太過普及,倍受村民歡迎,村裡會敲打的人比比皆是。隨便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也會敲打幾下,過下手癮一顯身手,贏得眾人的一片喝彩。

太原鑼鼓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太原鑼鼓推廣普及,鼓點更加豐富,鼓譜更加完善,服裝也製成傳統的中式古服,以紅、黃、藍基色為主更加靚麗鮮豔,隊伍由十多人壯大到百人更加龐大,隊形由過去的單調簡單發展到變化多樣且種類豐富,雖然鑼鼓在以前“社家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但卻日漸沒有了社家鼓的影子,好多大型的鑼鼓隊,甚至連鑼都沒有了,小傢俱則更難見到。以至有些鑼鼓專家嘆息原“社家鼓”獨具特色的大小傢俱對打基本已經失傳,雖有鼓譜,但已無人會打,眼看流傳千年的西寨“社家鼓”面臨失傳危險,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協同村中老藝人與鑼鼓愛好者進行了“社家鼓”搶救與整理。

目前在社會上普遍表演的是太原鑼鼓,大部分是吸收了其他鼓種的曲牌,許多珍貴的傳統形式和曲牌如“社家鼓”、“伴樂鑼鼓”、“風攪雪”、“滾繡球”等。還有演奏技巧中的絕活“拋鐃擊鍤”等,正在逐漸流失,急需傳承保護。可喜的是目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大力倡導恢復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強國的偉大夢想;晉源區是文化旅遊強區,深入踐行黨的十八大指示精神,正大力打造“活力晉源”、“宜居晉源”、“魅力晉源”、“法治晉源”、“綠色晉源”、“人文晉源”的步伐前進。

太原別號龍城,晉源又稱鳳城,西寨東傍汾水、西眺呂梁、北倚龍城大街、南臨紅燈籠體育場,又稱“鳳巢”,是藏龍聚鳳之地,在這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孕育出具有西寨“帝師故里”、“御史家鄉”特色的“龍鳳鑼鼓”,藉著文化復興的春風,大家齊心協力攜手並進,為西寨鑼鼓文化的傳承發展譜寫著新的樂章,正闊步前進邁向輝煌!

任何鼓種都存在“物盡天擇,適者生存”的問題,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有競爭力,我們應以2012年西寨“社家鼓”申遺成功為契機,把我們西寨的“社家鼓”、“龍鳳鑼鼓”傳承和發展好,為太原鑼鼓藝術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真正把我們的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嗨咯二手機官方號

當然熱鬧,這可是從祖先那裡,感天地壯美而發,獨具特色的一種表演形式了。太原位於北方,自然骨子裡流淌的也是黃河的血,雖然太原人大多善禮,但是當手一接觸到鼓的時候,黃河兒郎的血性就被激發出來。打的鼓,那叫一個酣暢淋漓,不拖泥帶水,那叫一個灑脫自如,帥氣利索,而這打鼓打的看似毫無章法,但是也是有著大大的學問。

一套鑼鼓震天動地下來,用到的傢伙卻也是不少, 太原鑼鼓所用的樂器也是十分講究,有兩種,一種是大鼓,氣吞山河,需要精壯漢子使勁揮舞著手中的鼓錘,一下便是有一下的力氣,非常的豪邁。還有就是小鼓,這些鼓的牛皮沒有大鼓的厚,自然他麼所出來的聲音就是清清翠翠,在厚重得大鼓點中是不是撩撥人的心緒,更加投入。


太原大鼓曲藝繁多,而且在人麼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無論是農村還是工廠,無論是結婚還是過年,這都是一種表達自己的內心的喜悅的方式,釋放天性,更加純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