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老人幫忙帶,參考下面幾點建議

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孩子一定要老人幫忙帶的話。

給大家幾點建議:

在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要找對自己的位置,明確分工,一起配合。

比如老人的定位只是幫手,不能全包。

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是要放在孩子的父母手上。

而父母也要努力承擔這份責任,而不能把孩子給老人後就不管不問。

所以當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不能干涉,甚至唱反調。

記得快兩歲的時候兒子在奶奶家。

吃飯的時候就是自己坐著,然後等著奶奶喂。

我說要他自己學會吃,因為他也會自己吃了,為什麼還要喂?

這時兒子就看一眼奶奶。

然後我媽就接話了:“喂一次又沒事,你看別人家的,哪個不要喂,他們還追著喂,你兒子還好,能乖乖地坐著吃。”

“自己能做的事還是要自己做的。”

“你怕他以後不會自己吃飯?你小時候不也要喂。”

話說到這個份上,基本就說不下去了。

我就等著她喂完那一頓。

然後找她好好談了一次:“當我管教他的時候,能不能不要說話,讓我做主?因為這樣做的話,我的話他不會聽。而且定好的規矩等於沒用,以後怎麼定規矩呢?”

這時我媽也許覺得我說的有道理。

之後就忍住不說話。

有時看我懲罰孩子的時候,想著插手。

我要她去另一間房子先看看電視,別管這邊。

其實,先劃清這些界限,明確責任。

就能減少很多麻煩。

如果你的孩子老人幫忙帶,參考下面幾點建議

第二是要尊重孩子的父母。

在很多的家庭裡,特別是現在一些新手爸媽的家裡。

剛剛有了孩子,自己幾乎不知道怎麼照顧孩子。

所以老人在最初的時候就來幫忙。

給年輕的爸媽傳道受業解惑。

但是,如果孩子的爸爸本身沒有獨立起來,心理上還是奶奶的乖寶寶的話。

這個家庭就會出現問題。

因為相當於老人多養了一個“孩子”。

但是孩子的媽媽夾在中間就會特別難受。

因為她想做自己的主,做孩子的主。

可結果一切要聽老人的。

於是養育觀念就出現了對抗。

你說不要給寶寶吃鹽,因為加速了鈣質流失。

可是老人說要吃鹽,孩子才有力氣。

在這個微妙的關係場裡。

孩子爸媽越獨立,越成熟,就越能處理好這個關係。

所以,年輕的爸媽要努力學習,去做合格的父母。

而老人也要給新手父母成長的時間。

千萬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的爸媽不好。

我發現很多老人喜歡開玩笑:

“媽媽好壞,上班這麼晚還不回來跟寶寶玩。”

一句玩笑話卻很容易讓孩子當真。

為什麼不能說:“媽媽真辛苦,寶寶長大了要給媽媽捶捶肩膀。”

一個產生恨,一個產生愛。

全在一念之間。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了恨。

那隻會推開父母,親近帶自己的老人。

可孩子接下來的教育,老人未必吃得消。

而那時父母卻無法融入。

因為孩子跟父母心生間隙,不會聽從父母的教誨。

要記住老人只是幫忙帶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還是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的父母,誰也不能取代。

第三是尊重和理解老人的想法、意願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勞累了一生,總是說老了能好好休息。

可是結果卻是更為勞累。

其實,很多老人是願意溝通的。

就是怕成見太深,溝通的路被堵住了。

朋友上次跟我說,媽媽在哥哥家帶孩子,被氣哭了很多次。

有一次是因為孩子不小心從床上翻下去了。

當時爸爸媽媽都過去了,心疼地抱起孩子。

而爸爸還朝著奶奶大吼了起來,說她怎麼看的孩子。

看到兒子這般態度。

老人越想越委屈。

因為孫兒也是自己的寶貝,跌落下去,自己比誰都心疼。

可還是要被罵。

雖然兒子後來道歉了。

可心裡還是委屈。

自己本來有一份清閒的工作,自由自在地跟朋友們聊天買菜、打打牌。

現在每天就是帶娃帶娃。

自己的孫子自己帶,看上去也是天經地義。

可孤獨和委屈又有多少人懂得呢?

還有很多指責老人撒謊、愛玩手機、愛發脾氣。

其實這些問題,我們身上又何嘗沒有。

對老人的缺點,能包容的儘量包容。

真如前文說的不適合,那就想辦法自己帶,好好說話。

不管如何,要好好對待那個為你帶孩子的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