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虛擬現實(VR)技術一度僅限於模擬、演示等工具應用,然而近四年來它逐漸進入藝術領域,成為電影導演、動畫師、藝術家們新的創作媒介。近日,《RoomV 第五空間》虛擬現實藝術展在上海藝倉美術館開幕,欣賞國內外最新VR藝術的同時,也必須直面技術發展伴隨的觀看焦慮和倫理擔憂。虛擬現實,究竟是藝術還是工具,它能否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

這場展覽並不是戴上眼罩塞上耳機被動接收數碼影音,而更像是在數字媒介中走進一個個故事。

畫家夏加爾與第一任妻子貝拉在世時的幸福,多少年後依然會雙雙飛出畫面。可當人們站在他的畫前,即使心有慼慼,也很難真正體會到“幸福到飛起”的美妙吧。不過,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下簡稱VR)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可以躺在一塊帶有翅膀的擺動裝置上,頭戴VR眼罩俯瞰美景飛翔,不僅能體驗到畫中夏加爾的喜悅和自由,或許還能以更廣闊的360度視角飽覽畫家未曾盡畫的小鎮。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夏加爾《新婚》,1979年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夏加爾《城鎮之上》,1918年

隨著技術的革新,藝術的表達方式被不斷突破,假如幾萬年前的巖畫是當時的虛擬現實,那麼今天的VR已開拓出藝術新的棲息地。既新鮮又陌生的VR藝術能否創造出經久偉大的作品,又或者它僅僅是工具,帶來體驗的快感之後留下種種問題?

5月23日,名為《RoomV 第五空間》的虛擬現實藝術展在上海藝倉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分兩季(展期中會更換部分展品),展出20件來自美國、加拿大、保加利亞、塞內加爾、愛爾蘭、韓國、瑞士、中國等國家和地區藝術家近兩年新創作的VR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有的摘得加拿大電影協會最佳動畫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加拿大十大最佳短片。作品內容涵蓋虛擬實境影院、藝術裝置、遊戲等形式。

在數字媒介中走進故事

《盲眼女孩》(Blind Vaysha)是一部由保加利亞動畫師西爾多?尤西弗(Theodore Ushev)製作的VR短片。短片中的少女Vaysha出生時彷佛受到恐怖的詛咒,讓她左眼只能看見過去的事情,而右眼只能看到未來將發生的事情。Vaysha這種分裂的視線讓她無法處於當下,或被過去所矇蔽,或被將來所困擾。她持續地被困於兩個不可調和的狀態之間。

短片的每一幀畫面如果單獨拆開,都是一幅精彩的版畫,當它們集合起來不斷刺激觀眾的視覺神經時,更加深了每位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作品上映後,獲得加拿大電影和電視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也被列入2016年“加拿大十大最佳短片”名單,同時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西爾多?尤西弗《盲眼女孩》,2016年

《解凍》的製作者蘭德爾?克萊澤(Randal Kleiser)是一位美國導演,1978年他創作的《油脂》獲得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喜劇獎。2017年克萊澤首度使用VR,這件作品入圍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蘭德爾·克萊澤《解凍》,2017年

除了以上兩個很電影化的故事,展覽中另兩件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VR全景紀錄片《700鯊》:著名水下攝影師也是生物學家帶領探險隊在波利尼西亞某環礁海域,用三年時間研究並拍攝700只飢餓鯊魚的群居生活;充滿意識流的短片:《奇幻異世界》(EX/STATIC):一個似乎講述孤獨的故事,畫面充斥著互不關心、緊盯手機屏的現代人,毫不相關的場景任意切換,星空的臨照和消逝,常規世界漸漸失靈,在無跡可循的世界,只有頭戴眼罩的觀眾越發孤立無援……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法國Neotopy工作室,VR視頻《700鯊》,11分22秒,2017年

觀者就是主角

上世紀中葉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一種新媒介的發明都將使人們感覺器官的平衡狀態產生變動,任一種感覺的延伸都將改變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媒介發展從口頭媒介,文字和印刷媒介進入電子媒介時代,互聯網使得感知活動從有限性的實體時空轉移到虛擬世界,人們調動所有感官與意識系統投入參與媒介。而緊接著VR沉浸感更進一步脫離身處的真實環境,將人類從“空間”“時間”的維度解放,流進無限想象的虛擬時空。未來傳媒科技發展,將使人們轉化為一個可穿越時空的虛擬身體,以往主客體交互所定義的新媒體特徵也將進化成為主客一體的全新體驗,改寫影像製作邏輯與美學;觀者就是主角,不再只是視覺和聽覺的客觀判斷,而更多轉化成為主觀經驗的一部分,去感受傾聽自己的內心世界。

展覽開幕式上,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朱安分享了他在伊朗的經歷。在一家伊朗咖啡店裡,他見到店內被一圈特色掛毯環繞,此情此景正是所謂的“沉浸”體驗。2016年,朱安拍攝的首部虛擬現實紀實片《重設伊朗》獲得了世界虛擬現實論壇評委會大獎。他認為,技術已經提供了“沉浸”的要素,因此他關注的不是為什麼或者如何使用VR,而是牢記作為講故事的人,究竟要敘述什麼。從這個角度看,展覽中不少作品的講述無疑是成功的,而VR的神助攻,更加強了“主客一體的體驗”,人們也能從這種藝術形式中獲得更豐富的感知空間。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葛瑞田VR視頻《星際穿越》20分鐘2018年

信息過載與倫理擔憂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塞麗羅·比凱恩VR視頻《達喀爾另一章》,10分鐘,2018年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最新VR藝術中的虛擬現實,藝術還是工具?

Felix & Paul工作室 / 福克斯FoxNext / 谷歌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聯合制作VR視頻《犬之島》,5分22秒,2017年

VR藝術作為一項新的藝術門類,它有新鮮感、獨特性,同時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但有時不免讓人遭受信息過載的問題,產生焦慮感。那麼,長遠來看,VR能否創造出經久而偉大的藝術,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藝術,而不僅僅是工具?

葛瑞田認為,對於VR藝術,信息過載的確是一個風險,但如果沒有360度影像,便失去觀看全景的機會。“如何解決和平衡技術與審美的問題是個挑戰,但我們總是會向前的。”除了觀看時可能產生的焦慮感,VR藝術還面臨著倫理問題。VR前所未有地將觀眾置身事件/場域本身,儘管沉浸地觀看帶來更多的同情,但內容暴力問題一直揮之不去。“在國外,有專門的機構審查VR遊戲,為遊戲評級。”即便不是內容暴力,過度的不適感也會成為公開展示的障礙。王菊櫻告訴澎湃新聞,一件以“墮胎女子”視角感受到的周遭強烈的指責、謾罵的影片就沒有通過展覽審查。此外,朱安的《重設伊朗》《重設沙特》,也因或涉敏感題材而沒能展出。

王菊櫻認為,VR藝術的媒體特性和以往藝術形式迥然不同,現在還在尋找它的語彙,例如鏡頭、速度感、技術和人體感官之間的融合度,這包含著科學的成分;同時還有敘事方式的不同,有的VR作品類似電影,藝術家兼具導演的角色。在這次展覽中,受場地和預算限制,未能展示需要大型搭建的VR裝置類作品,而這樣的作品恰恰運用了2018年最新的VR技術,實現更自由的虛擬影像和實物的交互性。總體而言,VR藝術的發展隨著技術變革,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無論如何,VR給予了更多的“凝視”“在場”和“同理心”,“它讓人們跨越了電影的框,置身電影世界,進入故事,體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