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

名校解析|中山大學

院校簡介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1]

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歷史沿革:

原中山醫科大學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該校分別於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廣東光華醫科大學、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和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7]

學科建設:

201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2]

,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包括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截至2017年09月,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的最新統計,在ESI數據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並列全國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優勢專業:經濟管理、光電、生物病害、基因工程、哲學

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具有理論功底紮實、知識結構合理、視野開闊、求真務實、勇於開拓創新,既能從事經濟管理實際工作,又能從事經濟管理理論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生較深入地瞭解經濟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方式,有效地把握提高本單位經濟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徑和主要辦法,並對經濟管理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具有觀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該專業較適合在工商、稅務、財政、金融、對外貿易等經濟部門及大中型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報考。

光電以光電子學為基礎,綜合利用光學、精密機械、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解決各種工程應用課題的技術學科。信息載體正在由電磁波段擴展到光波段,從而使光電科學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集中在光信息獲取、傳輸、處理、記錄、存儲、顯示和傳感等的光電信息產業上。

基本的電路分析能力、光電器件測試應用能力、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操作電子儀器的能力、一定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光電行業與機械、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微電子、機電一體化等其他技術行業的聯繫都非常緊密,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學習和適應能力強,能夠藉助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術解決本專業工作中的問題。

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適應能力、敬業精神、團隊意識、溝通和協調能力、一定的崗位學習能力。需要在學生階段培養和鍛鍊這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以便更好地勝任專業團隊工作。

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系畢業生的工作分為三類:一是教師,教師是哲學專業畢業後最適合的工作;另外,高校內專門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研究員也算這一類。二是公務員,我國公務員考試有專門要求哲學專業的,哲學專業在考公務員方面有一定優勢。三是企業政策決策及管理人員,這個工作並不要求太多的專業知識,主要是依據個人的能力與其他專業競爭上崗。

研究機構

截止2016年1月,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2]

,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8個;擁有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以及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個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1個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學校擁有33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42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以及8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

中山大學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4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珠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蓋了部、省、市三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學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147個交換生項目;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萬名;每年約10%以上的本科生有過海外學習的經歷。2005年起,學校先後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臺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

就業

2016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9.03%。其中本科生為87.85%,碩士研究生為91.07%,博士研究生為 88.63%。

  在就業流向方面,2016屆畢業生國內升學率為17.56%,其中本科國內升學率27.21%,碩士國內升學率3.98%,博士在國內繼續深造的比例為7.08%。本科畢業生國內升學院校主要集中於“985”高校,佔國內升學本科畢業生總數的93.87%。

  本科生中畢業去向為國外(境外)留學的有1241人,佔本科畢業總人數的17.85%,其中國外(境外)留學世界前50名院校的共669人,佔本科生留學總人數的53.91%。香港中文大學(100人)、香港科技大學(92人)、香港大學(41人)是本科畢業生留學最集中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