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了!青年藝術家如何養活自己?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羅伊·利斯滕斯坦《藝術家的工作室-舞蹈》,1974年

在大眾的印象中,藝術這樣聖潔的字眼不應該染上金錢的銅臭。在成名藝術家的回憶中,也不曾出現就業的憂慮。藝術家彷彿就該不食人間煙火,但生活本就是柴米油鹽,藝術家又該如何養活自己?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藝術就業亮“紅牌”

在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統計的“大學生畢業培養質量跟蹤評價”中,美術學從2012年開始連續蟬聯中國大學生“紅牌”本科專業。在國內的院系設置中,從事繪畫等藝術創作的專業統一被歸納進“美術學”。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專業學生的前景如何?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又到一年畢業季,當綜合類大學應屆畢業生奔走於招聘會,與面試官鬥智鬥勇時,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們反倒“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搞創作”。青年藝術學子將自己關在工作室,不眠不休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創作中。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羅伊·利希滕斯坦《藝術家工作室的反光》,1989年

近年來,畢業展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視野,學校給了藝術畢業生最好的展示平臺、最酷炫的畢業記憶。而經過畢業展的狂歡,現實這道坎慢慢浮現出來後,邁不過,眼前就是一堵牆......

藝術家何時成家

在畢業展的現場,甚至就可以在作品中一窺青年藝術家的憂慮。為未來不一定會出現的兒子蓋房子的行為藝術,是藝術生盧明對研究生三年的總結,也是給父母的交代。他用作品描述了個人目前最棘手的問題:小明的媽媽十分希望小明將來能夠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並擁有一個可愛的孩子......

為追隨心儀的導師,本科畢業多年後,盧明再次回到美院讀研。在美院,30多歲的本科生也不稀奇;而在傳統價值觀中,過了30歲還未成家立業,足以讓父母跳腳。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馬蒂斯《藝術家的家庭》,1911年

城市吉普賽人

父母催婚還算是個案,選擇藝術家作為職業追求,勢必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從圓明園到宋莊,藝術家不得不迫於城市發展而不斷遷移。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大小小的藝術區被拆遷,藝術家彷彿成了“城市中的吉普賽人”。

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穩定收入,在藝術生S的父母看來,“北漂”的狀態無異於身無分文和流落街頭,他們不能理解女兒為何要放棄南方小城的舒適生活,而選擇在北京當一個“無業遊民”。但S自己認為,雖然“漂”在京郊,但是離北京的藝術氛圍更近一點。在這裡,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更多人能欣賞她的作品。

過去,窮困潦倒、死後成名是藝術史中最戲劇性的故事,這種不如意的人生狀態甚至成為了“大師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似乎賺錢就有違藝術家的追求。相比起來,當下的青年藝術家想得更開,他們拎得清藝術與生活。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馬蒂斯《藝術家工作室一角》,1912年

藝術家也得“靠天吃飯”

做藝術不但餓不死人,甚至還讓盧明富足過,他本科畢業就趕上了“時代的春風”。2008年,一系列大事件將世界的目光聚向中國,而這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了藝術品交易上。奧運前後,盧明和朋友們剛在費家村起步,不知道哪來的外國客人突然光臨,像“買菜”一般大手一揮,幾乎包下了他們的全部作品。

不過,還沒等盧明緩過神來,這波“隨便畫就能掙錢”的熱潮轉瞬即逝。碩士畢業,京郊的工作室租金已經漲了幾番,由於畢業創作體積過大,盧明計劃將自己幾個月的心血拆並運輸回家。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被遺棄的藝術家肖像》,1982年

真本事不愁養活自己

近些年,藝術市場雖有所回落,但大眾對“藝術食糧”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給了藝術院校學生們較為穩定的飯碗。

“代課”從考前班擴展到了成人美術興趣班、幼兒藝術教育班;從線下延續到線上,幾乎沒有幾個美院學生沒在外面當過“小老師”。

而隨著創作媒介的多樣化,行為、影像、裝置的出現讓賣作品這條路越來越行不通,但也開闢了藝術介入生活的更多形態。藝術生方政選擇用影像完成自己的畢業創作,未來他寄希望於將作品與商業和公共空間相結合,並十分看好這種形式的前景。

