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今天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個貴州的69歲老木匠,從事木匠工作44年,堅守匠心和工藝,完成了200多棟木製的吊腳樓,整棟樓全靠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建個四五層都能保證特別的牢靠。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木工在未來會消失嗎?老實說,不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吊頂開始整體集成化安裝了,門窗也有工人上門安裝,這些人是正經八百的木匠嗎?不知道,可能是木匠轉的行或者兼的職。

木工,真的在未來沒有一席之地嗎?

實際上,傳承了幾千年的木工手藝,真的是相當的精妙絕倫,讓人歎為觀止,而其中,堪稱靈魂的,便是這榫卯結構了。

一榫一卯,便能將材料嚴絲合縫的結合在一起,即牢固還不會輕易形變,之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明清傢俱古董,雖然漆面開裂但是仍然相當的牢固,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這些精妙的榫卯結構,大家的固化思維裡面,總是覺得木頭的材料不夠堅固也不經久耐用,但是實際上,紅木,黃花梨等好的木料,可以經得起上百年上千年的風霜雨雪,這是金屬鉚釘和膠水無法取代的優勢,我們發現很多上好木料的傢俱散架了,都是連接處出問題,木料是壽命非常長久的。

榫卯結構有壞處嗎?

壞處就是需要經驗,真的是經驗,我們在從前的傢俱中能夠見到榫卯的身影,但是絕不單單是一個凸起和一個凹槽那麼簡單的,長短榫,鍥釘榫,掛榫,斜角榫,夾頭榫,燕尾榫,格角榫,粽角榫,明榫,悶榫,通榫,抱肩榫,等等等等,沒有個二三十年的工作沉澱,怎麼可能做得來?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可是,在現在這個浮華的年代,誰又願意花上二三十年去鑽研一個很有可能消失,不一定能賺大錢的東西呢?也正是這樣,我們的身邊,漸漸的沒有了看似老舊落後,實則精妙無比的榫卯結構木質傢俱,如果將來這個技藝真的消失了,說著的,無疑是中華幾千年匠人傳承的損失,甚至是世界建築之林的一次巨大損失。

對不起,我也不是那個具有匠人精神的人。

但是,由衷的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人,有那麼一個或者幾個,是那種能夠苦心孤詣,刻苦鑽研的人,將這樣的煌煌技藝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