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1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大學時候,所在的團委學生會中有一個女生讓我特別欣賞,不管是在院內舉辦歌唱大賽也好,還是一二九大合唱也好,她總是舉手搶著做一些大家都不願做的事情,給部門拍一個短視頻、為即將到來的女生節策劃有意思的活動、給歌手評分表製作公式使之可以快速輸出結果。

我記得我問過她:你不覺得累麼?她回答:不會啊,我覺得很有意思啊。

久而久之,部長一有事情就會找她,而她每次也會全力以赴,她的能力有目共睹,所以當選優秀幹事時,大家不約而同都推薦了她。

快畢業時,很多人都在焦慮著工作的事情,她卻通過校招,找到了一份在阿里巴巴的工作。

那個時候,我發現,她身上有一種我沒有的東西,不過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她以後會發展得很好,而我和她的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擺動越來越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麼一件事:為什麼身邊有的人在不斷成長,而有的人,即便四十多了,依然絲毫長進都無。

為什麼有的運動員退役後窮困潦倒,而有的運動員退役後,能夠出國讀書,開創自己的品牌,再創人生高峰?

同一家公司,一個做了十年終於做到銷售主管的人,和一個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做到大區經理的人,究竟差別在哪裡?

我開始意識到,這種差別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一種必然,那些看起來很聰明厲害的人,雖然擅長的領域不同,但他們身上一定有某種共性,這種共性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2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與其說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不如說它是一種理念,即相信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終身成長》中提到,所謂成長思維,就是相信不管你的出身環境如何,天賦怎樣,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和成長。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固定型思維,即認為自己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決定了,不管怎麼努力,都不會改變。

刻意練習其實也是建立在成長型思維模式基礎之上的。

《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在書中講述了兩個智商超高的天才的故事。一個是在智商測試中得分195的蘭根,由於家境貧困,所以他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上課,為了節省來回路費,蘭根申請把課程從早上調到下午,但最後因為沒能說服教授,他一怒之下選擇了退學。

幾十年後,蘭根成為了一個生活在密蘇里北部的一個牧馬農場的普通人。

而這樣一個在校期間毒殺自己導師的人,竟然想要爭取“曼哈頓計劃”帶頭人的工作,能夠脫穎而出的可能性顯然是微乎其微,沒想到在和萊斯利格羅夫斯少將的面談贏得了對方的青睞,最終成為了“曼哈頓計劃”帶頭人。

後來,奧本海默物理學家成為了二戰期間著名的物理學家。

兩個天才之間的區別在於什麼地方?表面上看來是在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不同,但究其根本則在於兩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放棄。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不同,他們想的是怎麼突破,用什麼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蘭根的調課申請被拒絕之後,他想到的不是和校方協調,據理力爭,而是放棄,從高等教育的體系中退出,放棄自己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

而奧本海默遇到問題時,則想方設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直接突破,還是曲線救國。

《喬布斯傳》中提到過,凡是和喬布斯打過交道的人都形容他身上有種現實扭曲力場”

,這種力場表現在,不管一件在客觀上多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或者任務,只要喬布斯說可以,就真的可以辦到。這種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現實扭曲力場”,不如說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成長型思維。

當固定型思維的人說這不可能的時候,成長型思維的人正忙著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3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因為起晚了,想著反正都遲到了,乾脆別去了,雖然知道那堂課交的作業會影響期末的成績,還是選擇倒頭又睡,沒想到室友一把拉起我,催促我趕緊穿衣洗臉,一路上飛奔到教室,老師當時正在批改作業,我們偷偷從後門貓腰進去,把作業遞了上去,老師也沒發現。

如果當時我真的因為起晚了而沒去上課也沒交作業,不僅我會被老師發現逃課,期末成績也及會受到影響。

還有一次是週五的晚上想去看電影,但因為買晚了,所以票都沒有了,當時想著,既然沒票了那就沒辦法了,我們只能改天去看了,沒想到朋友堅持要去影院,說萬一有人退票呢?我一邊說著“哪有這麼巧的事兒”一邊還是被拉著去了,巧的是,在售票大廳,有一對拿著票的情侶問身邊的人要不要票,他們有事兒看不了,我們就真的拿到票了。

如果當時我們沒去影院,可能週五晚上就在寢室中追著韓劇就度過了。

這兩件事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裡,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想要放棄時,就會想起這兩件事。

成長型思維的人在面對挑戰時,往往抱著試一試的開放心態,即便受到挫折或者失敗,他們也僅僅認為是暫時的,積極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直到能夠完成挑戰。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害怕挑戰,他們害怕自己表現得不如想象得那麼優秀,即便是一時的挫折和失敗也會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

雖然逃課、錯過一場電影只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一次次還沒有經過努力的放棄會讓人產生慣性,今天我可以放棄一場電影,說不準明天我就能夠放棄出國的機會,久而久之,生命中出現的一個個足以改變你人生的節點,都在一次次“算了吧”當中被捨棄。

人生中出現的很多機會都不會恰好落在你手心裡,往往需要你“踮起腳夠一夠”,這樣,機會才會以努力的名義被你抓在手上。

成長型思維的人看見機會往往會跳起來夠,但固定型思維的人抬頭望了望,覺得太高了,連手都懶得伸就放棄了。

4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固定思維模式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會像一個失敗者詛咒一樣時時刻刻跟隨著你,即便你天賦異於常人,即便你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固定思維的詛咒裡,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loser.

來看看固定思維是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的:

如果你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你遇到了一個機會,但是這是你從來沒做過的事,你不確定你能否把它完成好,比起你在這個挑戰中獲得的成長,你更關注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差錯,你害怕失敗會給自己減分,於是你決定不去爭取。

所以每當有機會降臨在你身邊的時候,你都有足夠的理由把它拒之門外:“我不太擅長這種事情”、“我從來沒做過,可能做不好”、“我覺得我不太有信心勝任”。

在這時,自我實現預言開始發揮作用了:

當你覺得自己缺乏某種能力時,你會主動避開需要用到該能力的工作,

因為你從未嘗試過挑戰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所以你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機會,

因為你錯過了一次次提升自己的機會,所以你的工作能力長期停滯不前、薪資不漲,

而這一事實又讓你更加堅信自己這方面能力不夠。

久而久之,你習慣於每天做你再熟悉不過的工作,一旦遇到機會第一個反應不是爭取,而是打退堂鼓,長期待在舒適區裡使你覺得安全,不知不覺,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做了三年。

這期間,跟你同一批進來的同事要麼跳到更好的平臺,要麼成為你的直屬上司,而你,薪資多年不漲......

從你拒絕一個個機會和挑戰起,你就開始受到固定思維的詛咒,在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下,人生陷入一種越來越貧瘠不斷塌陷的惡性循環中。

如果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你覺得:我就是固定型思維誒,那你可以從相信自己的思維可以改變這個信念開始做起。

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如同一根有彈性的橡皮筋,你可以努力拉長自己,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始終認為自己是一根沒有彈性的線,所以看起來多長就是多長。

你是一根橡皮筋還是一根線,其實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方式。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