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從未見過你,但會更懂你

別人都在“斷舍離”了,

你還在“囤積症”嗎?

超實用斷舍離方法,

趕快來試!

那是我們無法斷舍離的一種情感來自聖安米悅心理

00:00

03:31

>>>囤積症<<<

手機裡的文章收藏了一篇又一篇,收藏之前,鄭重其事的告訴自己,等我閒暇之餘,一定會認真閱讀。

家裡的廢棄之物堆了一堆又一堆,勸告自己,以後的以後,我一定充分利用這些物品。

這種症狀,名為:囤積症。

從囤積信息,到囤積物品,再延伸到囤積人脈,我想,這樣的症狀,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有。

但是,無論你在囤積什麼,都要記得,越囤積,越匱乏。

我發現身邊的人有囤積症的真的不在少數:

  • 囤書,博主推薦書單就跟著下單,商店做活動就半買半湊,書架上還有好多本沒讀完,快遞又送來新書,心想以後遲早會看;
  • 囤貨,價格給力就買一大堆回來,家裡的日用品越囤越多,想過均價一兩萬的房價用來囤貨是否划算,但安慰自己將來有用;
  • 囤卡,熱衷辦理餐廳商店的會員卡和優惠卡,有時候才第一次去,聽說辦卡充值享優惠,覺得以後肯定會再來,就成會員了;
  • 囤照片,外出旅行時很少身臨其境地遊玩,而是照片的搬運工,拿著相機或手機拍來拍去,覺得要留下美好等著日後回憶;
  • 囤文章,看網頁時候,在標題的吸引下,點開後進行著“F”型的閱讀軌跡,還沒看完就歸類為乾貨貼,轉存到收藏夾裡面;
  • 囤APP,經常出沒在手機應用市場,有新發布或有趣的APP就下載試用,就算好久不用也捨不得卸載,說不定以後哪天有用處。

有些小小的東西囤積起來後,看著並沒有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巨大影響,但所有的囤積都會造成我們注意力的牽扯。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你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越多越瑣碎,你的力量感就喪失的越多。

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積症是種病<<<

囤積可以說是人類的本性,是原始時代生存本能的延續。

人類最初靠打獵為生,後來逐漸發展到種植圈養,無論是哪種狀態,都需要將生存資料留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養成了囤積的習慣。

現代社會,囤積則更多地與安全感有關。

相對來說,當我們在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下時,更容易喜歡囤積。

比如,精神上感覺不安全的時候,一部分人會轉而尋求物質上的豐裕,讓自己覺得周圍世界是可靠的、可掌控的。

囤積成癮的人,太沒安全感。

他們很容易把身邊事件、手頭之物,錯當作自己和外界溝通 、連結的觸角。總想著,“我擁有的要比所需的多”。

哪怕,是在和雜碎、零嘴、舊物“談戀愛”。

對自身價值的模糊,對情感彌補的珍視,讓他們的內在儲物邏輯——變得矛盾而脆弱。

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如何去治癒呢<<<

若已經是重度患者,最好先看醫生。輕度的,可參考下面的方法:

從現在開始做減法,斷舍離。

與囤積狂相對應的正是斷舍離。

「斷舍離」並不是一個收納整理術,

也不是一個清潔房間的概念。

真正的斷舍離,與你的生命質量、

身心狀況、和運氣息息相關!

斷:斷絕接受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掉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事物的執念。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他物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就像家裡如果買了一箱蘋果,有的人總是先挑爛的吃,可是往往原來的爛蘋果還沒吃完,新的爛蘋果又出現了。

你想囤積好蘋果,可最後得到的只有爛蘋果。所以,現在你要做的是,永遠都先挑好蘋果吃,不焦慮未來,只享受當下。

囤積讓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當下是沒有煩惱的,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要麼我們活在對過去的懊惱和不甘當中,要麼活在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當中,一旦掉進這種狀態,自信,開心,美,行動,享受……所有可以帶來創造性改變的力量就消失掉了。

我非常喜歡電影《重返地球》中威爾·史密斯所飾演的父親對兒子說的話,“你必須意識到恐懼不是真實的,恐懼是對未來的一種自我暗示。雖然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懼與否是你的選擇。”

不要因為對未來的恐懼而消耗現在的生命,去為一個虛假的未來做囤積,每時每刻你都站在生命的分叉路口上,這一刻不同的選擇,就決定了你下一個此刻所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