似乎在“養活自己和藝術家的身份沒關係”這件事上,大家都能達成共識。畢竟,賣作品在任何年代都不具有普適性,只屬於運氣好的天才。學藝術的年輕人大都陸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則。

靈活的頭腦和過硬的技能,讓藝術出身的年輕人在相關領域如魚得水,但成為職業藝術家的路依舊坎坷。當藝術青年們更清醒地面對社會後,便也認識到“能當藝術家的都是有退路也有出路的人”。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畢加索《藝術家》,1963年

堅守最後的純粹

不僅是藝術家,在當前的社會中,養活自己不是難事,但平衡理想與現實依舊困擾著大多數人。純粹的藝術創作還是難以養活剛畢業的藝術家,追求藝術理想與賺錢之間的矛盾並未完全消失。

在創作費用上,青年藝術家小志時不時還需要家裡的支持。他十分清楚,接活掙錢會容易很多,但他更堅定自己想要的純粹。為了專注創作,他甚至還關掉了自己已小有起色的兒童藝術教育工作室,集中精力進行駐地創作。

藝術家們往往欠缺賺錢的頭腦,但在信息更加開放的今天,一個藝術學習者也能總結出什麼類型的作品更被市場偏愛。去迎合還是堅守,便成為了一種考驗。實驗藝術專業畢業的汗汗希望繼續實驗和觀念創作,但經歷了八年藝術學院薰陶的她,已經不執著於以藝術為職業。對她而言,將藝術作為生活方式也許更符合年少的初心。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布魯斯·瑙曼《真正的藝術家通過揭示神秘真相幫助世界》,1967年

千里馬更求伯樂

同樣知道自己的創作在市場上“不討喜”的還有張文智,在東方人看重祥瑞的傳統下,他的鬼怪題材很難得到普通收藏者的青睞。他正努力把握著畢業展最後的學院平臺,“貪心”地藉助一組作品展現自己的歷史調研、資料蒐集、劇本創意及筆頭的繪畫功底。

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僅需要藝術家的堅守,更期待能有“星探”發現這些充滿創作慾望、時刻準備著的青年藝術家。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你的同事也許就是藝術家

除了創作與等待,更多的藝術院校畢業生也開始考慮去工作。適應了美院自由的氛圍,青年藝術家張婧雅最初也抗拒上班的朝九晚五、條條框框。但在意外的嘗試中,她發現可供選擇的工作形式遠比想象中豐富,一份相對靈活的工作未嘗不可接受。

藝術院校的教育體系養足了學生出世的“仙氣”,卻往往忽略了教學生如何“入世”。應屆生所能接觸到的“藝術圈”,往往侷限於美院的小圈子,而一份藝術行業的相關工作,更能補上校園裡所缺失的這一課。除了創作,進入工作的藝術院校畢業生還有太多要學習的。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Billy Apple《Paid:The Artist Has to Live Like Everybody Else》

藝術院校缺失的最後一課

藝術院校不注重就業的風氣多少也給學生帶來了麻煩,由於與就業企業溝通相對較少,對藝術生的認識,神秘與誤會並存。

在求職中,壁畫系的李承遇到過用人單位要求他證明自己來自“壁畫專業”,對方並不認可美院的院系設置。學壁畫七年之久,這樣無法自證身份,讓李承哭笑不得。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夏加爾《藝術家自畫像》,1917年

傲氣與傲骨

在職業選擇上,青年藝術家們有傲氣也有傲骨。雖然沒有成為職業藝術家,但在眾多的職業中,南謙詢就不願意荒廢自己熱愛的繪畫,選擇從事幼兒藝術教育項目,將一流美術高校的水平帶回家鄉。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不光需要好的創作者,也需要培養好的欣賞者。

就業給藝術畢業生提供了一個轉向的機會,不過他們更需要學會如何平衡職業與創作

毕业了!青年艺术家如何养活自己?

夏加爾《節日中的藝術家》,1982年

聊到最後,我們忽然發現中央美術學院有魄力將校友返校日安排在週一。這大概是默認了——反正大家也不會有工作……

精彩回顧:

怎樣一段愛情,對現代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蘇珊·弗雷孔:50年藝術生涯,成就最純粹的抽象藝術!

除了委拉斯開茲,“西班牙的拉斐爾、卡拉瓦喬”又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