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想變得更有智慧?

為什麼我們都想變得更有智慧?

網圖,侵刪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我覺得應該是為了升級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更有智慧。那麼智慧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用來炫耀、顯擺、裝深沉的嗎?裝出一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的高深莫測,說一兩句玄之又玄的晦澀言論嗎?我看未必。

智慧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讓自己更有智慧其實就是讓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問題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問題?我覺得問題即困境。它的本質是什麼?一個人心目中的理想狀態與外在的現實狀況之間存在差距,不匹配不和諧,就是遇上了困境,產生了問題。天底下的問題層出不窮、千奇百怪、數不勝數,籠統看來,不外乎兩類,其一是思想上的困惑;其二是行動上的困難。

二、問題的類型

(一)思想上的困惑

思想上的困惑主要有兩類,一是認識有盲點,具體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存在知識缺口,也就是對某種事物、概念、理論等從未聽過見過,根本不瞭解;另一種情況是存在認識偏差,也就是聽說過、學習過、理解過但不準確甚至不正確。舉例來說,PPT作為演示軟件知之者眾,而FocuSky呢?對於從未用過甚至從未見過的課件製作者來說,關於FocuSky的一切都是知識缺口,如果與之談起這方面的知識,那聽者只覺得如同天方夜譚了。再比如一些人對於PPT的理解就是一個把WORD全文搬到大屏幕上來的投影工具,所以直接複製整段的文字粘貼在PPT頁面上,然後播放出來,就自以為掌握了PPT的核心要義了,這顯然是比較荒謬可笑的,這是認識偏差。

二是推論有難點,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片面瞭解,也就是隻瞭解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去了解另一方面,只瞭解一種事物而不去了解這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聯繫。第二種情況是表面瞭解,也就是對於一事物只作表面的淺層次的瞭解,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不肯作深入的探究,滿足於略懂的程度。這兩種情況瞭解到的都是孤立的情況,難以探尋到事物的本質。以之來進行推論,自然是難之又難。舉例來說,網上的一些新聞事件為什麼會一再出現翻轉,網民們為什麼常常受到媒體的愚弄?主要還是對於信息的瞭解片面化和表面化造成的。

思想上的困惑只有在得到合理解釋之後才能消除。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來了解並進而正確理解相關內容方能實現。

(二)行動上的困難

行動上的困難也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主觀上受限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於行動的意義認識不到位。人是需要意義的,沒有意義感的事情很難讓人有持續做下去的動力和毅力。怎樣從一件看似平淡的事情中尋出意義來,需要人們不斷學習和深入思考。另一種是對於行動產生畏難情緒因而無限拖延。懶惰避難是人的本性,誰也迴避不了,怎麼戰勝這種心理上的消極因素?除了理論還應該有一整套適合個體的方法論。這些從哪裡來?學習。

二是客觀上受制約,也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外在條件不成熟,行動不起來。比如想提升自己的互聯網素養,卻連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都不具備,光靠紙上談兵,看些有關互聯網的書籍報刊,光說不練,是無論如何也提升不了的。二是內在能力有欠缺,也行動不起來。比如設計感差的人光靠自己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一幅像樣的宣傳海報來的,表達能力差的人不通過專業訓練也是無法寫出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的。

行動上的困難只有在得到妥善解決之後才能化解。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來掌握並進而廣泛運用相關技能方能實現。

三、問題的解決

知道了困境也就是問題是什麼,我們就要努力去解決這些困境。一是依靠自己,二是藉助他人。

依靠自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嘗試解決,這種方式有其優點,乾脆、果斷、行動力強,也有其弱點,盲目性大,試錯成本大;一種是先學習後解決,這種方式有其弱點,就是耗時、費力、拖沓,但其優點更為明顯,可借鑑長處,可規避風險,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藉助他人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人直接解決,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問題立即得到解決,省時省力,但它的缺點更為明顯,就是過於被動,無法親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得不到切身的感受;另一種是他人間接解決,也就是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方法,然後自己去解決。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他人的解決途徑是否適合自己需要作出判斷,不能排除會有學而無用的可能。但它的優點更為突出,一來能明確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找到學習的標杆,二來可以增長自己的學習經驗。

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就越有智慧。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我想可以從這樣兩項評價指標來看,一是洞察力,二是前瞻力。前者指的是看事物發展過程能夠從現在看到過去,也就是尋根溯源,看到因;後者指的是從現在看到未來,對事物的發展作出較為準確的預判,看到果。通常我們把這種前瞻能力稱為遠見,我們也常常用富有遠見卓識來形容一個人有智慧。

學習是讓人變得智慧的不二法門,你贊同嗎?

為什麼我們都想變得更有智慧?

本文思維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